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王經
關燈
小
中
大
僧祐錄雲安公失譯經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佛告諸比丘:“昔有菩薩為大國王,名曰長壽;王有太子,名曰長生。
王治國以政,刀杖之惱不加吏民,風雨時節五谷豐熟。
有鄰國王治行暴虐,不修正治國民貧困,謂傍臣曰:‘我聞長壽王國去是不遠,熾饒豐樂,而無兵革之備。
我欲往彼攻奪其國,為可得不?’傍臣對曰:‘大善!’遂興兵,而行到長壽王國界。
“界上吏民走行白王曰:‘彼貪王興兵而來,欲攻明王之國,唯願備豫。
’長壽王召其群臣,而告之曰:‘彼所以來者,但貪我國人民倉谷珍寶耳。
若與其戰,必傷吾民。
夫诤國殺民,吾不為也。
’群臣曰:‘臣等皆曉習戰法,必能勝彼,不使明王之兵為彼所侵也。
’王曰:‘若我勝彼,即有死傷。
彼兵、我民俱惜壽命,愛我害彼,賢者不為也。
’群臣不聽,留王于宮,乃自相與于外發兵,出往界上逆而距之。
“長壽王乃謂其太子曰:‘彼貪我國,故來攻我。
今群臣以我故,欲逆而距之。
夫兩敵相向,必有缺傷,今欲與汝俱委國亡去。
’太子言:‘諾。
’即父子共逾城而出,幽隐山間。
“于是貪王遂入其國,募求長壽王金千斤、錢千萬。
長壽王後日,出于道邊樹下坐。
有遠方婆羅門來,亦息于樹下。
問長壽王曰:‘卿何處人?何緣在此?’王曰:‘我此國中人也,偶來到此戲耳。
’長壽王問婆羅門:‘賢者從何所來?将欲所之?’婆羅門言:‘我遠國貧鄙之道士,遙聞此國長壽王好喜布施、周救貧羸,吾故遠來,欲從乞丐用自生活。
不知王意于今雲何?卿是國人,聽聞其意,于今何如?故肯布施不也?’王默自念:‘子用我故,故從遠來,值我失國,到無所得而當空去。
甚可哀念。
’ “于是,王乃垂淚,而謂婆羅門曰:‘我即是長壽王也。
有他國王前來攻我,我委國亡隐藏此間。
今聞賢者故來相歸,值我空窮無以相副,将奈之何?’兩人相向,哽咽啼泣。
王曰:‘我聞新王慕我甚重,卿以我頭往,可得重賞。
’婆羅門曰:‘遙聞大王周救一切,故來乞丐,庶得幾微以養餘命。
值王失國,自我薄福,今教斷頭不敢承命。
’王曰:‘卿故遠來欲有所得,遇我困乏,無以相副。
且人生世皆當趣死,吾等當死,願以身相惠,何為辭讓之也?今若不取,後有來者,我猶與之,不如早取也。
’婆羅門言:‘我不忍殺大王。
大王若有弘慈之意,必欲殒命以相惠施者,但當散手相随去耳。
’王即随去,到城門外,而令縛之以白貪王。
王即雇婆羅門金錢之賞,遣令還去。
“貪王于是,乃使人于四街道頭燒殺長壽王。
王故,群臣白貪王曰:‘此臣等故君,今當就終殁之罪,願得為設微具以遣送之。
’貪王聽之。
群臣具馔,哽咽臨之,人民觀者皆言:‘王枉死。
’郭邑草野莫不呼天。
“太子長生時出在道邊,聽聞人語,知父為貪王所得,乃佯擔樵出于市賣之,間鬧人中。
當父前住,觀見父當死,心中悲痛。
父見長生,恐其嗔恚為父報怨,父乃仰天太息曰:‘夫為人子欲為至孝,使汝父死而不恨慎。
莫為汝父報怨也,即汝父樂死而不憂;若違父言行殺他人者,即令汝父死有餘恨。
’長生不忍見其父死,因還入山,長壽王遂就燒死之誅。
“長生久後自念:‘我父仁義深笃,至死不轉;而此貪王無狀,不别善惡,枉殺我父。
雖我父有慈恻淳仁之心,死而不恚;然我不能忍也,我不出殺此貪王者,我終不苟生于世矣。
’遂出傭賃。
國中大臣徇園于市賃人,得長生。
使種菜種,菜甚好。
後日,大臣案行園田,見菜甚好,呼問園監。
園監對曰:‘前賃得一人使為之,故好如是。
’大臣因呼長生,見之問言:‘卿頗能作飲食不耶?’對曰:‘能作。
’使作飲食甚甘美,因以請王。
王往臨食,飲食甘美,因問:‘誰作此食者?’臣對曰:‘臣前賃一人,能作此食。
’王遂呼,将歸宮使作飲食。
“後日,王問長生:‘汝甯便習兵法不?’對曰:‘實便習之。
’王因取以置邊,而告之曰:‘我有怨家,是長壽王子。
恒恐行來卒與我相逢,今相恃怙,幸相助備之。
’長生對曰:‘唯然,當為大王展力效命。
’ “後日,王問長生:‘汝甯
是時,佛告諸比丘:“昔有菩薩為大國王,名曰長壽;王有太子,名曰長生。
王治國以政,刀杖之惱不加吏民,風雨時節五谷豐熟。
有鄰國王治行暴虐,不修正治國民貧困,謂傍臣曰:‘我聞長壽王國去是不遠,熾饒豐樂,而無兵革之備。
我欲往彼攻奪其國,為可得不?’傍臣對曰:‘大善!’遂興兵,而行到長壽王國界。
“界上吏民走行白王曰:‘彼貪王興兵而來,欲攻明王之國,唯願備豫。
’長壽王召其群臣,而告之曰:‘彼所以來者,但貪我國人民倉谷珍寶耳。
若與其戰,必傷吾民。
夫诤國殺民,吾不為也。
’群臣曰:‘臣等皆曉習戰法,必能勝彼,不使明王之兵為彼所侵也。
’王曰:‘若我勝彼,即有死傷。
彼兵、我民俱惜壽命,愛我害彼,賢者不為也。
’群臣不聽,留王于宮,乃自相與于外發兵,出往界上逆而距之。
“長壽王乃謂其太子曰:‘彼貪我國,故來攻我。
今群臣以我故,欲逆而距之。
夫兩敵相向,必有缺傷,今欲與汝俱委國亡去。
’太子言:‘諾。
’即父子共逾城而出,幽隐山間。
“于是貪王遂入其國,募求長壽王金千斤、錢千萬。
長壽王後日,出于道邊樹下坐。
有遠方婆羅門來,亦息于樹下。
問長壽王曰:‘卿何處人?何緣在此?’王曰:‘我此國中人也,偶來到此戲耳。
’長壽王問婆羅門:‘賢者從何所來?将欲所之?’婆羅門言:‘我遠國貧鄙之道士,遙聞此國長壽王好喜布施、周救貧羸,吾故遠來,欲從乞丐用自生活。
不知王意于今雲何?卿是國人,聽聞其意,于今何如?故肯布施不也?’王默自念:‘子用我故,故從遠來,值我失國,到無所得而當空去。
甚可哀念。
’ “于是,王乃垂淚,而謂婆羅門曰:‘我即是長壽王也。
有他國王前來攻我,我委國亡隐藏此間。
今聞賢者故來相歸,值我空窮無以相副,将奈之何?’兩人相向,哽咽啼泣。
王曰:‘我聞新王慕我甚重,卿以我頭往,可得重賞。
’婆羅門曰:‘遙聞大王周救一切,故來乞丐,庶得幾微以養餘命。
值王失國,自我薄福,今教斷頭不敢承命。
’王曰:‘卿故遠來欲有所得,遇我困乏,無以相副。
且人生世皆當趣死,吾等當死,願以身相惠,何為辭讓之也?今若不取,後有來者,我猶與之,不如早取也。
’婆羅門言:‘我不忍殺大王。
大王若有弘慈之意,必欲殒命以相惠施者,但當散手相随去耳。
’王即随去,到城門外,而令縛之以白貪王。
王即雇婆羅門金錢之賞,遣令還去。
“貪王于是,乃使人于四街道頭燒殺長壽王。
王故,群臣白貪王曰:‘此臣等故君,今當就終殁之罪,願得為設微具以遣送之。
’貪王聽之。
群臣具馔,哽咽臨之,人民觀者皆言:‘王枉死。
’郭邑草野莫不呼天。
“太子長生時出在道邊,聽聞人語,知父為貪王所得,乃佯擔樵出于市賣之,間鬧人中。
當父前住,觀見父當死,心中悲痛。
父見長生,恐其嗔恚為父報怨,父乃仰天太息曰:‘夫為人子欲為至孝,使汝父死而不恨慎。
莫為汝父報怨也,即汝父樂死而不憂;若違父言行殺他人者,即令汝父死有餘恨。
’長生不忍見其父死,因還入山,長壽王遂就燒死之誅。
“長生久後自念:‘我父仁義深笃,至死不轉;而此貪王無狀,不别善惡,枉殺我父。
雖我父有慈恻淳仁之心,死而不恚;然我不能忍也,我不出殺此貪王者,我終不苟生于世矣。
’遂出傭賃。
國中大臣徇園于市賃人,得長生。
使種菜種,菜甚好。
後日,大臣案行園田,見菜甚好,呼問園監。
園監對曰:‘前賃得一人使為之,故好如是。
’大臣因呼長生,見之問言:‘卿頗能作飲食不耶?’對曰:‘能作。
’使作飲食甚甘美,因以請王。
王往臨食,飲食甘美,因問:‘誰作此食者?’臣對曰:‘臣前賃一人,能作此食。
’王遂呼,将歸宮使作飲食。
“後日,王問長生:‘汝甯便習兵法不?’對曰:‘實便習之。
’王因取以置邊,而告之曰:‘我有怨家,是長壽王子。
恒恐行來卒與我相逢,今相恃怙,幸相助備之。
’長生對曰:‘唯然,當為大王展力效命。
’ “後日,王問長生:‘汝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