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
關燈
小
中
大
顔
佛語阿難。
佛真不妄笑也。
今善明所從五百賢士。
前世已供養二百億佛。
已于其坐。
聞是成具光明慧中百三十五行。
自從初聞曆世逾多。
然常剛猛适在小善之數。
未能伏心受持清淨最妙定行。
雖爾以聞之功德。
所生不在三惡處。
常遇值是尊定之法。
今日來會淨心聽受。
稍稍解釋開入正谛。
後慈仁佛立。
當于彼時得是成具光明定意。
卻後三十六萬億劫。
皆成為佛。
當複以是法教化。
所領國土各各有号有名。
幢節布耀王。
次名大光遍顯。
次名大勢伏惡。
次名猛盛威德。
次名流水淨音。
次名高德普接。
次名景現除結。
次名化幻自在。
名各各如此。
于是五百賢士聞所受決。
欣悅踴躍。
則得五無轉心。
一者祠祀求福心不轉為。
二者一切五味可否。
皆是衆生之神命。
終不轉為害生可口。
三者正立于無上獨尊之行。
終不轉動舍就小道。
四者知是法尊無有與等者。
勤心修行。
雖有他法雜異之虛而己。
法心觀别終不轉為。
五者正使世有佛無佛法興法衰有終有絕。
心在定意。
不以無此三寶故轉為邪業。
是為五無轉心。
已得是心法義。
皆前長跪白天尊曰。
佛哀我等。
告其封拜成佛之名。
我等當報恩。
後若所生弊惡之世。
當勤修正行。
奉宣尊法。
開化未知亂者正之。
懈者勤之。
卻者勉之。
傾者扶之。
缺懼者補完之。
冥者照之。
結者解之。
殺者為說夭逝之殃。
盜者為說貧乞之苦。
淫者為說身之禍。
讒佞欺者為說滅性之患。
醉亂者為說危身之變。
我等今日并于佛前。
誓立五願。
作明士行乃至成佛。
行之無休已願佛哀于我等。
聽我等所言。
第一之願者。
我作明士行。
疾令身而變化周流十方。
若世無佛。
四輩弟子或有知法者。
言信實有佛但滅度耳。
俗人邪見疑網生。
不見佛有不知法。
便言無佛但虛妄耳。
若審有佛。
何不見其威神乎。
兩诤如此。
當于诤時。
我便當往化。
現佛身相好照明。
又化威神。
于是兩诤人前令見知谛有佛。
并謂曰汝莫疑也。
是疑人即當驚喜。
因為說法教度脫之已便化去。
如是無極。
第二之願者。
佛有大妙極深無量法門十二部要。
佛滅度後。
弟子各學一經。
偏見一卷不能遍洽。
未解四說方便之等。
便轉相難。
或言虛惑言有。
言是義當爾是不當爾。
真知法義者言辭相貌。
不曉義者。
貪于名字。
飾相貌狀。
如解達便于衆會。
兩诤興恚舍善就惡。
當是诤時。
我當往現身變化。
有逾于衆。
令衆肅然。
便為斷說。
是别正者。
牽經開語。
令俱歡喜已便化去。
如是無極。
第三之願者。
佛滅度後。
俗人外智之士。
入佛弟子大衆中。
弟子論說法義言及衆道分邪别正差品高下。
便言是道九十六種之中佛為尊耶。
有四神足飛行變化。
天上天下無如佛智者。
俗智之士生不睹佛。
習于邪見信小毀大。
便語佛弟子言。
汝莫妄說雲佛神足飛行變化。
先古以來人之品類無有此也。
誠不實言。
當此之時我便化作佛身相。
示諸種好。
現于神足。
經行空中。
身出火水。
令諸俗人外智之士肅然而驚。
乃知威神之化。
以為說法。
授以正戒畢乃化去。
如是無極。
第四之願者。
若人讀誦佛經。
獨在野室若在山間。
或于大國尊姓長者及與人民無有師法。
或師不明頑無所問心用疑網。
我化作道人。
被服往到其所。
句句為解本末分了疑意權開。
令入微妙而無疑難已便化去。
如是無極。
第五之願者。
所生國處常遇見佛。
佛滅度後弟子立廟圖像佛形。
并設講堂論義經法。
若俗之人。
開學小慧縛在四倒。
聞佛弟子說度世法生死之要。
便往難卻。
不諒真正。
謗讪啤呰。
貪名求勝。
或加悁恚。
欲往壞敗。
陵訾毀蔑卑易弱之。
弊于正道令不得行。
當爾之時。
我便當化現佛身。
更為說絕妙之法。
現其生死殃福之應。
将詣天上令觀福舍。
牽到泥梨使視罪報。
法威以震之。
智力以伏之。
令即降伏信就大道已便化去。
如是無極。
我作明士乃至成佛。
常當行此五願無有休息。
願天尊以大恩之福。
覆祐我等令得所志。
于是佛言。
善哉願也。
斯成明士所當志念。
從今已往必得不失。
但當常護其行莫令毀漏。
勤率一切疾獲爾志。
佛時歎曰。
意大興願首 化惑以此五 當成無央數 疑者得入道 此德無有量 為衆行之英 若人聞是願 疑網永除亡 五願為佛地 所伏合道化 大慧無過是 此願人中上 五百諸賢士 啟願少等雙 後生得不失 一切受福慶 佛謂諸賢士。
一切在坐者。
是法真谛宜善奉行。
當以成具為本。
不以虛言绮語為應法也。
當忍而不為惡。
若在空閑及于大衆尊卑之處。
内制其心令如戒法。
不以閑宴而犯漏。
行。
不于衆會而自大。
不用尊顯而驕貴。
不以卑弱而轉随。
不慚善不慚惡。
不種無益之事。
心如正法無有搖卻。
不作增減之念也。
如此明士。
善根五願必獲爾志。
疾成至佛。
是時無穢王明士。
避坐長跪。
啟天尊曰。
願佛今日現是成具光明定意威神。
令此衆會見之悅也。
喜樂皆當發意立此德本。
未成者成未度者度。
于時坐中有明士。
名大力普平。
佛贊大力普平。
現是成具光明定意威神。
即時受教。
便于其坐而不起動。
因入慧定神靜之意。
如彈指頃。
三千大千之國。
諸小山大山。
大障山小障山。
悉滅不現。
一切普平绀琉璃色。
複令十方他佛國土。
皆通相見相去如一尋所也。
觀十方諸佛坐處。
譬如仰觀星宿不可計算。
複以右手舉十方諸佛三千大千國土。
已著一指。
上之下之如舉一塵。
其中人民蠕動之類。
無有知之者而有驚怖之念也。
于是複以一切十方諸佛之國。
以内方圓一尺之器中而不逼迮。
現變畢竟耀如常故。
其在坐者皆見如斯。
悉而驚欣踴喜發于大願。
其心皆在無上獨尊之地。
八百萬明士。
及諸尊天。
得安樂慧定。
複六十萬人。
悉入通解法門。
複六萬八千人。
得是成具光明定意。
十方諸來明士莫不歡喜。
佛語善明。
一切人所以不學是成具光明定意者。
為住于惑故也。
計有以有便著染黑冥。
以在著染譬猶冥夜複閉目行便無所見。
無所見者。
謂今所受身善惡目前之所造也。
以不覺見故便籲嗟啼泣。
謂今為善反受惡罪。
或先為惡反受善福。
不曉思惟此本。
便結在疑網。
已在疑網。
于可學便不欲學。
可進不欲進。
可入不欲入。
是故忘失是定。
在于哭悲惶戀累劫無終已來往無休息。
名曰勞苦行也。
哀哉善明。
此章可
佛真不妄笑也。
今善明所從五百賢士。
前世已供養二百億佛。
已于其坐。
聞是成具光明慧中百三十五行。
自從初聞曆世逾多。
然常剛猛适在小善之數。
未能伏心受持清淨最妙定行。
雖爾以聞之功德。
所生不在三惡處。
常遇值是尊定之法。
今日來會淨心聽受。
稍稍解釋開入正谛。
後慈仁佛立。
當于彼時得是成具光明定意。
卻後三十六萬億劫。
皆成為佛。
當複以是法教化。
所領國土各各有号有名。
幢節布耀王。
次名大光遍顯。
次名大勢伏惡。
次名猛盛威德。
次名流水淨音。
次名高德普接。
次名景現除結。
次名化幻自在。
名各各如此。
于是五百賢士聞所受決。
欣悅踴躍。
則得五無轉心。
一者祠祀求福心不轉為。
二者一切五味可否。
皆是衆生之神命。
終不轉為害生可口。
三者正立于無上獨尊之行。
終不轉動舍就小道。
四者知是法尊無有與等者。
勤心修行。
雖有他法雜異之虛而己。
法心觀别終不轉為。
五者正使世有佛無佛法興法衰有終有絕。
心在定意。
不以無此三寶故轉為邪業。
是為五無轉心。
已得是心法義。
皆前長跪白天尊曰。
佛哀我等。
告其封拜成佛之名。
我等當報恩。
後若所生弊惡之世。
當勤修正行。
奉宣尊法。
開化未知亂者正之。
懈者勤之。
卻者勉之。
傾者扶之。
缺懼者補完之。
冥者照之。
結者解之。
殺者為說夭逝之殃。
盜者為說貧乞之苦。
淫者為說身之禍。
讒佞欺者為說滅性之患。
醉亂者為說危身之變。
我等今日并于佛前。
誓立五願。
作明士行乃至成佛。
行之無休已願佛哀于我等。
聽我等所言。
第一之願者。
我作明士行。
疾令身而變化周流十方。
若世無佛。
四輩弟子或有知法者。
言信實有佛但滅度耳。
俗人邪見疑網生。
不見佛有不知法。
便言無佛但虛妄耳。
若審有佛。
何不見其威神乎。
兩诤如此。
當于诤時。
我便當往化。
現佛身相好照明。
又化威神。
于是兩诤人前令見知谛有佛。
并謂曰汝莫疑也。
是疑人即當驚喜。
因為說法教度脫之已便化去。
如是無極。
第二之願者。
佛有大妙極深無量法門十二部要。
佛滅度後。
弟子各學一經。
偏見一卷不能遍洽。
未解四說方便之等。
便轉相難。
或言虛惑言有。
言是義當爾是不當爾。
真知法義者言辭相貌。
不曉義者。
貪于名字。
飾相貌狀。
如解達便于衆會。
兩诤興恚舍善就惡。
當是诤時。
我當往現身變化。
有逾于衆。
令衆肅然。
便為斷說。
是别正者。
牽經開語。
令俱歡喜已便化去。
如是無極。
第三之願者。
佛滅度後。
俗人外智之士。
入佛弟子大衆中。
弟子論說法義言及衆道分邪别正差品高下。
便言是道九十六種之中佛為尊耶。
有四神足飛行變化。
天上天下無如佛智者。
俗智之士生不睹佛。
習于邪見信小毀大。
便語佛弟子言。
汝莫妄說雲佛神足飛行變化。
先古以來人之品類無有此也。
誠不實言。
當此之時我便化作佛身相。
示諸種好。
現于神足。
經行空中。
身出火水。
令諸俗人外智之士肅然而驚。
乃知威神之化。
以為說法。
授以正戒畢乃化去。
如是無極。
第四之願者。
若人讀誦佛經。
獨在野室若在山間。
或于大國尊姓長者及與人民無有師法。
或師不明頑無所問心用疑網。
我化作道人。
被服往到其所。
句句為解本末分了疑意權開。
令入微妙而無疑難已便化去。
如是無極。
第五之願者。
所生國處常遇見佛。
佛滅度後弟子立廟圖像佛形。
并設講堂論義經法。
若俗之人。
開學小慧縛在四倒。
聞佛弟子說度世法生死之要。
便往難卻。
不諒真正。
謗讪啤呰。
貪名求勝。
或加悁恚。
欲往壞敗。
陵訾毀蔑卑易弱之。
弊于正道令不得行。
當爾之時。
我便當化現佛身。
更為說絕妙之法。
現其生死殃福之應。
将詣天上令觀福舍。
牽到泥梨使視罪報。
法威以震之。
智力以伏之。
令即降伏信就大道已便化去。
如是無極。
我作明士乃至成佛。
常當行此五願無有休息。
願天尊以大恩之福。
覆祐我等令得所志。
于是佛言。
善哉願也。
斯成明士所當志念。
從今已往必得不失。
但當常護其行莫令毀漏。
勤率一切疾獲爾志。
佛時歎曰。
意大興願首 化惑以此五 當成無央數 疑者得入道 此德無有量 為衆行之英 若人聞是願 疑網永除亡 五願為佛地 所伏合道化 大慧無過是 此願人中上 五百諸賢士 啟願少等雙 後生得不失 一切受福慶 佛謂諸賢士。
一切在坐者。
是法真谛宜善奉行。
當以成具為本。
不以虛言绮語為應法也。
當忍而不為惡。
若在空閑及于大衆尊卑之處。
内制其心令如戒法。
不以閑宴而犯漏。
行。
不于衆會而自大。
不用尊顯而驕貴。
不以卑弱而轉随。
不慚善不慚惡。
不種無益之事。
心如正法無有搖卻。
不作增減之念也。
如此明士。
善根五願必獲爾志。
疾成至佛。
是時無穢王明士。
避坐長跪。
啟天尊曰。
願佛今日現是成具光明定意威神。
令此衆會見之悅也。
喜樂皆當發意立此德本。
未成者成未度者度。
于時坐中有明士。
名大力普平。
佛贊大力普平。
現是成具光明定意威神。
即時受教。
便于其坐而不起動。
因入慧定神靜之意。
如彈指頃。
三千大千之國。
諸小山大山。
大障山小障山。
悉滅不現。
一切普平绀琉璃色。
複令十方他佛國土。
皆通相見相去如一尋所也。
觀十方諸佛坐處。
譬如仰觀星宿不可計算。
複以右手舉十方諸佛三千大千國土。
已著一指。
上之下之如舉一塵。
其中人民蠕動之類。
無有知之者而有驚怖之念也。
于是複以一切十方諸佛之國。
以内方圓一尺之器中而不逼迮。
現變畢竟耀如常故。
其在坐者皆見如斯。
悉而驚欣踴喜發于大願。
其心皆在無上獨尊之地。
八百萬明士。
及諸尊天。
得安樂慧定。
複六十萬人。
悉入通解法門。
複六萬八千人。
得是成具光明定意。
十方諸來明士莫不歡喜。
佛語善明。
一切人所以不學是成具光明定意者。
為住于惑故也。
計有以有便著染黑冥。
以在著染譬猶冥夜複閉目行便無所見。
無所見者。
謂今所受身善惡目前之所造也。
以不覺見故便籲嗟啼泣。
謂今為善反受惡罪。
或先為惡反受善福。
不曉思惟此本。
便結在疑網。
已在疑網。
于可學便不欲學。
可進不欲進。
可入不欲入。
是故忘失是定。
在于哭悲惶戀累劫無終已來往無休息。
名曰勞苦行也。
哀哉善明。
此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