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
關燈
小
中
大
設飯因獲異問。
所有劣少未敢發言。
天尊神通迎知我心。
道力助我。
床座食馔忽然而辦。
食畢器具滿則如故。
此何變化神妙乃爾。
又觀天尊三十二相。
相相有好視之無厭。
行則庠序不遲不疾。
坐則中坐不前不卻。
語聲八種不緩不急。
言成法律明誡如日。
令一切衆鹹受恩福。
本作何行生而有此。
又見天尊足不履地。
相輪昺列端嚴如畫。
身空體輕在所變現。
此皆何行于世有是。
願垂解了令知本末。
于是佛言。
善哉善哉。
如爾所問。
如來當具演之。
整心整意鹹受莫忘。
善明則曰受教。
佛言。
我本先行六德之行。
世世不廢。
是以至于得佛。
恣意變化在所作為。
為一切智無物不達也。
則曰。
何謂六德之行。
曰廣施。
廣戒。
廣忍。
廣精進。
廣一心。
廣智慧。
善明白佛。
何謂廣施。
佛言。
為道者。
先當知身非常真物四大所成。
骨肉不淨皆當棄捐。
還歸其本不得常住。
身不我有财物非我許。
心無有形了無常名。
為緣緣行縛。
所以有身行。
身無有常。
亦當空朽。
以計如此則立四信。
内身外身天地萬物皆無常住。
當歸壞敗棄散消融。
此信已立則觀體非體。
觀物非物。
便能恣施飽滿于人。
又而法施牽化愚曚。
故曰廣施。
何謂廣戒。
曰廣戒者。
謂能攝身之三殃。
守口之四過。
撿意之三惡。
身行者。
若見一切衆生蚑行蠕動。
愍而哀傷縱而活之。
随其水陸還而安之。
若見衆寶珍琦柔軟細滑可意之物。
雖身貧苦。
内伏其心。
不令貪取。
及見細色脂粉之飾。
則内觀朽爛膿血之臭。
斯身之三戒。
口行者。
謂彼若以四過加己。
則而覺知口之失也。
報以善言和語。
至誠不飾。
答而化之。
使反從己。
斯口之四戒矣。
意行者。
則心習智慧思惟生死。
常住慧處不惑流淟。
又深入道品空無之要。
别了真喭而無疑難。
見善則勸成則代喜。
斯意之三戒。
故行道之始。
先于十戒既能自為。
又化他人勤而不懈。
行而不休。
都無懈惓之想。
故曰廣戒也。
何謂廣忍。
曰廣忍者。
若人罵我。
計從聲出音來。
到此觀了無形本音所來。
出于心意。
觀于心意亦複無形。
察心所猗猗于四大。
四大還本則亦無名。
亦非彼我亦非男女。
亦非老少。
計了無主。
慚辱所在無形立字。
于兩無之中又亦無形。
計此三者空無所有。
智者散意觀慮。
如此則嗔恚不生。
以空忍空。
又于衆惡忍而不為。
對來不起。
撿心伏意。
身自能爾。
又誨他人。
此謂廣忍也。
何謂廣精進。
減于多食不味于味。
除于睡卧驚意晨夜。
遠俗近道行于衆戒。
坐起之法。
不失其儀。
無犯之行。
當習于心道品之要。
汲汲樂誦。
晝則勤受夜則經行。
語則應律。
身口意并從猗憶法不離經文。
坐而廣說意不以煩。
開教愚頑不以懈勞。
違心反意自逮專精。
身既自能又誨他人。
斯謂廣精進。
何謂廣一心。
孝事父母則一其心。
尊敬師友而一其心。
斷愛遠俗而一其心。
入三十七品而一其心。
空閑寂寞而一其心。
在衆煩亂而一其心。
多欲多诤多作多惱。
于是之處而一其心。
褒讪利失善惡之事。
于是不搖而一其心。
數息入禅舍六就淨而一其心。
身自能行複教他人。
此謂廣一心也。
何謂廣智慧。
曰明士随于受身。
則有三痛六患五蔽之垢。
六十二沉吟之想。
八十八難解之縛。
千八百鋒瘡之痛。
若此之事。
則以智慧一一開了。
觀其所起察其所滅。
視其所病選以何藥。
既總其要令身不毀戒。
意不入俗處衆愛之中心在道品之藏。
寄六患之舍心在六淨之堂。
住五蔽之室心在斷滅之戶。
猗不固之屋心思方便之護。
坐蛇蚖之地心念舍遠之徑。
乘壞船之險心圖自濟之路。
近盛火之林心推灌滅之安。
是以明士。
行智慧之便拔出生死之難。
絕三界之想就滅度之地。
既自身行又教他人。
此謂廣智慧六德之行義也。
向所問如來神變相好無量之德。
所以緻之。
行此六法及諸慧定三十七品總持無邊底之行故。
得佛号天尊。
無所不能為也。
于是善明及衆會。
聞天尊說。
則皆舉言。
願發無上獨尊平等之意。
皆言今日得大福。
令一切人疾逮此行。
善明。
時則得四淨法。
一為眼淨。
二為身淨。
三為口淨。
四為意淨。
欣然低頭默思法義。
于是善明。
避坐長跪啟如來曰。
天尊所說廣度無極。
法禁微妙撿攝意态。
伏心就淨殃垢消滅。
其聞此者功德已大。
況乃履行德難稱量。
天尊又說。
前世非但行此六事而已。
又行定意之法及總持無底邊三十七品。
乃成具佛事四無所畏十種力十八神妙特異之法。
變化自在所說無難。
而面見諸佛。
飛到十方。
而授一切諸未度者。
率化度之。
而壞邪藏将導曲邪。
而生受苦之中。
不著不斷。
以不著不斷。
作因緣行。
教諸惑者如此之妙德無央數事。
行何等定意。
緻得之乎。
唯願天尊。
為今現在及未來者。
演其深義。
令獲解脫。
佛言。
善哉善哉。
所欲問者。
今為分别具敷大要。
整意善聽。
則曰受教。
佛言。
有定意法。
名成具光明。
其有人聞之者。
若能履行一日至七日。
其功德福不可譬喻。
其聞是法者。
先世已供養百千億佛已。
于其坐具聞不疑。
今生乃複值遇是成具光明定意法。
今得修行行之。
如彈指頃。
長離三惡道。
功德漸滿疾逮至佛。
向所問諸事悉能成具。
善明曰。
當行幾事而得此尊定。
佛言。
當淨行百三十五事。
乃得入此定耳。
遠身行。
離口過。
除意念。
盡三穢。
卻六患。
遏五蔽。
十二因緣已捐盡解結束明六十二沉吟行。
愈衆瘡。
悅衆惱。
舍諸大。
棄骨血。
避親屬。
絕諸習。
斷于愛。
無諸可。
無不可。
刬貪垢。
刈欲根。
不惑流。
能制疾。
不我計。
無不我。
立四信。
住四止。
就四斷。
插五根。
習五力。
曉七智。
履八正。
入八念。
八常勤為已無。
勤可行。
離不可行。
學上智。
自尊意。
不貢高。
而濡軟。
雨法雨。
如一法不兩計。
不三想。
不為無益想。
無有際想。
不空想。
不想想。
想無處。
不住無處想。
善惟佛。
知佛淨。
已知淨。
而善學。
心正住。
不邪還。
等善惡。
如明冥。
于明冥知俱空。
不疑法。
不以有淨無。
觀有無本為一。
已知一而除一。
不于一而起想。
勤受教。
善習行。
因習行。
入無際。
習勝意。
不聽心。
善防識不亂轉。
往來三而不著。
察諸性了無根。
知無根不可滿。
以不滿而自整。
縷觀法為同無。
常住無絕無想。
常無常以過上。
不念人。
不宥世。
不著物。
罷舍求。
法合離了無見。
身生殁皆由化。
上中下知法等。
于是世往後世。
觀二因如虛空。
心無欲而常仁。
行清白善誘人。
所有劣少未敢發言。
天尊神通迎知我心。
道力助我。
床座食馔忽然而辦。
食畢器具滿則如故。
此何變化神妙乃爾。
又觀天尊三十二相。
相相有好視之無厭。
行則庠序不遲不疾。
坐則中坐不前不卻。
語聲八種不緩不急。
言成法律明誡如日。
令一切衆鹹受恩福。
本作何行生而有此。
又見天尊足不履地。
相輪昺列端嚴如畫。
身空體輕在所變現。
此皆何行于世有是。
願垂解了令知本末。
于是佛言。
善哉善哉。
如爾所問。
如來當具演之。
整心整意鹹受莫忘。
善明則曰受教。
佛言。
我本先行六德之行。
世世不廢。
是以至于得佛。
恣意變化在所作為。
為一切智無物不達也。
則曰。
何謂六德之行。
曰廣施。
廣戒。
廣忍。
廣精進。
廣一心。
廣智慧。
善明白佛。
何謂廣施。
佛言。
為道者。
先當知身非常真物四大所成。
骨肉不淨皆當棄捐。
還歸其本不得常住。
身不我有财物非我許。
心無有形了無常名。
為緣緣行縛。
所以有身行。
身無有常。
亦當空朽。
以計如此則立四信。
内身外身天地萬物皆無常住。
當歸壞敗棄散消融。
此信已立則觀體非體。
觀物非物。
便能恣施飽滿于人。
又而法施牽化愚曚。
故曰廣施。
何謂廣戒。
曰廣戒者。
謂能攝身之三殃。
守口之四過。
撿意之三惡。
身行者。
若見一切衆生蚑行蠕動。
愍而哀傷縱而活之。
随其水陸還而安之。
若見衆寶珍琦柔軟細滑可意之物。
雖身貧苦。
内伏其心。
不令貪取。
及見細色脂粉之飾。
則内觀朽爛膿血之臭。
斯身之三戒。
口行者。
謂彼若以四過加己。
則而覺知口之失也。
報以善言和語。
至誠不飾。
答而化之。
使反從己。
斯口之四戒矣。
意行者。
則心習智慧思惟生死。
常住慧處不惑流淟。
又深入道品空無之要。
别了真喭而無疑難。
見善則勸成則代喜。
斯意之三戒。
故行道之始。
先于十戒既能自為。
又化他人勤而不懈。
行而不休。
都無懈惓之想。
故曰廣戒也。
何謂廣忍。
曰廣忍者。
若人罵我。
計從聲出音來。
到此觀了無形本音所來。
出于心意。
觀于心意亦複無形。
察心所猗猗于四大。
四大還本則亦無名。
亦非彼我亦非男女。
亦非老少。
計了無主。
慚辱所在無形立字。
于兩無之中又亦無形。
計此三者空無所有。
智者散意觀慮。
如此則嗔恚不生。
以空忍空。
又于衆惡忍而不為。
對來不起。
撿心伏意。
身自能爾。
又誨他人。
此謂廣忍也。
何謂廣精進。
減于多食不味于味。
除于睡卧驚意晨夜。
遠俗近道行于衆戒。
坐起之法。
不失其儀。
無犯之行。
當習于心道品之要。
汲汲樂誦。
晝則勤受夜則經行。
語則應律。
身口意并從猗憶法不離經文。
坐而廣說意不以煩。
開教愚頑不以懈勞。
違心反意自逮專精。
身既自能又誨他人。
斯謂廣精進。
何謂廣一心。
孝事父母則一其心。
尊敬師友而一其心。
斷愛遠俗而一其心。
入三十七品而一其心。
空閑寂寞而一其心。
在衆煩亂而一其心。
多欲多诤多作多惱。
于是之處而一其心。
褒讪利失善惡之事。
于是不搖而一其心。
數息入禅舍六就淨而一其心。
身自能行複教他人。
此謂廣一心也。
何謂廣智慧。
曰明士随于受身。
則有三痛六患五蔽之垢。
六十二沉吟之想。
八十八難解之縛。
千八百鋒瘡之痛。
若此之事。
則以智慧一一開了。
觀其所起察其所滅。
視其所病選以何藥。
既總其要令身不毀戒。
意不入俗處衆愛之中心在道品之藏。
寄六患之舍心在六淨之堂。
住五蔽之室心在斷滅之戶。
猗不固之屋心思方便之護。
坐蛇蚖之地心念舍遠之徑。
乘壞船之險心圖自濟之路。
近盛火之林心推灌滅之安。
是以明士。
行智慧之便拔出生死之難。
絕三界之想就滅度之地。
既自身行又教他人。
此謂廣智慧六德之行義也。
向所問如來神變相好無量之德。
所以緻之。
行此六法及諸慧定三十七品總持無邊底之行故。
得佛号天尊。
無所不能為也。
于是善明及衆會。
聞天尊說。
則皆舉言。
願發無上獨尊平等之意。
皆言今日得大福。
令一切人疾逮此行。
善明。
時則得四淨法。
一為眼淨。
二為身淨。
三為口淨。
四為意淨。
欣然低頭默思法義。
于是善明。
避坐長跪啟如來曰。
天尊所說廣度無極。
法禁微妙撿攝意态。
伏心就淨殃垢消滅。
其聞此者功德已大。
況乃履行德難稱量。
天尊又說。
前世非但行此六事而已。
又行定意之法及總持無底邊三十七品。
乃成具佛事四無所畏十種力十八神妙特異之法。
變化自在所說無難。
而面見諸佛。
飛到十方。
而授一切諸未度者。
率化度之。
而壞邪藏将導曲邪。
而生受苦之中。
不著不斷。
以不著不斷。
作因緣行。
教諸惑者如此之妙德無央數事。
行何等定意。
緻得之乎。
唯願天尊。
為今現在及未來者。
演其深義。
令獲解脫。
佛言。
善哉善哉。
所欲問者。
今為分别具敷大要。
整意善聽。
則曰受教。
佛言。
有定意法。
名成具光明。
其有人聞之者。
若能履行一日至七日。
其功德福不可譬喻。
其聞是法者。
先世已供養百千億佛已。
于其坐具聞不疑。
今生乃複值遇是成具光明定意法。
今得修行行之。
如彈指頃。
長離三惡道。
功德漸滿疾逮至佛。
向所問諸事悉能成具。
善明曰。
當行幾事而得此尊定。
佛言。
當淨行百三十五事。
乃得入此定耳。
遠身行。
離口過。
除意念。
盡三穢。
卻六患。
遏五蔽。
十二因緣已捐盡解結束明六十二沉吟行。
愈衆瘡。
悅衆惱。
舍諸大。
棄骨血。
避親屬。
絕諸習。
斷于愛。
無諸可。
無不可。
刬貪垢。
刈欲根。
不惑流。
能制疾。
不我計。
無不我。
立四信。
住四止。
就四斷。
插五根。
習五力。
曉七智。
履八正。
入八念。
八常勤為已無。
勤可行。
離不可行。
學上智。
自尊意。
不貢高。
而濡軟。
雨法雨。
如一法不兩計。
不三想。
不為無益想。
無有際想。
不空想。
不想想。
想無處。
不住無處想。
善惟佛。
知佛淨。
已知淨。
而善學。
心正住。
不邪還。
等善惡。
如明冥。
于明冥知俱空。
不疑法。
不以有淨無。
觀有無本為一。
已知一而除一。
不于一而起想。
勤受教。
善習行。
因習行。
入無際。
習勝意。
不聽心。
善防識不亂轉。
往來三而不著。
察諸性了無根。
知無根不可滿。
以不滿而自整。
縷觀法為同無。
常住無絕無想。
常無常以過上。
不念人。
不宥世。
不著物。
罷舍求。
法合離了無見。
身生殁皆由化。
上中下知法等。
于是世往後世。
觀二因如虛空。
心無欲而常仁。
行清白善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