普曜經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吾睹欲盛吞火銅 棄國如唾無所貪
得王亦有老死憂 去此無利勿妄談
何安坐林而大語 委國财位守空閑
不見我與四部兵 象馬步兵十八億
以見猿猴師子面 虎兕毒蛇象鬼形
皆持刀劍護戈矛 跳躍哮呼滿虛空
設複億垓神武備 為魔如汝來會此
矢刃火攻如風雨 不先得佛終不起
魔有本要令我退 吾亦自誓不虛還
今汝福地何如佛 于是可知誰得勝
吾曾終身快布施 故典六天為魔王
比丘知我宿福行 自稱無量誰為證
昔吾行願從定光 受莂為佛釋迦文
恐畏相盡故坐斯 意定必解壞汝軍
我所奉事諸佛多 财寶衣食常施入
仁戒積德厚于地 是以脫想無患難
菩薩即以智慧力 伸手按地是知我
應時普地轟大動 魔與官屬颠倒堕
魔王敗績怅失利 惛迷卻踞前畫地
其有曉心乃了悟 即時自歸前悔過
吾以不複用兵器 等行慈心卻魔怨
世用兵器動人心 而我以等如衆生
若調象馬雖以調 然後故能會複生
若得最調如佛調 以如佛說無不仁
垓天見佛擒魔衆 忍調無想怨自降
諸天歡喜奉華臻 非法王壞法王勝
本從等意智慧力 慧能即時禳不祥
能使怨家為弟子 當禮四等道之證
面如滿月色從容 名聞十方德如山
求佛相貌難得比 當稽首斯度世仙
普曜經行道禅思品第十九
佛告比丘。
菩薩坐佛樹下。
以降魔怨成正真覺。
消荊蕀根三毒之源。
無諸緣起陰蓋衰種。
永無微曀。
衆想以定淨如虛空。
勇猛無難。
豎其大幢顯示一切招來十方度脫三界。
默坐樹下示現四禅。
為将來學顯道徑路。
以縛諸我神通微妙。
棄欲惡法無複五蓋。
不受五欲衆惡自滅。
念計分明。
思視無為。
譬如健人得勝怨家。
意以清淨成一禅行。
心自開解卻情欲意。
無惡可攻不複計觀。
寂然惔怕如聖賢行念思以滅。
譬如山頂之泉水自在中出盈流于外。
溪谷雨潦無緣得入。
靜然守一專心不移成二禅行。
又棄喜意惟見無欲。
外諸好惡一不得入。
内亦不起。
心正體安。
譬如蓮華根在土中華合未開根莖華葉潤漬水中。
以淨見真成三禅行。
棄苦樂意無憂樂想。
心不依善亦不附惡。
無苦樂志正在其中。
如人沐浴潔淨覆以鮮好白缯。
中外俱淨表裡無垢。
喘息自滅寂然無變成四禅行。
譬如陶家和埴調軟中無砂礫在作何器。
精進開發無所不能。
已得定意建立大慈不舍大悲。
智慧善權究暢要妙。
通三十七道品之行。
所謂四意止。
四意斷。
四禅足。
五根五力。
七覺八道。
終而複始。
以曉三脫得三達智。
去來今事無所挂礙。
變化現法所欲如意。
不複用思身能飛行。
能分一身作百作千。
至億萬無數。
複令為一。
能徹入地石壁皆過從一方現。
俯沒仰出如出入水。
能身中出水火。
履水行虛身不陷墜。
坐卧空中如鳥飛翔。
坐能及天手扪日月。
其身平立能至梵天。
出沒自在。
眼能徹視。
耳能洞聽。
豫知諸天人龍鬼神蚑行蠕動之類身行口言。
念于所念悉見聞知。
諸有貪淫無貪淫者。
有嗔恚無嗔恚者。
有愚癡無愚癡者。
有愛欲無愛欲者。
有大志行無大志行者。
有内外行無内外行者。
有念善無念善者有一心無一心者。
有解脫意無解脫意者。
一切悉知菩薩觀天上人中地獄畜生鬼神五道先世父母兄弟妻子中外姓字。
一一分别。
一世十世百千億無數世事。
至于天地成敗空荒之時。
還複成時。
能知一劫十劫至千億劫無數劫中。
内外姓字衣食苦樂壽命長短。
死此生彼展轉所趣。
從上頭始諸所更身生長老終。
形色好醜賢愚苦樂。
一切三界皆分别知。
見人魂神各自随行生于五趣中。
或堕餓鬼。
或堕畜生。
或作鬼神。
或生天上。
或入人形。
有生豪貴富樂家者。
或生卑鄙貧賤家者。
知衆生惑五陰自蔽色痛想行識皆習五欲。
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受心法為愛欲所牽。
惑于财色思望安樂。
從是生諸惡本。
從惡緻苦。
能斷愛習。
不随淫心大如毛發。
受行八道則衆苦滅。
何謂為八。
正見正念。
正言正業。
正治正方便。
正意正定。
譬如無薪無火不然不滅。
是謂無為度世之道。
菩薩自知以棄惡本。
無淫怒癡生死以除。
種根以斷無餘災[卄/(阿-可+辛)/
菩薩坐佛樹下。
以降魔怨成正真覺。
消荊蕀根三毒之源。
無諸緣起陰蓋衰種。
永無微曀。
衆想以定淨如虛空。
勇猛無難。
豎其大幢顯示一切招來十方度脫三界。
默坐樹下示現四禅。
為将來學顯道徑路。
以縛諸我神通微妙。
棄欲惡法無複五蓋。
不受五欲衆惡自滅。
念計分明。
思視無為。
譬如健人得勝怨家。
意以清淨成一禅行。
心自開解卻情欲意。
無惡可攻不複計觀。
寂然惔怕如聖賢行念思以滅。
譬如山頂之泉水自在中出盈流于外。
溪谷雨潦無緣得入。
靜然守一專心不移成二禅行。
又棄喜意惟見無欲。
外諸好惡一不得入。
内亦不起。
心正體安。
譬如蓮華根在土中華合未開根莖華葉潤漬水中。
以淨見真成三禅行。
棄苦樂意無憂樂想。
心不依善亦不附惡。
無苦樂志正在其中。
如人沐浴潔淨覆以鮮好白缯。
中外俱淨表裡無垢。
喘息自滅寂然無變成四禅行。
譬如陶家和埴調軟中無砂礫在作何器。
精進開發無所不能。
已得定意建立大慈不舍大悲。
智慧善權究暢要妙。
通三十七道品之行。
所謂四意止。
四意斷。
四禅足。
五根五力。
七覺八道。
終而複始。
以曉三脫得三達智。
去來今事無所挂礙。
變化現法所欲如意。
不複用思身能飛行。
能分一身作百作千。
至億萬無數。
複令為一。
能徹入地石壁皆過從一方現。
俯沒仰出如出入水。
能身中出水火。
履水行虛身不陷墜。
坐卧空中如鳥飛翔。
坐能及天手扪日月。
其身平立能至梵天。
出沒自在。
眼能徹視。
耳能洞聽。
豫知諸天人龍鬼神蚑行蠕動之類身行口言。
念于所念悉見聞知。
諸有貪淫無貪淫者。
有嗔恚無嗔恚者。
有愚癡無愚癡者。
有愛欲無愛欲者。
有大志行無大志行者。
有内外行無内外行者。
有念善無念善者有一心無一心者。
有解脫意無解脫意者。
一切悉知菩薩觀天上人中地獄畜生鬼神五道先世父母兄弟妻子中外姓字。
一一分别。
一世十世百千億無數世事。
至于天地成敗空荒之時。
還複成時。
能知一劫十劫至千億劫無數劫中。
内外姓字衣食苦樂壽命長短。
死此生彼展轉所趣。
從上頭始諸所更身生長老終。
形色好醜賢愚苦樂。
一切三界皆分别知。
見人魂神各自随行生于五趣中。
或堕餓鬼。
或堕畜生。
或作鬼神。
或生天上。
或入人形。
有生豪貴富樂家者。
或生卑鄙貧賤家者。
知衆生惑五陰自蔽色痛想行識皆習五欲。
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受心法為愛欲所牽。
惑于财色思望安樂。
從是生諸惡本。
從惡緻苦。
能斷愛習。
不随淫心大如毛發。
受行八道則衆苦滅。
何謂為八。
正見正念。
正言正業。
正治正方便。
正意正定。
譬如無薪無火不然不滅。
是謂無為度世之道。
菩薩自知以棄惡本。
無淫怒癡生死以除。
種根以斷無餘災[卄/(阿-可+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