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

關燈
像故。

    佛出世正為愚迷人故。

    其有人學是正定者。

    彼所感念生死之煩皆疾得除。

    複能訓導一切諸著有者。

    善明。

    常當思惟空法。

    莫住惑誤處也。

    善明白佛言。

    若有賢士。

    生于種姓之家。

    統領縣官位率國政。

    心多煩亂不得專一。

    欲學是定。

    當奈何乎。

    佛言。

    賢士生有縣官之因緣。

    或在不安隐處。

    欲學是定。

    不得巡心者。

    當書是經卷供養。

    設坐閣燒香敬禮。

    朝中人定不失三時。

    頭面為禮懇恻至心。

    又當加行十五事。

    一者不殺。

    二者活生。

    三者不妄取。

    四者而恩施人。

    五者不淫。

    六者遠色聲。

    七者不欺不調。

    八者而忠言善谏。

    九者不醉。

    十者不以酒為惠施。

    十一者擁護羸劣不令抂撗。

    十二者其所臨生加以仁心。

    各使得所。

    十三者寬弘大受包化不肖示以正教。

    十四者其來歸于己有所陳訴必而正平。

    應于法律令無枉愠。

    十五者以善勸上。

    悉施于民。

    終始無懈。

    行是十五戒莫得休廢。

    此亦應定意之教法。

    必得不失。

    後長解脫也。

     善明白佛言。

    若有凡人。

    為宿罪所牽。

    在不安隐處。

    拘逼制礙。

    有志于是成具光明定法。

    而不得從心意。

    欲學是尊定。

    當奈何乎。

    佛言。

    善明。

    凡人至心欲學者。

    亦如上說。

    善書是經卷。

    為設坐閣燒香敬禮。

    不失三時。

    當複加行十事。

    一者修奉五戒無有缺犯。

    二者當以閑暇。

    稍稍誦行定意法文。

    三者雖執事作。

    内心誦習使不忘誤。

    四者在勤勞屈苦之地。

    當知是宿行所為而無愠恚。

    五者若居地無佛形像。

    無離惡衆。

    心常存憶。

    向四方作禮。

    如對佛無異。

    六者謹敕柔軟。

    調和心意。

    下于一切。

    七者所作盡節而無虛飾。

    八者饒作等侶。

    不愛筋力。

    九者若見老羸疾病瘦耄。

    傷念扶護至心不飾。

    十者當歸命三尊。

    而不怠忘是謂十事。

    凡人雖在勤苦拘礙之處。

    當行此十事。

    莫毀莫懈。

    亦應定意教法世世不失。

    後長解脫也。

    善明白佛言。

    若有賢女人。

    姻種姓之家。

    或有居事之業因緣。

    不得舍離。

    欲學是成具光明定意。

    當奈何乎。

    佛言。

    善明。

    女人有居事因緣。

    志欲學是正定者。

    亦如上說。

    善書是經。

    設立棚閣。

    供施幡花。

    燒香敬禮。

    頭腦著地。

    雞鳴日中人定三時。

    為禮不失。

    至心懇恻。

    常願離于女人身。

    心絕愛欲如是無懈。

    又當加行二十事。

    一者持上賢士十五戒。

    中士十戒而不毀缺。

    二者捐于妒心。

    三者減于镮钏之好。

    四者于除脂粉之飾。

    五者無有恣态。

    六者衣服真純而不奢麗。

    七者育養室内。

    以慈心相向。

    八者軟教奴婢不加楚痛。

    九者攝護孤獨。

    衣食平等。

    十者孝事其上。

    仁接下小。

    十一者下聲下意。

    當自克責。

    十二者謙卑誡順。

    常知慚愧。

    十三者所作為者。

    手執其事。

    清淨香潔。

    施于公姑父母。

    供養三尊及與師友。

    十四者親疏善惡。

    慈而等之。

    無此四念差别之相。

    十五者若在私室空閑無人。

    心不念欲。

    十六者端殷精一。

    心常在法。

    十七者所欲施作報于所尊。

    然後乃行。

    十八者無自專之心。

    常以卑順敕誡其身。

    令如正法。

    十九者終不于牆垣窺看有邪辟之念。

    二十者坐起言語終不調戲。

    常應法律而無輕失。

    是為賢女人居家行正定之法。

    如此莫漏。

    功德漸滿。

    後長解脫也。

    善明白佛言。

    若有小姓凡女人。

    性樂賢行者。

    家貧困厄。

    執事勞苦。

    憂在衣食。

    不得自在。

    内厭殃罪。

    欲疾解脫。

    聞是成具光明尊定清淨之法。

    至于欲行。

    當雲何乎。

    佛言。

    善明如此凡女人輩。

    在于貧困。

    欲學是定。

    雖不能得具行誡法者。

    且當修奉十事。

    莫作違舍。

    一者親就賢友從受五戒。

    行不毀缺。

    二者雖饑雖寒。

    忍不殺盜。

    以自飽暖。

    三者雖獨居處。

    忍不邪淫。

    數谏心意。

    四者雖貧。

    忍不欺怠以求财賄。

    五者于酒食倡伎。

    忍不觀戲。

    六者尊行定法者。

    視之知佛。

    七者常行五善心。

    一為念施心。

    二為恭敬心。

    三為禮節心。

    四為下于一切心。

    五為制伏衆态心。

    八者雖在事作心誦法文而無懈怠。

    九者六齋入塔禮拜三尊。

    十者雖無錢财以用布施。

    常身自掃灑塔地。

    以淨水漿給與衆僧。

    澡手洗浴以力為施勤而不厭。

    是為凡女人在于貧困而行是十事不有懈怠。

    此則巍巍。

    生則值佛。

    常遇定法。

    後長解脫。

    佛言。

    善明。

    我所說賢女凡人。

    貴姓賢女。

    凡姓女人。

    好賢行者。

    四品之行誡法了了。

    其身履行無毀漏者。

    是之福祐難譬喻也。

    善明。

    譬人以七寶滿是十方。

    上至二十八天。

    以用布施。

    百千劫不休不息。

    如彼四輩人。

    行成具光明定意四品法功德。

    出于彼布施福上巨億萬倍。

    所以者何。

    夫福者有盡有苦。

    有往來有煩勞。

    有食飲。

    行是成具光明定意。

    則無此五也。

    寂然潔淨一切盡滅。

    是曰最尊故喻勝也善明。

    當布露是戒。

    令一切聞受持行之。

    此明士所當勤勸率也。

    佛告善明。

    我滅度後。

    若有人行是成具光明定意。

    及書持經卷供養作禮者。

    當有十二大天神擁護之。

    令不抂撗所在安隐。

    不為惡所中傷。

    今為汝說此諸神名字。

    其在厄難水火盜賊兵革。

    善誦行是經文。

    不以怨厄故而廢置者。

    是十二天神即當往護之。

    終不使橫殃。

    佛無二言也。

    當廣宣告一切人令誦習之。

     有神名大護  複次神名福救 複次神名祐衆  複次神名不厄 複次神名善将  複次神名光明 複次神名道戒  複次神名拔苦 複次神名大度  複次神名度厄 複次神名安隐  複次神名普濟 佛告善明。

    是十二神又有願。

    于佛當防護是持法者。

    行是成具光明定意法誡處。

    當令有五清淨。

    一者為經所在高座當令清淨。

    二者燒香掃地令清淨。

    三者衣服常清淨。

    四者心口意常清淨。

    五者讀是經時。

    先施清淨水。

    盥手漱口常令清淨。

    是為五也。

    于是佛告阿難。

    以成具光明定意法囑汝。

    善書經文慎莫增減。

    勤教一切人疾令受解。

    阿難。

    是經難遇。

    所以者何。

    其要先從六度無極起。

    乃入正定。

    是百三十五行。

    此中有教誡。

    有謙誡。

    有忍誡。

    有禮節誡。

    有衆善法誡。

    有空法誡。

    乃至滅度處。

    無不具有也。

    佛身所有相好慧力。

    悉從此法出。

    為尊上為斷生死。

    所謂無比之法也。

    重囑累汝。

    谛以授之。

    當以了了。

    佛之出世難可常見。

    法誡之興亦難值遇也。

    汝莫怠遠。

    阿難言。

    受天尊教。

    佛說經竟。

    十方諸來明士。

    及諸天神。

    禮佛歡喜。

    忽各還本所。

    忍國諸明士除惡衆。

    天龍鬼王及四輩人。

    聞經欣悅。

    各以頭面著地。

    禮佛而去。

     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