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光明童子因緣經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觀外道尼乾陀面。
彼外道言。
善賢長者。
汝宜審思。
今此童子。
火中遺殘。
大不吉祥。
雖火不燒。
而相豈善。
汝若收歸。
決定令汝家族破壞。
又複于汝命不相益。
及于汝身為多損惱。
凡所欲事。
不得和合。
深自籌量。
無宜後悔。
長者聞外道言已。
複不肯受。
爾時世尊即謂頻婆娑羅王言。
大王。
汝今收此童子。
王宮養育。
時頻婆娑羅王。
受佛教敕。
即速起身曲躬伸手取其童子。
普遍觀瞻已。
即白佛言。
我依佛敕。
收歸王宮。
然此童子。
作何名字。
願佛世尊。
善為安立。
佛言。
大王。
今此童子。
從火中得。
應為立名号火光明。
爾時世尊。
于大衆中。
以此童子。
付授頻婆娑羅王已。
即時觀察審知頻婆娑羅王。
及諸會衆。
若體若性。
心所樂欲。
如其所應。
廣為說法。
是諸會衆。
得聞法已。
中有多百人。
發起最上清淨正信。
有證須陀洹果者。
有證斯陀含果者。
有證阿那含果者。
有證阿羅漢果者。
有能進發暖位善根者。
有能進發頂位善根者。
有能進發忍位善根者。
有發聲聞菩提心者。
有發緣覺菩提心者。
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有發歸依攝受心者。
有于學句起攝受心者。
如是會衆。
以佛功德及正法力。
衆和合事。
随其所應。
鹹得利益。
爾時頻婆娑羅王。
即離佛會。
将此童子。
還複王宮。
是時大王。
召八宮嫔。
以為八母。
二為養母。
使令恩養。
二為乳母。
使令乳哺。
二為淨母。
使令灌浣。
二為戲母。
使令伴習戲玩。
如是王敕八母。
付其童子。
自乳哺中。
至于成長。
或乳或食。
及餘所須。
于晝夜中。
撫憐恩育。
無令阙失。
後漸長成。
如清淨池一蓮秀出。
愛護存惜。
其義亦然。
乃至後時。
光明童子。
有一舅氏。
久持财物。
出外商販。
漸曆歲年。
未由還複。
忽于一時。
外聞人說。
我妹懷妊。
佛為記說。
定當生男。
其後生已。
家族富盛。
最上吉祥。
現于人中受天勝福。
乃至最後。
于我法中出家學道。
斷諸煩惱。
證阿羅漢。
時彼舅氏。
聞此語已。
即速聚收商販财物。
涉遠赍持。
還歸自舍。
既至舍中。
知妹已殁。
悲号啼泣。
審自思惟。
外先所聞佛記我妹定當生男。
乃至斷諸煩惱。
證阿羅漢。
今妹既殁。
佛虛設言。
豈佛世尊亦妄說邪。
作是念已。
即往鄰家。
詢問其故。
謂鄰人言。
我出外方商販始還。
先聞人說。
我妹懷妊。
佛為記言。
定當生男。
其後生已。
家族富盛。
最上吉祥。
現于人中受天勝福。
乃至最後。
于我法中出家學道。
斷諸煩惱。
證阿羅漢。
我聞是說。
歡喜而歸。
洎至家中。
妹已亡殁。
佛所設言。
豈非虛妄。
是時鄰人。
即謂舅氏。
說伽陀曰。
星月可處地 山石可飛空 大海可令枯 佛語誠無妄 時彼鄰人說伽陀已。
複謂舅氏言。
世尊所說。
實無虛妄。
汝妹亡殁。
然有其因。
以善賢長者信外道言造殺害業。
由殺因緣汝妹亡殁。
光明童子有大威力。
火不能燒蓮華中出。
而今在彼頻婆娑羅王宮中養育。
是時鄰人。
具以前事。
告其舅氏。
時彼舅氏。
聞此語已。
即還家中。
謂善賢長者言。
長者所為。
不依理法。
以何事故。
我妹緻終。
然我審知我妹懷妊。
汝設計謀。
不全生産。
汝以邪見。
信受外道。
起殺因緣。
殺害我妹。
光明童子有大威力。
火不能燒。
蓮華中出。
今在王宮。
此實非理。
汝可速詣王宮于今日中取童子歸。
斯為甚善。
若不然者。
我必與汝作不和合。
我即當持白灰。
于街巷路陌四衢道中。
乃至随處。
遍散其地。
普令地白。
使人驚異。
我當唱言。
善賢長者。
殺害女人。
我妹先因此人壞命。
光明童子。
今在王宮。
王亦今時作無義利。
我于随處。
必作此說。
汝自籌量。
無贻後恥。
爾時善賢長者。
聞此語已。
心生憂惱。
作是思惟。
如舅氏說。
将非實邪。
若實然者。
我必懷慚。
作是思惟已。
即詣王宮。
既至王所。
跪拜伸敬。
具以前事而白王言。
大王。
我尚輕小。
王最勝上。
若不與其童子。
恐謗于王願王今時與此童子。
王言。
長者。
我本無心取此童子。
是佛世尊。
付授于我。
若非佛敕。
我豈取邪。
汝若欲取此童
彼外道言。
善賢長者。
汝宜審思。
今此童子。
火中遺殘。
大不吉祥。
雖火不燒。
而相豈善。
汝若收歸。
決定令汝家族破壞。
又複于汝命不相益。
及于汝身為多損惱。
凡所欲事。
不得和合。
深自籌量。
無宜後悔。
長者聞外道言已。
複不肯受。
爾時世尊即謂頻婆娑羅王言。
大王。
汝今收此童子。
王宮養育。
時頻婆娑羅王。
受佛教敕。
即速起身曲躬伸手取其童子。
普遍觀瞻已。
即白佛言。
我依佛敕。
收歸王宮。
然此童子。
作何名字。
願佛世尊。
善為安立。
佛言。
大王。
今此童子。
從火中得。
應為立名号火光明。
爾時世尊。
于大衆中。
以此童子。
付授頻婆娑羅王已。
即時觀察審知頻婆娑羅王。
及諸會衆。
若體若性。
心所樂欲。
如其所應。
廣為說法。
是諸會衆。
得聞法已。
中有多百人。
發起最上清淨正信。
有證須陀洹果者。
有證斯陀含果者。
有證阿那含果者。
有證阿羅漢果者。
有能進發暖位善根者。
有能進發頂位善根者。
有能進發忍位善根者。
有發聲聞菩提心者。
有發緣覺菩提心者。
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有發歸依攝受心者。
有于學句起攝受心者。
如是會衆。
以佛功德及正法力。
衆和合事。
随其所應。
鹹得利益。
爾時頻婆娑羅王。
即離佛會。
将此童子。
還複王宮。
是時大王。
召八宮嫔。
以為八母。
二為養母。
使令恩養。
二為乳母。
使令乳哺。
二為淨母。
使令灌浣。
二為戲母。
使令伴習戲玩。
如是王敕八母。
付其童子。
自乳哺中。
至于成長。
或乳或食。
及餘所須。
于晝夜中。
撫憐恩育。
無令阙失。
後漸長成。
如清淨池一蓮秀出。
愛護存惜。
其義亦然。
乃至後時。
光明童子。
有一舅氏。
久持财物。
出外商販。
漸曆歲年。
未由還複。
忽于一時。
外聞人說。
我妹懷妊。
佛為記說。
定當生男。
其後生已。
家族富盛。
最上吉祥。
現于人中受天勝福。
乃至最後。
于我法中出家學道。
斷諸煩惱。
證阿羅漢。
時彼舅氏。
聞此語已。
即速聚收商販财物。
涉遠赍持。
還歸自舍。
既至舍中。
知妹已殁。
悲号啼泣。
審自思惟。
外先所聞佛記我妹定當生男。
乃至斷諸煩惱。
證阿羅漢。
今妹既殁。
佛虛設言。
豈佛世尊亦妄說邪。
作是念已。
即往鄰家。
詢問其故。
謂鄰人言。
我出外方商販始還。
先聞人說。
我妹懷妊。
佛為記言。
定當生男。
其後生已。
家族富盛。
最上吉祥。
現于人中受天勝福。
乃至最後。
于我法中出家學道。
斷諸煩惱。
證阿羅漢。
我聞是說。
歡喜而歸。
洎至家中。
妹已亡殁。
佛所設言。
豈非虛妄。
是時鄰人。
即謂舅氏。
說伽陀曰。
星月可處地 山石可飛空 大海可令枯 佛語誠無妄 時彼鄰人說伽陀已。
複謂舅氏言。
世尊所說。
實無虛妄。
汝妹亡殁。
然有其因。
以善賢長者信外道言造殺害業。
由殺因緣汝妹亡殁。
光明童子有大威力。
火不能燒蓮華中出。
而今在彼頻婆娑羅王宮中養育。
是時鄰人。
具以前事。
告其舅氏。
時彼舅氏。
聞此語已。
即還家中。
謂善賢長者言。
長者所為。
不依理法。
以何事故。
我妹緻終。
然我審知我妹懷妊。
汝設計謀。
不全生産。
汝以邪見。
信受外道。
起殺因緣。
殺害我妹。
光明童子有大威力。
火不能燒。
蓮華中出。
今在王宮。
此實非理。
汝可速詣王宮于今日中取童子歸。
斯為甚善。
若不然者。
我必與汝作不和合。
我即當持白灰。
于街巷路陌四衢道中。
乃至随處。
遍散其地。
普令地白。
使人驚異。
我當唱言。
善賢長者。
殺害女人。
我妹先因此人壞命。
光明童子。
今在王宮。
王亦今時作無義利。
我于随處。
必作此說。
汝自籌量。
無贻後恥。
爾時善賢長者。
聞此語已。
心生憂惱。
作是思惟。
如舅氏說。
将非實邪。
若實然者。
我必懷慚。
作是思惟已。
即詣王宮。
既至王所。
跪拜伸敬。
具以前事而白王言。
大王。
我尚輕小。
王最勝上。
若不與其童子。
恐謗于王願王今時與此童子。
王言。
長者。
我本無心取此童子。
是佛世尊。
付授于我。
若非佛敕。
我豈取邪。
汝若欲取此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