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卷第八

關燈
言助。

    大道化行。

    兇毒消滅。

    信佛信法信沙門。

    言無複疑結。

    南王慈潤。

    澤無不至。

    八方上下靡不歎德。

    第二天帝及四天王。

    日月星辰。

    海龍地祇。

    日共講議。

    世間人王。

    四等慈惠。

    恩之所至過于諸天。

    天帝釋告諸天曰。

    甯欲見南王不乎。

    諸天曰。

    積年之願。

    實如明教。

    帝釋即如伸臂之頃。

    至南王慈惠殿上。

    見南王曰。

    聖王盛德。

    諸天饑渴思欲相見。

    無日不願。

    聖王豈欲見忉利天。

    其上自然無願不有。

    南王曰善。

    思欲遊戲。

    帝釋還彼呼禦者名曰摩婁。

    以吾所乘千馬寶車迎南王來。

    禦者承命。

    以天車迎南王。

    車至止于阙下。

    群臣黎庶靡不愕然。

    斯聖王瑞歎未曾有。

    更相宣稱。

    率土鹹歡。

    我王普慈潤逮衆生。

    月六齋八戒自修。

    又以教民。

    斯德重矣。

    故令天帝敬愛來迎也。

    南王升車。

    車馬俱飛。

    徐徐徘徊欲民具見。

    王告禦者。

    且将吾觀惡人二道地獄餓鬼燒煮拷掠受其宿罪之處。

    禦者如命畢乃上天。

    帝釋歡喜下床出迎曰。

    勞心經緯憂濟衆生。

    四等六度菩薩弘業。

    諸天思欲相見。

    帝釋自前。

    把臂共坐。

    南王容體。

    更變香潔。

    顔光端正與釋無異。

    即作名樂。

    其音無量。

    散寶華香。

    非世所睹。

    帝釋重曰。

    慎無戀慕世間故居。

    天上衆歡。

    聖王之有也。

    南王志在教化愚冥。

    滅衆邪心令知三尊。

    答帝釋曰。

    如借人物會當還主。

    今斯天座非吾常居。

    暫還世間教吾子孫。

    以佛明法正心治國。

    令孝順相承戒具行高。

    放舍人身上生天上。

    與釋相樂。

    佛告阿難。

    南王者吾身是也。

    子孫相傳千八十四世。

    立子為王。

    父行作沙門。

    阿難歡喜。

    稽首而曰。

    衆祐慈愍衆生。

    恩潤乃爾。

    功德不朽。

    今果得佛。

    為三界中尊。

    諸天仙聖靡不宗敬。

    諸比丘歡喜作禮而去。

     (八八)阿離念彌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優梨聚中。

    時諸比丘。

    中飯之後坐于講堂。

    私共講議。

    人命緻短。

    身安無幾。

    當就後世。

    天人衆物無生不死。

    愚闇之人。

    悭貪不施。

    不奉經道。

    謂善無福。

    惡無重殃。

    恣心快志。

    惡無不至。

    違于佛教。

    後悔何益。

    佛以天耳。

    遙聞諸比丘講議非常無上之談。

    世尊即起至比丘所。

    就座而坐。

    曰。

    屬者何議。

    長跪對曰。

    屬飯之後。

    共議人命恍惚不久當就後世。

    對如上說。

    世尊歎曰。

    善哉善哉甚快。

    當爾棄家學道志當清潔。

    唯善可念耳。

    比丘坐起當念二事。

    一當說經。

    二當禅息。

    欲聞經不。

    對曰唯然。

    願樂聞之。

    世尊即曰。

    昔有國王名曰拘獵。

    其國有樹。

    樹名須波桓樹。

    圍五百六十裡。

    下根四被八百四十裡。

    高四千裡。

    其枝四布二千裡。

    樹有五面。

    一面王及宮人共食之。

    二面百官食之。

    三面衆民食之。

    四面沙門道人食之。

    五面鳥獸食之。

    其樹果大如二鬥瓶。

    味甘如蜜。

    無守護者亦不相侵。

    時人皆壽八萬四千歲。

    都有九種病。

    寒熱饑渴大小便利愛欲食多年老體羸。

    有斯九病。

    女人年五百歲乃行出嫁。

    時有長者名阿離念彌。

    财賄無數。

    念彌自惟。

    壽命甚促。

    無生不死。

    寶非己有。

    數緻災患。

    不如布施以濟貧乏。

    世榮雖樂無久存者。

    不如棄家捐穢濁。

    執清潔被袈裟作沙門。

    即詣賢衆受沙門戒。

    凡人見念彌作沙門。

    數千餘人。

    聞其聖化皆覺無常。

    有盛即衰。

    無存不亡。

    唯道可貴。

    皆作沙門。

    随其教化。

    念彌為諸弟子說經曰。

    人命緻短。

    恍惚無常。

    當棄此身就于後世。

    無生不死。

    焉得久長。

    是故當絕悭貪之心。

    布施貧乏。

    撿情攝欲。

    無犯諸惡。

    人之處世命流甚迅。

    人命譬若朝草上露須臾即落。

    人命如此。

    焉得久長。

    人命譬若天雨堕水泡起即滅。

    命之流疾有甚于泡。

    人命譬若雷電恍惚。

    須臾即滅。

    命之流疾有甚雷電。

    人命譬若以杖捶水。

    杖去水合。

    命之流疾有甚于此。

    人命譬若熾火上炒少膏著中。

    須臾燋盡。

    命之流去疾于少膏。

    人命譬若織機經縷。

    稍就減盡。

    天命日夜耗損若茲。

    憂多苦重。

    焉得久長。

    人命譬若牽牛市屠。

    牛一遷步。

    一近死地。

    人得一日猶牛一步。

    命之流去又促于此。

    人命譬若水從山下。

    晝夜進疾無須臾止。

    人命過去有疾于此。

    晝夜趣死。

    進疾無住。

    人處世間甚勤苦多憂念。

    人命難得。

    以斯之故。

    當奉正道。

    守行經戒無得毀傷。

    布施窮乏。

    人生于世無不死者。

    念彌教諸弟子如斯。

    又曰。

    吾棄貪淫嗔恚愚癡歌舞伎樂睡眠邪僻之心。

    就清淨心。

    遠離愛欲。

    捐諸惡行。

    内洗心垢。

    滅諸外念。

    睹善不喜。

    逢惡不憂。

    苦樂無二清淨其行。

    一心不動得第四禅。

    吾以慈心教化人物。

    令知善道升生天上。

    悲憐傷愍恐其堕惡。

    吾見四禅及諸空定。

    靡不照達。

    其心歡喜。

    以其所見教化萬物。

    令見深法。

    禅定佛事。

    若有得者亦助之喜。

    養護萬物如自護身。

    行此四事其心正等。

    眼所受見粗好諸色。

    其耳所聞歎音罵聲。

    香熏臭穢美味苦辛。

    細滑粗惡。

    可意之願。

    違心之惱。

    好不欣豫。

    惡不怨恚。

    守斯六行。

    以緻無上正真之道。

    若曹亦當行斯六行。

    以獲應真之道。

    念彌者三界衆聖之尊師也。

    智慧妙達無窈不明矣。

    其諸弟子雖未即得應真道者。

    要其壽終皆生天上。

    心寂志寞尚禅定者皆生梵天。

    次生化應聲天。

    次生不憍樂天。

    次生兜術天。

    次生炎天。

    次生忉利天。

    次生第一天上。

    次生世間王侯之家。

    行高得其高。

    行下得其下。

    貧富貴賤。

    延壽夭逝。

    皆由宿命。

    奉念彌戒無唐苦者。

    念彌者是我身。

    諸沙門仂行精進。

    可脫于生老病死憂惱之苦。

    得應真滅度大道。

    不能悉行可得不還.頻來.溝港之道也。

    明者深惟。

    人命無常。

    恍惚不久。

    才壽百歲。

    或得不得。

    百歲之中凡更三百時。

    春夏冬月各更其百也。

    更千二百月春夏冬節各更四百月。

    更三萬六千日。

    春更萬二千日。

    夏暑冬寒各萬二千日。

    百歲之中一日再飯。

    凡更七萬二千飯。

    春夏冬日各更二萬四千飯也。

    并除其為嬰兒乳哺未能飯時。

    傥懅不飯。

    或疾病。

    或嗔恚。

    或禅或齋。

    或貧困乏食之時。

    皆在七萬二千飯中。

    百歲之中夜卧除五十歲。

    為嬰兒時除十歲。

    病時除十歲。

    營憂家事及餘事除二十歲。

    人壽百歲才得十歲樂耳。

    佛告諸比丘。

    吾已說人命說年說月說日飯食壽命。

    吾所當為諸比丘說者皆已說之。

    吾志所求皆已成也。

    汝諸比丘志願所求亦當卒之。

    當于山澤若于宗廟。

    講經念道無得懈惰。

    快心之士後無不悔矣。

    佛說經已。

    諸比丘無不歡喜。

    為佛作禮而去。

     (八九)鏡面王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衆比丘以食時持應器入城求食。

    而日未中。

    心俱念言。

    入城甚早。

    我曹甯可俱到異學梵志講堂坐須臾乎。

    佥然曰可。

    即俱之彼。

    與諸梵志更相勞來。

    便就座坐。

    是時梵志自共争經。

    生結不解。

    轉相謗怨。

    我知是法。

    汝知何法。

    我所知合于道。

    汝所知不合道。

    我道法可施行。

    汝道法難可親。

    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