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起經卷下

關燈
離。

    與千二百五十比丘僧及千優婆塞俱。

    詣那難陀國波和離國。

    是時國内奉事六師。

    迷于邪行。

    城中有豪長者。

    字阿夷拔提弗。

    奉事尼揵。

    精勤第一。

    聞佛來顧。

    往詣尼揵所。

    禮拜如常。

    尼揵問曰。

    卿聞瞿昙來至此不。

    對曰已聞。

    尼揵語曰。

    汝往難沙門瞿昙。

    一事當令如噎。

    拔提弗言。

    何謂一事。

    乃令不對乎。

    曰汝難瞿昙。

    吾聞沙門。

    咒願一切。

    普得飽滿。

    猥将大衆。

    來适饑國。

    費損人食。

    此大無益。

    拔提弗受命而退。

    即詣佛所。

    瞻睹神德威相赫然。

    弟子法儀恂恂洋洋。

    敬心踴躍拱袖進前。

    直揖卻坐。

    而白佛言。

    欲請一事。

    願蒙授解。

    佛言。

    咨所欲聞。

    拔提弗言。

    伏聞瞿昙。

    饒益一切。

    令得安隐。

    而将大衆。

    顧臨饑國。

    減損民食。

    費而無益。

    佛告阿夷拔提弗言。

    吾從九十一劫以來。

    未聞勸人為福損而無益也。

    吾聞尊貴富樂本起布施。

    未有唐捐費而不報也。

    人行仁義。

    現世稱傳。

    後得生天。

    勸善代喜。

    福祐随身。

    又告長者。

    财有八危。

    損而無益。

    何謂為八。

    一者為官所沒。

    二者盜賊劫奪。

    三者火起不覺。

    四者水所沒溺。

    五者怨家債主。

    橫見奪取。

    六者田農不修。

    七者賈作不知便利。

    八者惡子博掩。

    用度無道。

    如是八事。

    至危難保。

    八禍當至。

    非力所制。

    是故如來以此因緣。

    勸人布施。

    安置福田。

    深堅難動。

    水火盜賊。

    不複得害。

    壽終生天。

    衣食自然。

    佛告長者。

    真言至要。

    化世愚惑。

    若不信者。

    自毀人本。

    墜堕三塗。

    若能覺識。

    改聞易行。

    遷神無為。

    所向分明。

    阿夷拔提弗。

    聞佛說法。

    情喜内定。

    退坐自陳。

    愚癡積惑。

    未識正真所質非法。

    實非鄙意。

    尼揵所遣。

    奉使不遜。

    願佛垂恩。

    原恕罪咎。

    佛言。

    汝能自覺。

    此福無量。

    長者歡喜複白佛言。

    情闇難悟。

    欲問所疑。

    佛言。

    随意所問。

    今當為汝事事分别。

    長者問曰。

    伏聞如來慈等普救。

    不審法教偏駁不等。

    有得道者。

    有不得者。

    抱疑日久。

    願尊開蒙。

    佛言。

    善哉問也。

    谛聽谛受。

    譬如農夫。

    宿有二業。

    一田業高燥肥沃。

    二田業下濕瘠薄。

    于春和時。

    等力興功。

    下種應節。

    耘除草穢。

    至秋獲實。

    鬥斛懸殊。

    佛告長者。

    人功不偏。

    所收不等者。

    地厚薄故也。

    人聞吾法。

    信受奉行。

    如意所得。

    喻如沃田。

    所收無數。

    今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者是也。

    随意入深。

    神通無礙。

    人聞道言。

    背而不信。

    喻如下田沒溺不生。

    今六師尼揵等是也。

    世尊又曰。

    譬如有人。

    持器取水。

    一器完牢。

    二者穿壞。

    若用受水。

    完者恒滿。

    穿者漏盡。

    人聞道教。

    精進修勤。

    奉戒不違。

    嚴敕身口。

    喻如完器。

    所受無限。

    人聞道法。

    不受不信。

    加行謗毀忘失人本。

    還入惡道。

    喻如穿器。

    無所盛貯。

    佛告長者。

    宿命善行。

    乃得見佛。

    雖複尊豪。

    然不信道者。

    譬如狂華。

    落不成實。

    拔提弗。

    心喜稱善。

    真言感神。

    所說至誠。

    便發無上正真道意。

    受戒而退。

    國内一切皆發道意。

    六師邪術。

    一皆毀廢。

    天人龍鬼。

    宣明法聲。

     佛食馬麥品第十三 于時佛從波和離國。

    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

    還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舍衛國界中間。

    有郡名随蘭然。

    有婆羅門。

    名阿隻達。

    多智明慧。

    居富無比。

    往詣阿難祁祁家。

    論議事訖。

    問須達曰。

    今此都下。

    頗有神人可師宗者不。

    須達答曰。

    子未聞乎。

    釋種王子。

    出家為道。

    道成号佛。

    身色相好。

    非世所見。

    法戒雅正。

    照除心垢。

    神通明達。

    知衆生原。

    諸天龍神。

    莫不奉承。

    每說法言。

    精義入神。

    非吾螢燭所能宣陳。

    阿耆達。

    聞佛聖德。

    五情内慘。

    即問曰。

    佛今所在可得見不。

    答曰。

    近在祇洹。

    開廣真言。

    明日阿隻達。

    往詣祇洹。

    入門見佛。

    威神光明。

    敬心内發。

    前禮佛足。

    卻坐一面。

    佛為說法。

    歡喜踴躍。

    即便退席。

    請佛及比丘僧。

    垂化照臨。

    一時三月。

    佛以神旨。

    知往古因緣。

    默然受請。

    阿耆達。

    得佛許可。

    辭退還國。

    于是阿耆達。

    還家嚴供。

    極世珍美。

    是日世尊與五百比丘僧。

    往詣随蘭然。

    時阿耆達。

    天魔迷惑。

    耽荒五欲。

    一者寶飾。

    二者女樂。

    三者衣食。

    四者榮利。

    五者色欲。

    退入後堂。

    告敕門士。

    不得通客。

    一時三月。

    不問尊卑。

    須吾有教。

    如來到門。

    閉而不通。

    便止舍邊大叢樹下。

    佛告比丘僧。

    此郡既饑。

    人不好道。

    各各自便随利分衛。

    舍利弗受敕。

    獨升忉利天上。

    日食自然。

    衆僧分衛。

    三日空還。

    時有馬師。

    減麥飯佛及比丘僧。

    阿難已得其麥以缽受之。

    心用悲疾曰。

    諸天名味。

    國王供膳。

    每謂其味。

    不可尊口。

    今得此麥。

    甚為粗惡。

    何忍持此供養佛乎。

    持所得麥。

    造一老母。

    佛者至尊。

    法禦上聖。

    今欲飯佛。

    請母熟之。

    功德無量。

    母答阿難。

    吾今匆務。

    不能得為。

    比居一母。

    聞歎佛尊。

    馳出求索。

    阿難授之。

    即時令熟。

    佛食咒願。

    阿難心結。

    佛欲解之。

    餘飯施與百味香美。

    非世所有。

    阿難意解曰。

    如來妙德。

    不可思議。

     是時世尊欲詣拔耆國。

    先使阿難往古阿耆達。

    阿難受教。

    即便往告。

    阿耆達見阿難來。

    意猶未悟。

    即問阿難。

    如來今為所在。

    阿難報曰。

    世尊在此。

    爾來三月。

    前受卿請。

    尊無二言。

    一時已竟。

    告别當去。

    阿耆達聞佛垂化。

    乃無供養。

    悲怖交至。

    即馳詣佛。

    頭面作禮。

    而自陳言。

    愚癡罪覆。

    違失言信。

    願佛慈悲。

    恕原其重。

    佛告梵志。

    明汝至心。

    阿耆達歡喜前白佛言。

    願留七日。

    得叙供養。

    佛以歲至。

    即便可之。

    時日舍利弗。

    從天來下。

    歲節已過。

    當詣拔耆國。

    阿耆達取供養餘具。

    遍散道中。

    欲令佛蹈上而過。

    佛告梵志。

    飯具米糧。

    是應食啖。

    不宜足蹈。

    佛受其施。

    便為咒願。

    而作頌曰。

     外道所修事  精勤火為最 學問日益明  衆義通為最 人中所歸仰  遮迦越為最 江河泉源流  大海深為最 衆星列空中  日月明為最 佛出于世間  受施為上最 阿耆達心悅結解。

    逮得法眼淨。

    國人大小皆發道心。

    前禮佛足。

    歡喜而退。

    于時阿難承佛威神。

    知諸比丘心中大疑。

    因宜白佛。

    如來神妙。

    三達廣照。

    知衆生念。

    因緣所趣。

    不審何故食麥一時。

    願佛開化散解衆疑。

    佛告諸比丘。

    過去久遠。

    時有大國。

    名曰盤頭越。

    時世有王。

    字曰頻頭王。

    有太子。

    名曰維衛。

    出家學道。

    道成為佛。

    猶名維衛。

    相好威德。

    諸佛法一。

    所從比丘六萬二千人俱。

    時父王飯佛及比丘僧。

    嚴飾幢幡。

    極世之珍。

    城内整頓。

    炜炜煌煌。

    時有梵志。

    清潔德高。

    從諸弟子。

    因事入城。

    顧問衆人。

    有何異節。

    光飾乃爾。

    行人答曰。

    頻頭王子。

    得道号佛。

    今日當來。

    王及臣民。

    供養故耳。

    道士答言。

    世人甚迷。

    捐棄甘馔食此人為。

    如卿所說人者應食馬麥。

    五百弟子。

    同聲贊善。

    中有一人。

    而谏師曰。

    師言非也。

    若如彼言。

    此人德尊。

    應食天廚。

    佛告諸比丘。

    爾時高行梵志。

    則吾身是也。

    五百弟子。

    今若曹是也。

    時谏師者舍利弗是也。

    吾種此栽。

    于今始畢。

    告諸比丘。

    各護心口。

    慎無放恣。

    善惡随人。

    久而不舍。

    宜修明行。

    可從得道。

    吾所償對。

    于此了矣。

    諸比丘。

    聞經歡喜。

    受戴奉行。

     中本起經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