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雲何為二十五。
諸法無相。
諸法無形。
諸法忍。
諸法想。
諸法無根。
諸法境界不可得。
諸法無所取。
諸法不二入門。
諸法無度。
諸法不可斷。
諸法甚深不可追尋。
諸法覺不覺者。
諸法力不可壞。
諸法成不成者。
諸法無毀而毀。
諸法無常去常。
諸法無染污。
諸法行淨。
諸法性觀。
諸法無漏。
諸法過去已舍。
諸法拔疑去網。
諸法無從生慧受決。
諸法本無無苦名。
是謂菩薩清淨修行二十五法。
複次菩薩。
行三忍智。
過智。
無過智。
亦不過亦不不過智。
雲何菩薩修行過智。
不壞法界身是本無。
如來之所修行。
非緣覺羅漢之所修習。
無過智者。
增上慧明。
賢聖緣覺之所修行。
非佛羅漢之所行也。
亦不過智亦不不過智。
阿羅漢之所修行。
非佛緣覺之所修行。
雲何過智。
是佛所行非羅漢辟支。
于是菩薩彈指之頃。
以智慧念。
我當弘濟無底衆生。
無邊無崖緣想智業。
金剛正受亦無轉還。
弘誓之心過出羅漢辟支佛上。
是為過智。
非是羅漢辟支佛之所修行。
雲何亦不過智。
賢聖辟支佛之所修行。
于是菩薩發心起學。
欲淨法界導引衆生。
宣暢佛法演甘露慧。
為無上道求詣道場。
若有衆生直從一徑至菩薩所。
頭目髓腦國城妻子。
意所愛物盡用惠施給與乞者。
除父母師長。
施果不求報。
如是一世至百世。
一劫至百劫。
财物惠施亦不見物。
物是誰許為從何生。
本從何來滅至何處。
解物無本。
不見住止屋舍。
時此菩薩以空慧觀。
亦不見身亦不見物。
亦不見人。
亦複不見何處惠施。
然此菩薩積行殊久心意捷速。
欲成無上正真之道。
慕度衆生淨佛國土。
然此菩薩心樂閑靜常處山岩。
意想靜寂系念在前。
内自思惟。
前後所施衆德具足。
應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
然佛出世衆相嚴身。
廣濟衆生至無為岸。
要須大聖于無餘界而取滅度。
然後我當進成佛道。
佛告最勝。
彼菩薩心所念所行願不違錯。
如來在世教化周訖。
于無餘泥洹而般泥洹。
正法滅盡世無複佛。
一劫二劫或至百劫。
山澤菩薩方自克責。
咄哉所為唐勞其功。
佛去世久像法滅盡。
宿緣衆生盡為所在心懷煩惱。
周章經行詣一樹下。
以右手指爪刮于樹皮。
正值空處騞然有聲。
心霍然寤。
便成無上正真之道。
左右顧視不見翼從。
隐形匿相不轉法輪。
如凡常人。
人間分越。
是謂亦不過智賢聖辟支之所修行非佛羅漢也。
雲何亦不過智亦不不過智。
羅漢所修非佛辟支佛耶。
于是菩薩從久遠以來積行勤苦。
欲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
行施行忍行精進行禅行智。
或施頭目國财妻子仆從給使。
有所求索不逆人意。
但刺身出血多于四海。
體骨布施遍四天下。
然于其中不獲其證。
漸漸卻退在凡夫行。
厭患生死心不猛進。
憶本所作内心竊悔。
趣欲脫身捐舍衆生。
久久方便求師咨受。
承聲聞法乃得覺寤追前功勞想責無逮。
是謂亦不過智亦不不過智羅漢所修非佛辟支佛也。
雲何菩薩淨行相應。
是佛羅漢辟支佛之所修行。
所謂淨行者。
淨三場。
淨三眼。
淨三聚。
戒淨定淨慧淨解脫淨解脫見惠淨。
從三善法至十八無漏之法。
道俗善法皆悉清淨。
佛辟支佛阿羅漢修此淨行。
至成得道不有中還。
衆想不興亦不可見。
不起不滅亦無識止。
有終有始便有窠窟。
達無終始豈有處所。
時最勝菩薩複白佛言。
世尊。
雲何離欲菩薩心無增減。
亦複不念是苦是樂是好是醜。
亦複不念前後中間。
去來現在禅止三昧。
複不自念吾于欲無欲。
爾時世尊告最勝曰。
無欲菩薩遊處欲界。
周遊往來說法教誡。
心雖無染如處煻煨無底火坑。
愍彼衆生結著四流沒十二海。
欲求出路不知當如趣。
内心堪忍不以為難。
分别五陰興衰之法色痛想行識。
思惟四大諸所生滅。
水泡野馬芭蕉幻化。
虛而不真亦不牢固。
何以故。
甚深之法難可究竟。
色法甚深道亦如是。
五陰甚深俗法亦爾。
俗法甚深虛空界亦爾。
善察虛空界及與法界。
亦無識想我人壽命。
挍計斯者實如幻化。
思惟世俗八無閑法。
穢濁染污妨人趣道。
淨觀思惟悉無處所。
何以故爾。
非常苦空非身之法。
有目之士能達此者。
是謂菩薩心無增減不見苦樂善惡好醜。
都無三世緣起之著。
地種為剛境界自然。
水性為濕性自柔軟。
火性隆熾性自然熱。
風性漂搖動轉不住。
法性觀察寂無四大。
地水火風為從何生複從何滅。
若菩薩分别法界。
設地增者。
水火風性各各不如。
神識自溺漸不相應。
地重神輕各欲相離。
若水增者。
地火風界轉轉衰微。
神辄欲移不安其宅。
猶如有人處在靜室。
意欲出行造餘村落。
先出右腳在門阈外。
是謂地大增也。
次出右手複在門外。
所謂水性增也。
轉出左腳在門阈外。
是謂火性增也。
複出左手在于門外。
可謂風性增也。
進前趣路。
是謂神以逝矣。
詣村落者趣五道也。
其知是者乃了法界。
不堅不柔不熱不輕。
剛為所在柔為所至。
熱為所趣輕為所向。
如是菩薩分别法界。
一一觀了亦無處所。
思惟法界性自不同。
養神長體各自殊異。
四大之中火為盛毒。
餘三大者性自相應。
所以然者。
菩薩當觀内外四大亦複如是。
三界衆生四大不同。
欲尋其原莫知處所。
當複思惟六情所趣。
其眼亦空眼識亦空。
解于空者乃為法界。
菩薩大士複當思惟解于六衰。
眼之視色色亦無有。
前物入色亦複無有。
耳鼻口身意亦複如是。
菩薩複當學谛相非谛相。
道相非道相。
空相非空相。
雲何菩薩學谛相非谛相。
于是菩薩審解本無。
本無為一而無有二。
亦知道證而無有證。
不見受證不見不受證。
亦不見應亦不見不應。
了應不應。
是謂谛相。
菩薩谛相。
在空亦谛遠空亦谛。
亦不在亦不不在。
是謂谛相金剛正受猗空習本取護得盡。
解此三事者。
亦是谛相。
菩薩谛相達内無實。
知外無入。
不見愛樂不見不愛樂。
不見是處非處。
亦是谛相。
于内不斷正見于外示現。
若如閑居心常寂靜。
外若愦亂。
知苦等住所适亦等。
其谛相者。
道證明驗五陰空。
五陰無主。
所從緣起亦複是空。
不住不見住慧盡想。
不住在疑結亦無住。
不在五事不随十善。
十惡世間本末。
是曰谛相。
如是菩薩行谛相者。
則不退轉。
非谛相者。
虛空界最第一義。
知之為寂緣解無縛。
是謂菩薩非谛相也。
雲何菩薩學道相非道相。
猶豫結疑世間不可愛染。
自用橫害中暴堕苦。
是謂道相。
現在身作來世受報。
不猗師不向善知識。
亦是道相。
雲何菩薩亦非道相。
非道相者。
三十七品。
有為無為法所趣入。
不在二亦不遠二。
不從緣不離緣。
不住緣不随緣。
不度非不度。
不果非不果。
不一二三四。
乃至十非不十。
非所生非不生。
非滅盡非不滅盡。
非起滅非不起滅。
非言教非不言教。
非解空非不解空。
非思止非不思止。
若菩薩察二十四事。
觀了本末分别在心。
不處生死離于縛著。
無勝負心亦無強梁。
不自舉不下人。
便應碎身遊散三昧。
于百億定為最上首。
為尊為貴無過是者。
非是羅漢辟支境界。
爾時世尊。
即于座上三昧正受。
其三昧名一意無畏。
使四部之衆上下齊同。
各無他念亦無亂想。
是時世尊告最最勝曰。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吾今為汝分别三昧。
使來會者各無狐疑。
最勝對曰。
如是世尊。
願樂欲聞。
樂者令得安隐。
佛告最勝。
有三昧名散諸結。
令無限無量刹土有形衆生。
除去苦痛無複衆惱。
複有三昧名勇慈明。
使諸衆生各無怨儲。
複有三昧名德充。
如來入此三昧。
使衆生類無饑渴想。
複有三昧名清淨。
如來入此三昧。
使諸衆生得法眼淨。
複有三昧名耳根清淨。
如來入此三昧。
使衆生類得天耳聽。
複有意寂三昧。
如來入此三昧。
使衆生類回邪就正。
複有除惡三昧。
如來入此三昧。
使衆生類修十善行迹。
複有三昧名獨步。
如來入此三昧。
使衆生類不懷邪見而受正道。
複有趣路徑三昧。
如來入此三昧。
使衆生類趣道不迷。
複有三昧名成辦。
如來入此三昧。
使衆生類舍于惡戒就清淨戒。
複有三昧名慚愧樂。
如來入此三昧。
使衆生類奉持忍辱。
複有三昧名進德。
如來入此三
諸法無相。
諸法無形。
諸法忍。
諸法想。
諸法無根。
諸法境界不可得。
諸法無所取。
諸法不二入門。
諸法無度。
諸法不可斷。
諸法甚深不可追尋。
諸法覺不覺者。
諸法力不可壞。
諸法成不成者。
諸法無毀而毀。
諸法無常去常。
諸法無染污。
諸法行淨。
諸法性觀。
諸法無漏。
諸法過去已舍。
諸法拔疑去網。
諸法無從生慧受決。
諸法本無無苦名。
是謂菩薩清淨修行二十五法。
複次菩薩。
行三忍智。
過智。
無過智。
亦不過亦不不過智。
雲何菩薩修行過智。
不壞法界身是本無。
如來之所修行。
非緣覺羅漢之所修習。
無過智者。
增上慧明。
賢聖緣覺之所修行。
非佛羅漢之所行也。
亦不過智亦不不過智。
阿羅漢之所修行。
非佛緣覺之所修行。
雲何過智。
是佛所行非羅漢辟支。
于是菩薩彈指之頃。
以智慧念。
我當弘濟無底衆生。
無邊無崖緣想智業。
金剛正受亦無轉還。
弘誓之心過出羅漢辟支佛上。
是為過智。
非是羅漢辟支佛之所修行。
雲何亦不過智。
賢聖辟支佛之所修行。
于是菩薩發心起學。
欲淨法界導引衆生。
宣暢佛法演甘露慧。
為無上道求詣道場。
若有衆生直從一徑至菩薩所。
頭目髓腦國城妻子。
意所愛物盡用惠施給與乞者。
除父母師長。
施果不求報。
如是一世至百世。
一劫至百劫。
财物惠施亦不見物。
物是誰許為從何生。
本從何來滅至何處。
解物無本。
不見住止屋舍。
時此菩薩以空慧觀。
亦不見身亦不見物。
亦不見人。
亦複不見何處惠施。
然此菩薩積行殊久心意捷速。
欲成無上正真之道。
慕度衆生淨佛國土。
然此菩薩心樂閑靜常處山岩。
意想靜寂系念在前。
内自思惟。
前後所施衆德具足。
應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
然佛出世衆相嚴身。
廣濟衆生至無為岸。
要須大聖于無餘界而取滅度。
然後我當進成佛道。
佛告最勝。
彼菩薩心所念所行願不違錯。
如來在世教化周訖。
于無餘泥洹而般泥洹。
正法滅盡世無複佛。
一劫二劫或至百劫。
山澤菩薩方自克責。
咄哉所為唐勞其功。
佛去世久像法滅盡。
宿緣衆生盡為所在心懷煩惱。
周章經行詣一樹下。
以右手指爪刮于樹皮。
正值空處騞然有聲。
心霍然寤。
便成無上正真之道。
左右顧視不見翼從。
隐形匿相不轉法輪。
如凡常人。
人間分越。
是謂亦不過智賢聖辟支之所修行非佛羅漢也。
雲何亦不過智亦不不過智。
羅漢所修非佛辟支佛耶。
于是菩薩從久遠以來積行勤苦。
欲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
行施行忍行精進行禅行智。
或施頭目國财妻子仆從給使。
有所求索不逆人意。
但刺身出血多于四海。
體骨布施遍四天下。
然于其中不獲其證。
漸漸卻退在凡夫行。
厭患生死心不猛進。
憶本所作内心竊悔。
趣欲脫身捐舍衆生。
久久方便求師咨受。
承聲聞法乃得覺寤追前功勞想責無逮。
是謂亦不過智亦不不過智羅漢所修非佛辟支佛也。
雲何菩薩淨行相應。
是佛羅漢辟支佛之所修行。
所謂淨行者。
淨三場。
淨三眼。
淨三聚。
戒淨定淨慧淨解脫淨解脫見惠淨。
從三善法至十八無漏之法。
道俗善法皆悉清淨。
佛辟支佛阿羅漢修此淨行。
至成得道不有中還。
衆想不興亦不可見。
不起不滅亦無識止。
有終有始便有窠窟。
達無終始豈有處所。
時最勝菩薩複白佛言。
世尊。
雲何離欲菩薩心無增減。
亦複不念是苦是樂是好是醜。
亦複不念前後中間。
去來現在禅止三昧。
複不自念吾于欲無欲。
爾時世尊告最勝曰。
無欲菩薩遊處欲界。
周遊往來說法教誡。
心雖無染如處煻煨無底火坑。
愍彼衆生結著四流沒十二海。
欲求出路不知當如趣。
内心堪忍不以為難。
分别五陰興衰之法色痛想行識。
思惟四大諸所生滅。
水泡野馬芭蕉幻化。
虛而不真亦不牢固。
何以故。
甚深之法難可究竟。
色法甚深道亦如是。
五陰甚深俗法亦爾。
俗法甚深虛空界亦爾。
善察虛空界及與法界。
亦無識想我人壽命。
挍計斯者實如幻化。
思惟世俗八無閑法。
穢濁染污妨人趣道。
淨觀思惟悉無處所。
何以故爾。
非常苦空非身之法。
有目之士能達此者。
是謂菩薩心無增減不見苦樂善惡好醜。
都無三世緣起之著。
地種為剛境界自然。
水性為濕性自柔軟。
火性隆熾性自然熱。
風性漂搖動轉不住。
法性觀察寂無四大。
地水火風為從何生複從何滅。
若菩薩分别法界。
設地增者。
水火風性各各不如。
神識自溺漸不相應。
地重神輕各欲相離。
若水增者。
地火風界轉轉衰微。
神辄欲移不安其宅。
猶如有人處在靜室。
意欲出行造餘村落。
先出右腳在門阈外。
是謂地大增也。
次出右手複在門外。
所謂水性增也。
轉出左腳在門阈外。
是謂火性增也。
複出左手在于門外。
可謂風性增也。
進前趣路。
是謂神以逝矣。
詣村落者趣五道也。
其知是者乃了法界。
不堅不柔不熱不輕。
剛為所在柔為所至。
熱為所趣輕為所向。
如是菩薩分别法界。
一一觀了亦無處所。
思惟法界性自不同。
養神長體各自殊異。
四大之中火為盛毒。
餘三大者性自相應。
所以然者。
菩薩當觀内外四大亦複如是。
三界衆生四大不同。
欲尋其原莫知處所。
當複思惟六情所趣。
其眼亦空眼識亦空。
解于空者乃為法界。
菩薩大士複當思惟解于六衰。
眼之視色色亦無有。
前物入色亦複無有。
耳鼻口身意亦複如是。
菩薩複當學谛相非谛相。
道相非道相。
空相非空相。
雲何菩薩學谛相非谛相。
于是菩薩審解本無。
本無為一而無有二。
亦知道證而無有證。
不見受證不見不受證。
亦不見應亦不見不應。
了應不應。
是謂谛相。
菩薩谛相。
在空亦谛遠空亦谛。
亦不在亦不不在。
是謂谛相金剛正受猗空習本取護得盡。
解此三事者。
亦是谛相。
菩薩谛相達内無實。
知外無入。
不見愛樂不見不愛樂。
不見是處非處。
亦是谛相。
于内不斷正見于外示現。
若如閑居心常寂靜。
外若愦亂。
知苦等住所适亦等。
其谛相者。
道證明驗五陰空。
五陰無主。
所從緣起亦複是空。
不住不見住慧盡想。
不住在疑結亦無住。
不在五事不随十善。
十惡世間本末。
是曰谛相。
如是菩薩行谛相者。
則不退轉。
非谛相者。
虛空界最第一義。
知之為寂緣解無縛。
是謂菩薩非谛相也。
雲何菩薩學道相非道相。
猶豫結疑世間不可愛染。
自用橫害中暴堕苦。
是謂道相。
現在身作來世受報。
不猗師不向善知識。
亦是道相。
雲何菩薩亦非道相。
非道相者。
三十七品。
有為無為法所趣入。
不在二亦不遠二。
不從緣不離緣。
不住緣不随緣。
不度非不度。
不果非不果。
不一二三四。
乃至十非不十。
非所生非不生。
非滅盡非不滅盡。
非起滅非不起滅。
非言教非不言教。
非解空非不解空。
非思止非不思止。
若菩薩察二十四事。
觀了本末分别在心。
不處生死離于縛著。
無勝負心亦無強梁。
不自舉不下人。
便應碎身遊散三昧。
于百億定為最上首。
為尊為貴無過是者。
非是羅漢辟支境界。
爾時世尊。
即于座上三昧正受。
其三昧名一意無畏。
使四部之衆上下齊同。
各無他念亦無亂想。
是時世尊告最最勝曰。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吾今為汝分别三昧。
使來會者各無狐疑。
最勝對曰。
如是世尊。
願樂欲聞。
樂者令得安隐。
佛告最勝。
有三昧名散諸結。
令無限無量刹土有形衆生。
除去苦痛無複衆惱。
複有三昧名勇慈明。
使諸衆生各無怨儲。
複有三昧名德充。
如來入此三昧。
使衆生類無饑渴想。
複有三昧名清淨。
如來入此三昧。
使諸衆生得法眼淨。
複有三昧名耳根清淨。
如來入此三昧。
使衆生類得天耳聽。
複有意寂三昧。
如來入此三昧。
使衆生類回邪就正。
複有除惡三昧。
如來入此三昧。
使衆生類修十善行迹。
複有三昧名獨步。
如來入此三昧。
使衆生類不懷邪見而受正道。
複有趣路徑三昧。
如來入此三昧。
使衆生類趣道不迷。
複有三昧名成辦。
如來入此三昧。
使衆生類舍于惡戒就清淨戒。
複有三昧名慚愧樂。
如來入此三昧。
使衆生類奉持忍辱。
複有三昧名進德。
如來入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