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衆許摩诃帝經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
時耶輸陀羅忽然懷妊。
王即告谕。
宮人眷屬。
自今而往。
不得說言太子在山苦行之事。
慮彼傷惱損動腹子。
爾時菩薩往屍陀林中。
右脅枕屍累足而卧。
思想世間有為生滅。
如蟻循環無有窮盡。
思已複坐入三摩地。
時有童男童女而來林下。
瞻見菩薩閉目不動。
手執柴枝穿菩薩耳兩邊通過。
俱作是言。
此塵土鬼不得親近。
即以砂石瓦礫擲菩薩身而各舍去。
經須臾間出三摩地。
正念現前身心不動。
又自思惟。
今此所作亦非正行。
于無上道而不相應。
憶念昔日為太子時。
暫出王宮往贍部樹下入三摩地。
彼處清淨遠離罪垢。
無諸穢惡出生善根。
于彼修行必圓道果。
作是念已。
即便舉身欲往前行。
氣力羸劣而不能起。
即取飲馔并湯藥等。
節次服食。
仍以香油塗其身體。
澡浴眠寝安适身心增長勢力。
時彼五人而相謂曰。
昔者太子舍輪王位。
出迦毗羅城。
入山野中久茲苦行。
道果将就節志不堅。
何期于今恣情飲食。
香油塗體澡身安寝。
如是虧喪雲何出離。
我等于此虛捐其功。
聞波羅奈國有鹿野苑。
羅漢聖衆恒住其中。
宜往彼處各求明道。
爾時菩薩浴尼連河水。
體羸力弱舉步攸艱。
岸樹垂枝攀而得出。
即往西曩野你聚落之所。
其聚落内有二童女。
一名難那。
二名難那末羅。
身色端正心性慈善。
頃聞太子在雪山下婆拟啰底河邊迦毗羅仙人處。
學修梵行。
具三十二相福德莊嚴。
深心悅慕願為匹偶。
布施修福求遂所願。
爾時童女聞尼連河側有苦行仙人。
遂發勤誠欲施乳粥。
即以千牛分為兩群。
[(殼-一)/牛]五百牛乳飲彼五百牛。
複以五百分為兩群。
[(殼-一)/牛]二百五十牛乳飲二百五十牛。
如是分飲至八頭牛。
複[(殼-一)/牛]八牛之乳最為濃厚。
用玻璃器煮乳糜粥。
于乳糜上現莎惹帝迦萬字千輪輻相。
時有一人見此輪相。
而自思念。
若人得食速證無上菩提之果。
即告童女。
我今饑渴當以糜粥而施于我。
童女白言。
吾作此食施苦行仙人。
非汝可取。
時天主帝釋即自化身為婆羅門。
住立女前。
女以乳粥欲布施與。
婆羅門曰。
我不敢受。
有世主大人宜應供養。
童女複問。
世主何人。
婆羅門言。
去此匪遙有大梵王。
童女承言。
即詣彼處以粥奉施。
大梵王曰。
我不敢受。
有淨光天子。
最上殊勝汝宜供養。
女複往彼以粥布施。
淨光天子言。
我不敢受。
有一菩薩浴尼連河。
身乏氣力以手攀樹出河岸上。
被袈裟衣将成佛果。
若能供養得大勝利。
童女聞已即時馳往。
以缽盛粥虔心上獻。
菩薩默然而受其供食已。
擲缽入尼連河。
龍王至前欲取缽器。
帝釋化身為金翅鳥。
龍即驚退。
帝釋得缽安忉利天建塔供養。
爾時菩薩問二童女。
施此乳糜有何所求。
童女答曰。
我聞雪山相近婆拟啰河側。
迦毗羅仙人住處。
有淨飯王童子身相端嚴當作輪王。
欲求為夫。
菩薩告言。
彼童子者夙修梵行離欲清淨。
名一切義成。
不久之間當得菩提。
雲何與汝而為夫耶。
童女聞已默然住立。
菩薩舉身登一石山。
峭峻孤拔林樹甚衆。
于此安坐未逾時刻。
山即摧毀。
菩薩驚怪茲何業緣。
時淨光天子白菩薩曰。
萬行今圓四智将就。
此地薄祐而不能勝。
去此不遠有金剛座。
三世如來成正覺處。
菩薩即往天人引前。
足下生蓮海水泛潮。
大地振響聲如扣鐘。
菩薩徐行。
至一大窟内有黑龍。
昔無兩目。
聞地振海潮。
即時出窟雙眼頓明。
得見菩薩身相端嚴光逾聚日。
龍大歡喜瞻視戀仰。
而說偈言。
地振海潮俱作聲 我今聞速離宮殿 忽得光明見如來 一心瞻仰生歡喜 爾時龍王告菩薩言。
憶念昔時有佛出世。
時我兩眼俱得光明見彼世尊。
今亦如是。
複得眼開見佛身相。
即說偈言。
我昔承佛大威德 令我得睹相好身 必遇牟尼覺道成 見佛端正亦如是 爾時菩薩欲至金剛座。
先舉右足。
行如牛王。
身若寶山。
袈裟不動。
心等虛空。
面如滿月。
金光照耀。
蘊大法
時耶輸陀羅忽然懷妊。
王即告谕。
宮人眷屬。
自今而往。
不得說言太子在山苦行之事。
慮彼傷惱損動腹子。
爾時菩薩往屍陀林中。
右脅枕屍累足而卧。
思想世間有為生滅。
如蟻循環無有窮盡。
思已複坐入三摩地。
時有童男童女而來林下。
瞻見菩薩閉目不動。
手執柴枝穿菩薩耳兩邊通過。
俱作是言。
此塵土鬼不得親近。
即以砂石瓦礫擲菩薩身而各舍去。
經須臾間出三摩地。
正念現前身心不動。
又自思惟。
今此所作亦非正行。
于無上道而不相應。
憶念昔日為太子時。
暫出王宮往贍部樹下入三摩地。
彼處清淨遠離罪垢。
無諸穢惡出生善根。
于彼修行必圓道果。
作是念已。
即便舉身欲往前行。
氣力羸劣而不能起。
即取飲馔并湯藥等。
節次服食。
仍以香油塗其身體。
澡浴眠寝安适身心增長勢力。
時彼五人而相謂曰。
昔者太子舍輪王位。
出迦毗羅城。
入山野中久茲苦行。
道果将就節志不堅。
何期于今恣情飲食。
香油塗體澡身安寝。
如是虧喪雲何出離。
我等于此虛捐其功。
聞波羅奈國有鹿野苑。
羅漢聖衆恒住其中。
宜往彼處各求明道。
爾時菩薩浴尼連河水。
體羸力弱舉步攸艱。
岸樹垂枝攀而得出。
即往西曩野你聚落之所。
其聚落内有二童女。
一名難那。
二名難那末羅。
身色端正心性慈善。
頃聞太子在雪山下婆拟啰底河邊迦毗羅仙人處。
學修梵行。
具三十二相福德莊嚴。
深心悅慕願為匹偶。
布施修福求遂所願。
爾時童女聞尼連河側有苦行仙人。
遂發勤誠欲施乳粥。
即以千牛分為兩群。
[(殼-一)/牛]五百牛乳飲彼五百牛。
複以五百分為兩群。
[(殼-一)/牛]二百五十牛乳飲二百五十牛。
如是分飲至八頭牛。
複[(殼-一)/牛]八牛之乳最為濃厚。
用玻璃器煮乳糜粥。
于乳糜上現莎惹帝迦萬字千輪輻相。
時有一人見此輪相。
而自思念。
若人得食速證無上菩提之果。
即告童女。
我今饑渴當以糜粥而施于我。
童女白言。
吾作此食施苦行仙人。
非汝可取。
時天主帝釋即自化身為婆羅門。
住立女前。
女以乳粥欲布施與。
婆羅門曰。
我不敢受。
有世主大人宜應供養。
童女複問。
世主何人。
婆羅門言。
去此匪遙有大梵王。
童女承言。
即詣彼處以粥奉施。
大梵王曰。
我不敢受。
有淨光天子。
最上殊勝汝宜供養。
女複往彼以粥布施。
淨光天子言。
我不敢受。
有一菩薩浴尼連河。
身乏氣力以手攀樹出河岸上。
被袈裟衣将成佛果。
若能供養得大勝利。
童女聞已即時馳往。
以缽盛粥虔心上獻。
菩薩默然而受其供食已。
擲缽入尼連河。
龍王至前欲取缽器。
帝釋化身為金翅鳥。
龍即驚退。
帝釋得缽安忉利天建塔供養。
爾時菩薩問二童女。
施此乳糜有何所求。
童女答曰。
我聞雪山相近婆拟啰河側。
迦毗羅仙人住處。
有淨飯王童子身相端嚴當作輪王。
欲求為夫。
菩薩告言。
彼童子者夙修梵行離欲清淨。
名一切義成。
不久之間當得菩提。
雲何與汝而為夫耶。
童女聞已默然住立。
菩薩舉身登一石山。
峭峻孤拔林樹甚衆。
于此安坐未逾時刻。
山即摧毀。
菩薩驚怪茲何業緣。
時淨光天子白菩薩曰。
萬行今圓四智将就。
此地薄祐而不能勝。
去此不遠有金剛座。
三世如來成正覺處。
菩薩即往天人引前。
足下生蓮海水泛潮。
大地振響聲如扣鐘。
菩薩徐行。
至一大窟内有黑龍。
昔無兩目。
聞地振海潮。
即時出窟雙眼頓明。
得見菩薩身相端嚴光逾聚日。
龍大歡喜瞻視戀仰。
而說偈言。
地振海潮俱作聲 我今聞速離宮殿 忽得光明見如來 一心瞻仰生歡喜 爾時龍王告菩薩言。
憶念昔時有佛出世。
時我兩眼俱得光明見彼世尊。
今亦如是。
複得眼開見佛身相。
即說偈言。
我昔承佛大威德 令我得睹相好身 必遇牟尼覺道成 見佛端正亦如是 爾時菩薩欲至金剛座。
先舉右足。
行如牛王。
身若寶山。
袈裟不動。
心等虛空。
面如滿月。
金光照耀。
蘊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