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衆許摩诃帝經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悅
仙人見太子 雲何而啼哭
我子若驚怖 忽然生病惱
未委意雲何 速為我宣說
爾時阿私陀仙人聞是偈已。
即白王言。
太子不久即成正覺。
雲何于身而有怖畏。
假使空中降大金剛。
如彼真珠滿空而下。
不能侵彼菩薩身之一毫。
世間所有一切大火而不能燒。
一切大風而不能吹。
一切毒藥而不能損。
刀劍弓箭而不能傷。
毒龍猛獸而不能害。
又此菩薩于過去世行大慈悲。
于諸衆生未曾舍離。
令彼有情常獲安隐。
雲何菩薩有斯怖畏。
于虛空中恒有帝釋梵天王等而共守護。
我今啼哭。
自觀己身年命中夭。
于其佛世不得聽聞甚深法藏。
于其善财而無有分。
是故感傷而自啼泣。
請王無憂。
爾時阿私陀又複思惟。
我有神通菩薩威制令不顯現。
是故步行入于王宮。
今若出城而複屣步。
彼諸有情即起慢心。
大神通仙步出王城。
作是念已。
告淨飯王。
我今辭王出迦毗羅城。
與我修治四衢道路。
時淨飯王即敕有司。
修治道路去除砂礫穢惡之物。
以白檀香水灑地清淨。
處處豎立幢幡璎珞。
燒衆妙香。
王并諸臣長者居士恭敬圍繞。
出迦毗羅城送彼仙人。
時阿私陀辭國王已。
随意前行往枳瑟計馱山。
即住山中修習禅定。
歲月不久複得神通。
于其後時身少有病。
服食良藥及花果等乃得除愈。
弟子告曰。
我今出家為求出世解脫甘露。
師有所得願賜告谕。
師曰。
我自修行歲月彌久。
于斯甘露猶尚未得。
雲何令我複為于汝。
今有淨飯王子名悉達多。
成等正覺得真甘露。
于彼出家。
一心梵行而求出離。
莫作族姓之相及我人相。
即得成就無為之法。
爾時阿私陀仙人。
即說偈言。
我住如是山 久修于梵行 雖複得神通 而未飲甘露 自知身無常 恒處于生滅 聚集假和合 即是無常法 爾時仙人說此偈已。
曩羅那感師誨示禮拜供養。
即往波羅柰國。
見五百摩拏嚩迦婆羅門。
念圍陀經。
知非究竟而不親近。
即往佛所希聞法要。
爾時曩羅那。
姓迦底(丁也切)。
以姓為名。
佛為開示法要得寂滅樂。
乃名大迦底(丁也切)。
複次太子在乳母懷。
執金器而食。
須臾食已。
乳母即收金器。
器重如山舉之不起。
即以上事具告于王。
王與宮人同往取器亦不能舉。
即集國人同舉金器其器愈重。
複駕大象五百頭拽彼金器。
不能搖動金器小分。
何以故。
由菩薩神力。
舉其左手一指鈎住金器。
令象盡力而不能動。
爾時淨飯王乃自思惟。
若菩薩舉其兩指鈎彼金器。
假使百千大象亦不能動。
由是菩薩有千象之力。
若諸童子欲與菩薩鬥戲。
如小飛鵝比于大鶴其力不等。
複次菩薩在王宮時。
與五百眷屬入學讀書。
爾時本師将第一書令太子讀。
太子告言。
此書我解。
其師乃令讀第二書。
太子見之。
複白師雲。
此書亦解。
于是本師即以五百種書授與太子。
太子白言。
此五百種書我一一俱解。
如有他書即當與我。
師乃白言。
于其世間隻有此等五百種書。
此外無有。
爾時太子即自寫書令師讀之。
師乃歎言。
我自昔來目未曾睹。
太子告曰。
此是梵書。
時彼梵王知我當紹輪王之位傳授于我。
即以微妙梵音而自讀誦。
時大梵天王于虛空中。
高聲贊言。
此是梵天之書。
師聞天證深生信解。
爾時太子舅氏娑捺梨。
複有一人。
名娑賀你嚩。
此二人者善解弓射。
有五百人親學其藝。
又此二師互相言曰。
彼提婆達多其性粗惡心多嫉妒。
所有射法不宜告之。
若或教授必将害物。
彼悉達多慈悲聰敏利濟有情。
堪當傳習如是弓射。
有其五種。
一曰遠射。
所發之箭能極遼遠。
二曰聞聲射。
聞其聲音即可射之。
三曰中射。
所發之箭随意而中。
四曰親的射。
所發之箭而無疏闊。
五斷物射。
所射之物無不透斷。
如是菩薩善解五射。
爾時毗舍離城有一大象。
形相端正具大勢力。
彼國人衆鹹共商議。
迦毗羅城淨飯大王。
有一太子名悉達多。
相師視之有轉輪王位。
即馳此象而充貢獻。
乃以珠璎珍寶種種嚴飾。
将往迦毗羅城至王宮門。
時提婆達多出門見象。
诘問門人曰。
此象從何所來。
門人答言。
毗舍離城聚落人衆。
為悉達多有轉輪王分。
馳獻此象。
時提婆達多聞是事已。
心生嫉妒。
告門人曰。
彼悉達多何有王位。
即持器仗殺象命終。
爾時難陀見此死象。
知為提婆嗔怒所殺。
難陀欲與鬥其勇力。
即執象尾以手擲之。
象離本處七步之外。
時悉達多見其死象離于本處。
知是難陀示威力故。
手執象尾擲彼處故。
爾時悉達多太子顯自威神。
以其一手執持象尾。
向空而擲過七重城如投土塊。
時毗舍離城獻象之者。
見悉達多有大威力。
即說偈言。
我等遠馳象 為獻于輪王 遇斯兇惡人 即時行殺害 難陀手執尾 擲象七步外 菩薩大威神 擲象如抛塊
即白王言。
太子不久即成正覺。
雲何于身而有怖畏。
假使空中降大金剛。
如彼真珠滿空而下。
不能侵彼菩薩身之一毫。
世間所有一切大火而不能燒。
一切大風而不能吹。
一切毒藥而不能損。
刀劍弓箭而不能傷。
毒龍猛獸而不能害。
又此菩薩于過去世行大慈悲。
于諸衆生未曾舍離。
令彼有情常獲安隐。
雲何菩薩有斯怖畏。
于虛空中恒有帝釋梵天王等而共守護。
我今啼哭。
自觀己身年命中夭。
于其佛世不得聽聞甚深法藏。
于其善财而無有分。
是故感傷而自啼泣。
請王無憂。
爾時阿私陀又複思惟。
我有神通菩薩威制令不顯現。
是故步行入于王宮。
今若出城而複屣步。
彼諸有情即起慢心。
大神通仙步出王城。
作是念已。
告淨飯王。
我今辭王出迦毗羅城。
與我修治四衢道路。
時淨飯王即敕有司。
修治道路去除砂礫穢惡之物。
以白檀香水灑地清淨。
處處豎立幢幡璎珞。
燒衆妙香。
王并諸臣長者居士恭敬圍繞。
出迦毗羅城送彼仙人。
時阿私陀辭國王已。
随意前行往枳瑟計馱山。
即住山中修習禅定。
歲月不久複得神通。
于其後時身少有病。
服食良藥及花果等乃得除愈。
弟子告曰。
我今出家為求出世解脫甘露。
師有所得願賜告谕。
師曰。
我自修行歲月彌久。
于斯甘露猶尚未得。
雲何令我複為于汝。
今有淨飯王子名悉達多。
成等正覺得真甘露。
于彼出家。
一心梵行而求出離。
莫作族姓之相及我人相。
即得成就無為之法。
爾時阿私陀仙人。
即說偈言。
我住如是山 久修于梵行 雖複得神通 而未飲甘露 自知身無常 恒處于生滅 聚集假和合 即是無常法 爾時仙人說此偈已。
曩羅那感師誨示禮拜供養。
即往波羅柰國。
見五百摩拏嚩迦婆羅門。
念圍陀經。
知非究竟而不親近。
即往佛所希聞法要。
爾時曩羅那。
姓迦底(丁也切)。
以姓為名。
佛為開示法要得寂滅樂。
乃名大迦底(丁也切)。
複次太子在乳母懷。
執金器而食。
須臾食已。
乳母即收金器。
器重如山舉之不起。
即以上事具告于王。
王與宮人同往取器亦不能舉。
即集國人同舉金器其器愈重。
複駕大象五百頭拽彼金器。
不能搖動金器小分。
何以故。
由菩薩神力。
舉其左手一指鈎住金器。
令象盡力而不能動。
爾時淨飯王乃自思惟。
若菩薩舉其兩指鈎彼金器。
假使百千大象亦不能動。
由是菩薩有千象之力。
若諸童子欲與菩薩鬥戲。
如小飛鵝比于大鶴其力不等。
複次菩薩在王宮時。
與五百眷屬入學讀書。
爾時本師将第一書令太子讀。
太子告言。
此書我解。
其師乃令讀第二書。
太子見之。
複白師雲。
此書亦解。
于是本師即以五百種書授與太子。
太子白言。
此五百種書我一一俱解。
如有他書即當與我。
師乃白言。
于其世間隻有此等五百種書。
此外無有。
爾時太子即自寫書令師讀之。
師乃歎言。
我自昔來目未曾睹。
太子告曰。
此是梵書。
時彼梵王知我當紹輪王之位傳授于我。
即以微妙梵音而自讀誦。
時大梵天王于虛空中。
高聲贊言。
此是梵天之書。
師聞天證深生信解。
爾時太子舅氏娑捺梨。
複有一人。
名娑賀你嚩。
此二人者善解弓射。
有五百人親學其藝。
又此二師互相言曰。
彼提婆達多其性粗惡心多嫉妒。
所有射法不宜告之。
若或教授必将害物。
彼悉達多慈悲聰敏利濟有情。
堪當傳習如是弓射。
有其五種。
一曰遠射。
所發之箭能極遼遠。
二曰聞聲射。
聞其聲音即可射之。
三曰中射。
所發之箭随意而中。
四曰親的射。
所發之箭而無疏闊。
五斷物射。
所射之物無不透斷。
如是菩薩善解五射。
爾時毗舍離城有一大象。
形相端正具大勢力。
彼國人衆鹹共商議。
迦毗羅城淨飯大王。
有一太子名悉達多。
相師視之有轉輪王位。
即馳此象而充貢獻。
乃以珠璎珍寶種種嚴飾。
将往迦毗羅城至王宮門。
時提婆達多出門見象。
诘問門人曰。
此象從何所來。
門人答言。
毗舍離城聚落人衆。
為悉達多有轉輪王分。
馳獻此象。
時提婆達多聞是事已。
心生嫉妒。
告門人曰。
彼悉達多何有王位。
即持器仗殺象命終。
爾時難陀見此死象。
知為提婆嗔怒所殺。
難陀欲與鬥其勇力。
即執象尾以手擲之。
象離本處七步之外。
時悉達多見其死象離于本處。
知是難陀示威力故。
手執象尾擲彼處故。
爾時悉達多太子顯自威神。
以其一手執持象尾。
向空而擲過七重城如投土塊。
時毗舍離城獻象之者。
見悉達多有大威力。
即說偈言。
我等遠馳象 為獻于輪王 遇斯兇惡人 即時行殺害 難陀手執尾 擲象七步外 菩薩大威神 擲象如抛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