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

關燈
後漢天竺三藏支曜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精舍中止。

    晨朝整服呼語阿難。

    汝請諸明士除惡衆及無著履迹等來。

    今日當有上問異要。

    于是阿難受敕。

    應時遍宣如來教于四輩人。

    時有除惡無著履迹衆。

    凡五千萬人詣如來所。

    稽首于地畢而避住。

    複有賢女棄惡衆及國中凡女人随諸賢女人。

    十四萬衆詣如來所。

    稽首于地退座而坐。

    複有明士八十億萬二千人詣如來所。

    稽首于地俨然恭住。

    複有文士居家修戒者。

    四萬人相随來至。

    稽首于地畢各卻住。

    佛以威神感動十方諸佛國。

    明士及上諸天應當成者及當發者。

    凡八百億萬人皆飛來至佛所。

    稽首于地列住空中。

    複有十二天神将軍。

    将諸官屬四十萬人來詣佛所。

    稽首于地畢各分部住。

    佛左右立侍。

    所當是日會時。

    如一食頃。

    悉至佛所。

    佛即令坐。

    其有肉體未得四神足者。

    應皆就榻。

    十方諸來明士及諸天神身輕。

    或已得神足者皆踴在空中坐自然座。

    各各有化花蓋。

    行列奇好。

    皆佛威變之所興化也。

    諸來明士在會坐者率皆妙行。

    心清口淨身服衆戒。

    三穢六患五蔽已索。

    衆煩熱惱。

    雜垢沷若。

    疑網閉結。

    倒見之謬。

    不知之本。

    十二牽連皆已絕棄。

    淨如月花。

    各随世習俗。

    依行立字。

     有明士名無穢王。

    次複名光景尊。

    次複名智如山弘。

    次複名大花淨。

    次複名轉根香。

    次複名月精曜。

    次複名光之英。

    次複名整不法。

    次複名善中善。

    次複名昆侖光。

    次複名日光精。

    次複名師子威。

    次複名意雜寶。

    次複名炎熾妙。

    次複名德普洽。

    次複名普調敏。

    次複名敬端行。

    次複名慈仁署。

    次複名慧作。

    次複名散結。

    次複名嚴儀具足。

    次複名高遠行。

    次複名光德王。

    次複名護世。

    次複名導世。

    次複名大力。

    次複名正淨。

    次複名天師。

    次複名善觀。

    次複名觀音。

    如是衆名各各别異。

     于時有貴姓子。

    名曰善明。

    從同輩五百。

    人人各有侍者。

    執蓋相随來詣佛所。

    稽首如來足下。

    起住觀衆四面甚盛。

    仰視空中率皆上人。

    天尊在座端嚴直立。

    興心念言。

    今日大福遇此衆會。

    欲設飲食以供一日。

    計身所有不能供辦。

    施不等接則非施也。

    我将如何。

    于是佛知善明所念。

    則勞之曰。

    少年善來。

    甯聞法勸之說乎。

    曰未達也。

    起時則起可謂智矣。

    不計少多有所希望。

    可謂施矣。

    向所念者如來在此何患不辦。

    如來能使不辦者辦。

    不足者足。

    一切常足所作常辦。

    是謂如來。

    如來辦者。

    不用衣食欲樂之物。

    乃以具戒。

    不聽六患五蔽之惑。

    不惟家樂。

    不有四食之想。

    亦無衣容冠帻之飾。

    處計常之中而知無常之谛。

    居惑樂之地則覺必苦之對。

    貪有之室照空無之本。

    于受有之體明非身之真。

    無我無作無緣無著。

    斯如來之辦也。

    于是善明聞天尊說。

    心悅結解身輕踴躍曰。

    我本無黠連縛十二。

    心起就冥堕俗三流。

    今日所聞未曾有法。

    願身受持如天尊教鹹樂妙法。

    因而歎曰。

     天人之尊  如來為上  慈哀勸救 等施三界  劣漏貧行  攝以法财 令一切惑  解釋無疑  身尊具貴 相好無雙  出意為人  演法無窮 睿慧衆流  注如山洋  法澤三界 流衍十方  大人相滿  寶慧具足 在在現法  将導不逮  慧照愚冥 牽緻淨處  願身自歸  得到彼岸 于是善明歎畢。

    更前長跪啟天尊曰。

    願卒本意。

    今日設馔。

    唯乞加哀抂屈臨眄。

    天尊默然自如常法。

    善明恭立謂未見聽。

    于是阿難開語之曰。

    天尊默然為己相許。

    善明聞之心則逸豫。

    稽首而出住于門外。

    遣人入白言。

    今自計所有。

    可供二千人飯。

    願啟天尊令知如此。

    阿難即白佛具宣善明所言。

    佛告阿難。

    汝語善明。

    使還供設盡汝所有。

    佛當與大衆一切皆往。

    勿嫌不辦。

    阿難即出具語善明如佛教言。

    阿難又曰。

    賢者便還。

    莫起二意畏有不足。

    佛神所至無有不具。

    善明即前禮阿難而還。

    還舍敕其妻子室内大小言。

    今所請者号曰天尊。

    神妙通達為一切智。

    其以一物施是人者。

    世世受福而無窮極。

    又能度人解于索結。

    汝等恭肅淨施飯食。

    具設衆味當令絕美。

    眷屬從使各盡心極意。

    天尊難遇億劫時有。

    其所當為善令清淨。

    于時座中有明士。

    名力辦衆有。

    佛告令行。

    共佐善明供此大衆。

    于時十二天神王。

    及四天王大勢龍王。

    承佛告教。

    皆從力辦衆有明士往而佐之。

    到則勞俫語善明曰。

    賢者勤心。

    佛使我等來相營助。

    善明則前禮明士及諸天王。

    敬意辭謝言。

    勞屈上人。

    今已辦二千人具。

    大衆當來懼是小舍。

    其将奈何。

    于是力辦衆有明士。

    及諸天神王。

    答言莫憂。

    因各左右顧視。

    屋室自然長廣高大像天之殿。

    于屋下。

    便有千億萬座。

    皆是衆寶變地之形。

    绀琉璃色。

    室中床座亦複如是。

    如彈指頃。

    即有百千億萬人飯具。

    而皆足畢。

    燒衆名香懸諸缯幡。

    其所行道即便廣平。

    色如水精。

    樹木行伍。

    自然音樂。

    雅聲相和甚悲。

    說法之音釋梵八種。

    于時力辦衆有明士。

    諸天神王。

    即還佛所。

    善明見此大變。

    驚喜踴躍來詣天尊白言。

    受佛大慈。

    所設已具。

    唯願舉衆抂屈尊神。

    佛即令無穢王明士等六百萬人在于前導。

    或行虛空。

    佛處中央其餘從後。

    如來出門地則肅震。

    諸天散花燒衆名香。

    乃作上樂歌頌而從。

    到皆就座。

    諸天神王即助施飯。

    佛口咒願食已。

    飽足飯不消[歹*斯]。

    衆器飯具滿則如故。

    善明心獨而言。

    天尊威變弘廣乃爾。

    食訖行盥當問此意。

    水盥已畢。

    如伸臂頃。

    佛與大衆恍惚而還在精舍坐。

    于是善明因複歎曰。

     天尊實神妙  世所希見聞 變改卓荦異  睹者莫不欣 谛觀甚奇雅  現變難等雙 不作而自具  不勞飽滿衆 不語自然使  不教令自行 不為而遇為  是德以可将 本行何術法  生而有此榮 積何德之本  緻斯巍巍尊 願哀貧道者  開饒以法财 決心之結網  放令無餘疑 善明歎已。

    更避坐叉手啟言。

    我所居止去是不遠。

    聚名福安。

    佛向所哀顧處是也。

    我在其聚常好學問。

    學世威儀古王之制。

    及學神仙聖人之法。

    始聞天尊近在此國。

    興意想像夢辄仿佛。

    天尊弟子名舍利弗。

    常到我舍為我說法。

    法甚深妙我所希聞。

    心雖欣歎猶懷瞢瞢。

    今日輕來禮佛天尊并觀道法。

    所當則行至見。

    心悅如冥睹光。

    意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