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衆許摩诃帝經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胪少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诏譯
爾時有二梵天子。
住自梵界而作是念。
今南贍部洲有佛世尊。
于烏噜尾羅池側尼連河邊菩提樹下成等正覺。
彼佛世尊而于樹下結跏趺坐。
于七晝夜入于火界。
時二梵天互相謂言。
我等天人亦有大力。
如展臂頃能到于彼。
我等今者宜速往彼。
以妙伽陀而伸贊請。
于是二天從彼梵界速至佛所。
旋繞瞻仰禮重畢已。
住立佛前。
時一天子先以伽陀。
而贊請曰。
願佛起道樹 救度衆生界 為說最上法 令得智法寶 第二天子說伽陀。
而贊請曰。
佛面如滿月 心淨煩惱除 願說甘露法 行安樂世間 二梵天子說是伽陀贊請佛已。
隐而不現。
爾時世尊出彼禅定。
觀諸世間。
說伽陀曰。
世間所有諸欲樂 乃至天上所有樂 若比斷貪之大樂 十六分之不及一 複說伽陀曰。
擔世苦重擔 迷苦而不舍 若舍苦重擔 能擔最上樂 複說伽陀曰。
能斷世間一切愛 一切煩惱自除滅 知煩惱者脫輪回 當得解脫之快樂 爾時世尊于七晝夜。
跏趺而坐入于禅定。
當爾之際亦無有人持食供養。
才說偈已。
忽有商主。
名布薩婆梨迦。
将五百量車載諸寶貨。
欲往他國經過近地。
時布薩娑梨迦。
以宿善根力常起思念。
雲何令我獲得善友及妙眷屬。
忽聞人言。
世尊入定七日不飲不食。
作是念言。
今佛世尊在烏噜尾羅池側尼連河邊菩提樹下經七晝夜。
不飲不食而入禅定。
得解脫樂成等正覺此我善友當為我益我今宜速詣彼奉食作最上供養。
發是心已。
時有天人以天報通聞知布薩婆梨迦。
發如是心。
乃觀照布薩婆梨迦及一切所将車乘等已。
乃先白佛言。
今商主布薩婆梨迦。
聞佛在此得解脫樂成等正覺。
于菩提樹下跏趺而坐。
入于禅定經七晝夜不飲不食。
彼人定來獻食供養。
希望果報求大安樂。
及利益故。
作是語已隐而不見。
于是布薩婆梨迦。
與同行親友。
自手辦造種種飲食美妙香潔品味。
成已即專注虔誠持以奉佛。
未至佛所複作斯念。
我今奉食為最上供養。
如來必當演說最上之法。
而使我等以獻食因得天樂果。
作是念已。
尋至佛所即用頭面禮如來足。
禮已起立瞻仰而住。
時布薩婆梨迦。
白佛言。
世尊。
我與親友辦種種飲食而來供養。
願佛慈愍唯垂納受。
爾時世尊許而未受。
何以故。
佛初成道未有應器。
作是思惟。
我若不以應器受斯供養者。
彼外道天魔必生毀謗。
作如是言。
豈有過去正等正覺為利益衆生故。
如是受其供養耶。
佛作念時。
彼梵天子白佛言。
世尊。
過去正等正覺為利益衆生故。
皆持應器而受檀施飲食供養。
于是世尊思欲應器。
彼四大天王即知佛意。
乃各于自天令其妙工選取寶石。
于少時間造成應器。
清淨瑩徹殊妙無比。
時四天王造成缽已。
各各自持同來奉獻。
至佛所已。
即以頭面禮世尊足。
禮已瞻仰住立一面。
爾時四大天王異口同聲白世尊言。
我等今者。
各以寶石造得應器同來奉上。
唯願世尊。
哀愍納受。
作是語已。
颙聽佛旨。
爾時世尊複自思惟。
今此四王各獻一缽。
我若受一三天不喜。
我若受三一天生惱。
我今等受四天之缽。
既受缽已又複思惟。
用唯一器四缽孰先。
即以神力合四為一。
四器雖合楞際疊存。
于是世尊為利生故。
即持此缽于布薩婆梨迦處受所施食。
既納受已。
即謂布薩婆梨迦曰。
我今為汝演說三歸。
汝當谛受。
時布薩婆梨迦奉教而住。
世尊曰。
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未來僧伽。
此是三歸。
盡汝形壽不得違悔。
時布薩婆梨迦白佛言。
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未來僧伽。
盡此形壽不敢違悔。
爾時世尊謂布薩婆梨迦曰。
随喜布施感果不虛。
汝自舍施定獲快樂。
所求福報依願皆得。
亦複當證最上寂靜。
布薩婆梨迦。
若行布施所作福利。
人天及魔不能迷惑。
乃至禅定智慧。
若能盡行能竭苦源。
見前證聖。
是時布薩婆梨迦聞是說已。
心意快然歡喜踴躍。
願于未來世中憶念受持亦不忘失。
作是語已禮佛而退。
爾時世尊受得商主布薩婆梨迦所施之食。
即持往彼尼連河邊。
即于岸上敷草而坐吃所受食。
食既畢已。
又複盥漱。
如是之際忽覺體中而發風病。
何以故。
佛出世間示斯為緣。
欲令衆生知身如幻故。
是時天魔。
恐佛出世教化衆生出離三界。
當空我境。
常伺其隙欲來惑亂。
忽知發疾速離天界來至佛所。
而作是言。
善逝。
汝今不安涅槃時至。
我今請佛入大涅槃。
爾時世尊知是魔來欲亂我心。
佛謂魔言。
我涅槃未至。
我今直待聲聞弟子。
解佛法分智慧明達。
了知教本廣演法相。
乃至苾刍苾刍尼優婆塞優婆夷等。
修持梵行。
有衆多人欲周大地及彼天人皆證解脫。
我于是時方入涅槃。
時彼天魔聞佛語已。
知不涅槃心生懊惱。
于是天魔慚恥而退。
爾時帝釋天主遙知世尊體發風病。
自天而下至贍部洲。
去菩提樹不近不遠。
有大诃梨勒林于中而住。
于此林中取得上好诃梨勒已。
疾往
住自梵界而作是念。
今南贍部洲有佛世尊。
于烏噜尾羅池側尼連河邊菩提樹下成等正覺。
彼佛世尊而于樹下結跏趺坐。
于七晝夜入于火界。
時二梵天互相謂言。
我等天人亦有大力。
如展臂頃能到于彼。
我等今者宜速往彼。
以妙伽陀而伸贊請。
于是二天從彼梵界速至佛所。
旋繞瞻仰禮重畢已。
住立佛前。
時一天子先以伽陀。
而贊請曰。
願佛起道樹 救度衆生界 為說最上法 令得智法寶 第二天子說伽陀。
而贊請曰。
佛面如滿月 心淨煩惱除 願說甘露法 行安樂世間 二梵天子說是伽陀贊請佛已。
隐而不現。
爾時世尊出彼禅定。
觀諸世間。
說伽陀曰。
世間所有諸欲樂 乃至天上所有樂 若比斷貪之大樂 十六分之不及一 複說伽陀曰。
擔世苦重擔 迷苦而不舍 若舍苦重擔 能擔最上樂 複說伽陀曰。
能斷世間一切愛 一切煩惱自除滅 知煩惱者脫輪回 當得解脫之快樂 爾時世尊于七晝夜。
跏趺而坐入于禅定。
當爾之際亦無有人持食供養。
才說偈已。
忽有商主。
名布薩婆梨迦。
将五百量車載諸寶貨。
欲往他國經過近地。
時布薩娑梨迦。
以宿善根力常起思念。
雲何令我獲得善友及妙眷屬。
忽聞人言。
世尊入定七日不飲不食。
作是念言。
今佛世尊在烏噜尾羅池側尼連河邊菩提樹下經七晝夜。
不飲不食而入禅定。
得解脫樂成等正覺此我善友當為我益我今宜速詣彼奉食作最上供養。
發是心已。
時有天人以天報通聞知布薩婆梨迦。
發如是心。
乃觀照布薩婆梨迦及一切所将車乘等已。
乃先白佛言。
今商主布薩婆梨迦。
聞佛在此得解脫樂成等正覺。
于菩提樹下跏趺而坐。
入于禅定經七晝夜不飲不食。
彼人定來獻食供養。
希望果報求大安樂。
及利益故。
作是語已隐而不見。
于是布薩婆梨迦。
與同行親友。
自手辦造種種飲食美妙香潔品味。
成已即專注虔誠持以奉佛。
未至佛所複作斯念。
我今奉食為最上供養。
如來必當演說最上之法。
而使我等以獻食因得天樂果。
作是念已。
尋至佛所即用頭面禮如來足。
禮已起立瞻仰而住。
時布薩婆梨迦。
白佛言。
世尊。
我與親友辦種種飲食而來供養。
願佛慈愍唯垂納受。
爾時世尊許而未受。
何以故。
佛初成道未有應器。
作是思惟。
我若不以應器受斯供養者。
彼外道天魔必生毀謗。
作如是言。
豈有過去正等正覺為利益衆生故。
如是受其供養耶。
佛作念時。
彼梵天子白佛言。
世尊。
過去正等正覺為利益衆生故。
皆持應器而受檀施飲食供養。
于是世尊思欲應器。
彼四大天王即知佛意。
乃各于自天令其妙工選取寶石。
于少時間造成應器。
清淨瑩徹殊妙無比。
時四天王造成缽已。
各各自持同來奉獻。
至佛所已。
即以頭面禮世尊足。
禮已瞻仰住立一面。
爾時四大天王異口同聲白世尊言。
我等今者。
各以寶石造得應器同來奉上。
唯願世尊。
哀愍納受。
作是語已。
颙聽佛旨。
爾時世尊複自思惟。
今此四王各獻一缽。
我若受一三天不喜。
我若受三一天生惱。
我今等受四天之缽。
既受缽已又複思惟。
用唯一器四缽孰先。
即以神力合四為一。
四器雖合楞際疊存。
于是世尊為利生故。
即持此缽于布薩婆梨迦處受所施食。
既納受已。
即謂布薩婆梨迦曰。
我今為汝演說三歸。
汝當谛受。
時布薩婆梨迦奉教而住。
世尊曰。
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未來僧伽。
此是三歸。
盡汝形壽不得違悔。
時布薩婆梨迦白佛言。
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未來僧伽。
盡此形壽不敢違悔。
爾時世尊謂布薩婆梨迦曰。
随喜布施感果不虛。
汝自舍施定獲快樂。
所求福報依願皆得。
亦複當證最上寂靜。
布薩婆梨迦。
若行布施所作福利。
人天及魔不能迷惑。
乃至禅定智慧。
若能盡行能竭苦源。
見前證聖。
是時布薩婆梨迦聞是說已。
心意快然歡喜踴躍。
願于未來世中憶念受持亦不忘失。
作是語已禮佛而退。
爾時世尊受得商主布薩婆梨迦所施之食。
即持往彼尼連河邊。
即于岸上敷草而坐吃所受食。
食既畢已。
又複盥漱。
如是之際忽覺體中而發風病。
何以故。
佛出世間示斯為緣。
欲令衆生知身如幻故。
是時天魔。
恐佛出世教化衆生出離三界。
當空我境。
常伺其隙欲來惑亂。
忽知發疾速離天界來至佛所。
而作是言。
善逝。
汝今不安涅槃時至。
我今請佛入大涅槃。
爾時世尊知是魔來欲亂我心。
佛謂魔言。
我涅槃未至。
我今直待聲聞弟子。
解佛法分智慧明達。
了知教本廣演法相。
乃至苾刍苾刍尼優婆塞優婆夷等。
修持梵行。
有衆多人欲周大地及彼天人皆證解脫。
我于是時方入涅槃。
時彼天魔聞佛語已。
知不涅槃心生懊惱。
于是天魔慚恥而退。
爾時帝釋天主遙知世尊體發風病。
自天而下至贍部洲。
去菩提樹不近不遠。
有大诃梨勒林于中而住。
于此林中取得上好诃梨勒已。
疾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