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衆許摩诃帝經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現神變相。
于本座沒而于東方虛空之中。
現行住坐卧四威儀事。
又于身上出五色光。
所謂青黃赤白及與紅色。
又複身上出水身下出火。
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乃至南西北方皆現是相。
見神變已。
于刹那間還複本座。
爾時世尊又與說法。
謂諸苾刍。
汝于心意識等諸法之中。
有疑無疑有念無念可滅不滅。
于斯諸法汝決定行。
又複告曰。
汝等當知。
眼識為緣貪于諸色。
因色觸故内心發生。
即有苦樂或非苦非樂。
乃至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諸苾刍。
貪火既爾嗔癡亦然。
由是輪回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諸苾刍。
三火熾盛由我為本。
欲滅三火當斷我本。
我本若斷三火自息。
于是三界輪回一切諸苦自然斷絕。
時三迦葉及千苾刍。
又蒙世尊現神變相及說正法。
得諸漏盡得心解脫。
所作已辦舍諸重擔。
正得己利求斷輪回。
悉皆證得阿羅漢道。
爾時世尊于誐耶山頂。
度三迦葉及弟子千人。
皆證阿羅漢道已。
時民彌娑啰王及輔相大臣。
乃至士庶悉知世尊在誐耶山頂。
有弟子衆數滿千人。
有一大臣告于王曰。
我聞國人近有言論。
彼釋族中生一童子。
初生之時有雪邊娑拟啰體河岸。
往昔迦毗羅仙住處。
有一善相婆羅門。
相而言曰。
今此童子相好具足福慧圓滿。
必為金輪聖王。
王四天下。
盡大海際悉在統禦。
正法理世民行十善。
複有輪寶摩尼寶女寶主兵寶主藏寶象寶馬寶。
如是諸寶自然出現恒常随逐。
又有千子色相第一。
具大勇猛能破冤敵。
四洲畏威悉皆降伏。
然或出家剃除須發著袈裟衣。
正心修行必成無上正等正覺。
具以上事悉白于王。
請早圖謀勿令後悔。
如能殺者保國終吉。
時民彌娑啰王在正殿上獨坐思惟。
常念五種之事。
一者常願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出于世間。
二者早得往彼瞻禮随喜。
三者到已便得聞法。
四者如所說法悉能了知。
五者為我受戒受已禀持。
方念斯事。
忽聞大臣計議之言。
傷歎良久報而言曰。
汝實愚人。
欲于如來起極惡心。
是大愚癡。
汝可速去勿更發言。
時彼大臣聞是語已。
知不聽從慚懼而退。
爾時民彌娑啰王即顧左右親位大臣福相圓滿有智慧者。
而告之曰。
汝去往彼誐耶山頂世尊之所。
代我恭敬而請世尊。
如我辭曰。
民彌娑啰王稽首雙足恭肅無量。
問訊世尊。
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否。
今請世尊降臨宮城微受供養。
當使于我及彼人民獲大利樂。
唯願世尊及與聖衆耆舊大德皆悉降臨。
當盡此生奉以飲食湯藥乃至卧具及僧伽梨等。
一切供給不使乏少。
願大慈悲無辭勞屈。
如是說已頂禮佛足颙聽聖旨。
佛即默然。
時彼使人知佛受請。
作禮旋繞辭已而還。
爾時民彌娑啰王聞使回旋。
速禦前殿受使朝拜。
君臣禮畢遽發問言。
世尊來耶。
使人近前而奏王曰。
臣奉王旨詣誐耶山。
請佛及衆。
具以王旨白于世尊。
佛已默然。
必來降赴。
時王降敕左右大臣便可嚴潔宮殿及與城隍乃至四衢悉令清淨。
複設種種名香妙花以備迎接。
爾時世尊與耆舊迦葉及千阿羅漢。
離誐耶山詣于王城。
去城不遠有杖林塔。
佛與大衆至塔而住。
時民彌娑啰王得聞世尊與諸聖衆至杖林塔安住已定。
即令所司。
嚴整車駕前後導從。
與自眷屬及諸群臣。
欲出于城詣杖林塔所。
出宮未遠王所乘車地忽有坑輪陷不進。
王自思念。
我必往昔曾造不善緻于今日有斯事也。
才起是念。
即聞空中有聲告曰。
汝于往昔無不善業。
但為見在諸牢獄中多有禁系車輪之陷正為此也。
王聞空言。
定知賢聖既蒙指谕心極感重。
即遣使人散詣諸獄。
以罪輕重等第赦之。
車駕前進至于城門。
王之寶冠又忽破壞。
複思念言。
我定往昔曾作不善。
乃于今日疊有不祥。
王發是意。
空中賢聖又複告言。
天子。
汝于往昔無不善業。
但緣前來所放禁系之人輕者已放重者雖活由系别處。
冠破之祥乃為此也。
王聞賢聖空中語已。
便令使人諸處诏喚。
鹹到車前悉赦宥之。
罪人獲免歡喜踴躍稱王之德。
時王部從及諸眷屬。
所乘之車有一萬二千。
複有國中婆羅門長者及諸人民。
亦有百千車。
同出城門詣世尊所。
時王至杖林塔。
于近苑内取迦俱那花五朵。
自手執持詣于佛所。
去佛不遠下車徒步。
免去傘蓋劍仗之類使令相随。
既至佛所偏袒右肩。
合掌向佛三自稱言。
我是民彌娑啰王。
佛亦三印如是如是。
王即以五朵花奉上于佛。
然後頭面著地禮
于本座沒而于東方虛空之中。
現行住坐卧四威儀事。
又于身上出五色光。
所謂青黃赤白及與紅色。
又複身上出水身下出火。
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乃至南西北方皆現是相。
見神變已。
于刹那間還複本座。
爾時世尊又與說法。
謂諸苾刍。
汝于心意識等諸法之中。
有疑無疑有念無念可滅不滅。
于斯諸法汝決定行。
又複告曰。
汝等當知。
眼識為緣貪于諸色。
因色觸故内心發生。
即有苦樂或非苦非樂。
乃至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諸苾刍。
貪火既爾嗔癡亦然。
由是輪回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諸苾刍。
三火熾盛由我為本。
欲滅三火當斷我本。
我本若斷三火自息。
于是三界輪回一切諸苦自然斷絕。
時三迦葉及千苾刍。
又蒙世尊現神變相及說正法。
得諸漏盡得心解脫。
所作已辦舍諸重擔。
正得己利求斷輪回。
悉皆證得阿羅漢道。
爾時世尊于誐耶山頂。
度三迦葉及弟子千人。
皆證阿羅漢道已。
時民彌娑啰王及輔相大臣。
乃至士庶悉知世尊在誐耶山頂。
有弟子衆數滿千人。
有一大臣告于王曰。
我聞國人近有言論。
彼釋族中生一童子。
初生之時有雪邊娑拟啰體河岸。
往昔迦毗羅仙住處。
有一善相婆羅門。
相而言曰。
今此童子相好具足福慧圓滿。
必為金輪聖王。
王四天下。
盡大海際悉在統禦。
正法理世民行十善。
複有輪寶摩尼寶女寶主兵寶主藏寶象寶馬寶。
如是諸寶自然出現恒常随逐。
又有千子色相第一。
具大勇猛能破冤敵。
四洲畏威悉皆降伏。
然或出家剃除須發著袈裟衣。
正心修行必成無上正等正覺。
具以上事悉白于王。
請早圖謀勿令後悔。
如能殺者保國終吉。
時民彌娑啰王在正殿上獨坐思惟。
常念五種之事。
一者常願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出于世間。
二者早得往彼瞻禮随喜。
三者到已便得聞法。
四者如所說法悉能了知。
五者為我受戒受已禀持。
方念斯事。
忽聞大臣計議之言。
傷歎良久報而言曰。
汝實愚人。
欲于如來起極惡心。
是大愚癡。
汝可速去勿更發言。
時彼大臣聞是語已。
知不聽從慚懼而退。
爾時民彌娑啰王即顧左右親位大臣福相圓滿有智慧者。
而告之曰。
汝去往彼誐耶山頂世尊之所。
代我恭敬而請世尊。
如我辭曰。
民彌娑啰王稽首雙足恭肅無量。
問訊世尊。
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否。
今請世尊降臨宮城微受供養。
當使于我及彼人民獲大利樂。
唯願世尊及與聖衆耆舊大德皆悉降臨。
當盡此生奉以飲食湯藥乃至卧具及僧伽梨等。
一切供給不使乏少。
願大慈悲無辭勞屈。
如是說已頂禮佛足颙聽聖旨。
佛即默然。
時彼使人知佛受請。
作禮旋繞辭已而還。
爾時民彌娑啰王聞使回旋。
速禦前殿受使朝拜。
君臣禮畢遽發問言。
世尊來耶。
使人近前而奏王曰。
臣奉王旨詣誐耶山。
請佛及衆。
具以王旨白于世尊。
佛已默然。
必來降赴。
時王降敕左右大臣便可嚴潔宮殿及與城隍乃至四衢悉令清淨。
複設種種名香妙花以備迎接。
爾時世尊與耆舊迦葉及千阿羅漢。
離誐耶山詣于王城。
去城不遠有杖林塔。
佛與大衆至塔而住。
時民彌娑啰王得聞世尊與諸聖衆至杖林塔安住已定。
即令所司。
嚴整車駕前後導從。
與自眷屬及諸群臣。
欲出于城詣杖林塔所。
出宮未遠王所乘車地忽有坑輪陷不進。
王自思念。
我必往昔曾造不善緻于今日有斯事也。
才起是念。
即聞空中有聲告曰。
汝于往昔無不善業。
但為見在諸牢獄中多有禁系車輪之陷正為此也。
王聞空言。
定知賢聖既蒙指谕心極感重。
即遣使人散詣諸獄。
以罪輕重等第赦之。
車駕前進至于城門。
王之寶冠又忽破壞。
複思念言。
我定往昔曾作不善。
乃于今日疊有不祥。
王發是意。
空中賢聖又複告言。
天子。
汝于往昔無不善業。
但緣前來所放禁系之人輕者已放重者雖活由系别處。
冠破之祥乃為此也。
王聞賢聖空中語已。
便令使人諸處诏喚。
鹹到車前悉赦宥之。
罪人獲免歡喜踴躍稱王之德。
時王部從及諸眷屬。
所乘之車有一萬二千。
複有國中婆羅門長者及諸人民。
亦有百千車。
同出城門詣世尊所。
時王至杖林塔。
于近苑内取迦俱那花五朵。
自手執持詣于佛所。
去佛不遠下車徒步。
免去傘蓋劍仗之類使令相随。
既至佛所偏袒右肩。
合掌向佛三自稱言。
我是民彌娑啰王。
佛亦三印如是如是。
王即以五朵花奉上于佛。
然後頭面著地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