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曜經卷第四

關燈
福相威光巍巍。

    雨衆天華地六反震動。

    華遍佛國。

    但聞天言。

    促促開門。

    門自然開。

    無數億天前後圍繞。

    鹹共供養不自舉身。

    忽已過去。

    世護所說。

    兄弟妻子諸天部黨上及天王。

    志好所趣令歸佛道。

    不念衆惡默然不言。

    以能咨嗟菩薩大德。

    揵陟有力施暢音聲。

    天護軟響。

    揵陟負載世之大聖。

    速疾勿動。

    無有恐怖惡趣之難。

    世護乘汝。

    一心歡喜舍畜生身。

    不毀導師。

    導師光明光為一切故。

    汝必得度勿得展轉。

    複有色處。

    百千億天宛轉足下。

    見揵陟馬在于虛空乘負菩薩。

    嚴治塗路極好無限。

    作寶欄楯若幹品事。

    燒天名香。

    揵陟本福。

    忉利諸天圍旋太子在邊。

    天樂自娛。

    瞿夷勿愁安心欣然。

    睹之不久。

    人中之上當成佛道。

    諸天圍繞。

    于夜所告皆應道法。

    今勿複悲。

    百福威曜超絕群衆。

    察是歡喜不當懷憂。

    夙夜七日歎其功勳。

    不能究竟。

    尊人出時諸天共進不可盡極。

    妃今利義不可稱載。

    曾奉事斯光顯至真聖。

    于是移成無極道念。

    妃不久亦當複成人中之上。

    王念菩薩不舍心懷。

    适欲請還。

    念阿夷相之。

    在家為轉輪聖王。

    七寶自然。

    主四天下。

    千子勇猛。

    若複出家學道。

    必成正覺無上大聖。

    以七覺意寶。

    訓化十方三界愚冥。

    悟諸不覺。

    必不肯還。

    當遣侍衛供養護人。

    普召大臣諸明智衆。

    卿等在家長子抱孫共相娛樂。

    不念吾憂。

    吾有一子奇相聖達。

    十方超異。

    當居四天下。

    一旦别難入名山谷絕無人處。

    苦厄寒暑饑渴窮危。

    無能知者。

    擇取卿等大臣子弟五人。

    追而侍之。

    若中來還滅汝五族。

    既奉王教。

    入山求侍之。

    菩薩遂進深入名山。

    五人追之不能及逮。

    心自念言。

    是為逸人行不擇路。

    何道之有也。

    若欲還歸。

    必滅我種。

    不如住此。

    五人所止。

    甘果美泉悉具滋茂。

    樹木豐盛悉無所乏者。

    菩薩舍國威聖無限。

    心自念言。

    欲作沙門志在寂靜。

    威儀禮節遊行至山水邊定止。

    天王知心。

    飛天奉刀來。

    帝釋受發則成沙門。

    肉髻在家不知。

    菩薩嚴飾衣被第一顯現。

    手執應器。

    思惟無念。

    入羅閱隻欲行分衛。

    容色光光猶紫金曜。

    巨身丈六相三十二。

    萬民鹹來觀之面像。

    目視無厭。

    所行周旋。

    衆随逐之。

    往古以來未曾見聞如是聖達至真神人。

    光曜普照。

    天人興念思其本末。

    布施肴膳不知。

    菩薩不樂居家若幹品業。

    衆人惟察人中之尊與天不異。

    往告瓶沙王。

    大王欣慶今獲善利。

    梵天自下詣國分衛。

    或複言曰。

    是天帝釋。

    或複說曰。

    是焰天王。

    或複說言。

    兜術陀天。

    無憍樂天。

    或言化自在天王。

    或複說曰。

    是日月王。

    維摩神王。

    王聞是言。

    歡喜無量。

    即遣使者觀于菩薩何所至趣。

    無供養者不得分衛。

    即便出城。

    使者追察坐山水邊。

    威神吉祥如紫金山。

    使者尋還啟瓶沙王曰。

    坐山水邊。

    時王聞之敕外嚴駕。

    與諸群臣詣山水邊。

    遙見菩薩威神光。

    光喻于日明。

    尋便下車。

    恭恪叉十稽首禮足。

    觀菩薩形猶如須彌。

    結加趺坐加敬歸命。

    遜辭下意而與言談。

    王曰太子。

    生多奇異形相炳著。

    德喻乾坤。

    當王四天下為轉輪王。

    四海颙颙冀神寶至。

    何棄天位自放山薮。

    假令太子不樂本國。

    願以鄙邦貢上處焉。

    訓誨黎庶各得其所。

    五樂自娛唯當納受。

    不距至懷。

    菩薩答曰。

    吾久達此一切無常。

    棄天地位無可慕樂。

    是故出家行作沙門。

    觀諸幼少皆歸老耄。

    顔色損落面皺皮緩。

    國土财寶一切如化。

    情欲多難猶如雜毒。

    堕入地獄餓鬼畜生。

    智者所惡愚者所貪。

    吾除貪欲如棄涕唾。

    身如樹果不久則堕。

    亦如浮雲須臾則滅。

    微不覺之。

    忽然已過。

    有毀壞憂。

    不得久安。

    夫人樂欲以自燒身。

    貪欲無厭。

    若飲堿水。

    從緻苦患。

    愚人不解自以為樂。

    明智觀察欲如聚沫。

    聖賢無漏唯樂法念。

    充于智慧乃厭愛欲。

    貪習俗者不見本際。

    不了本淨。

    王觀此身無有堅固。

    所至到處常自迷惑。

    不能分别。

    身無吾我。

    我身棄捐百千玉女。

    心無所貪。

    不慕世榮。

    第一思惟欲成佛道。

    希有好德如好色者。

    唯有聖達視色如糞。

    察道真實。

    雖有父母君子梵志長者居士及與妻息。

    身有重疾。

    不能分取令無苦患。

    國士高位金銀七寶何益于己。

    日照天下不益盲者。

    吾觀三界一切無常。

    樂少苦多。

    身非我有。

    世間猶寄難可久居。

    吾見若茲。

    是故出家。

    而為比丘不慕世榮。

    迦維羅衛者。

    邦土第一轉輪王處也。

    風雨順時萬民滋茂。

    最和安隐。

    吾不慕樂。

    舍家為道。

    王曰善哉。

    我得善利乃見至聖。

    吾志于俗不識至義。

    因欲相請于無欲人。

    假使得佛惟見愍念。

    以為法主當見度脫。

    我遇十力宿有餘慶得睹大聖投身自歸。

    前禮菩薩足。

    右繞三匝。

    與群臣俱。

    嚴駕還國。

     普曜經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