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決定義經
關燈
小
中
大
舍無量。
若有苾刍。
具大慈心。
于諸有情。
無怨無親。
等能與樂。
如是常行慈無量心。
是故名為慈無量行。
若有苾刍。
具大悲心。
于諸有情。
無怨無親。
等能拔苦。
如是常行悲無量心。
是故名為悲無量行。
若有苾刍。
具大喜心。
于諸有情。
無怨無親。
等施歡喜。
如是常行喜無量心。
是故名為喜無量行。
若有苾刍。
于諸有情。
無怨無親。
平等安住如是常行。
是故名為舍無量行。
如是名為四無量行。
複何名為四無礙智。
謂辭無礙智。
辯才無礙智。
法無礙智。
義無礙智。
辭無礙者。
緣聲為境。
于諸音聲。
言辭無礙故。
名辭無礙智。
辯才無礙者。
謂四辯七辯。
凡有論難。
迅捷無滞。
是故名為辯才無礙智。
法無礙者。
緣名句文。
随何教法。
無所不通。
是故名為法無礙智。
義無礙者。
緣義為境。
随所诠義。
無所不曉。
是故名為義無礙智。
如是名為四無礙智。
複何名為四三摩地想。
若有苾刍。
作如是觀。
我今此身。
從頂至足。
所有發毛爪齒皮肉筋骨。
如是種種不淨之物。
所共合成。
譬如倉廪廣積糧斛。
人入其中。
善能分别。
是米是麥。
如是積聚。
名為倉廪。
苾刍觀想于自身中。
亦複如是。
作此觀者。
即得斷除貪欲之法。
是名第一三摩地想。
又複苾刍觀想身已。
于三摩地。
得輕安味。
複作是觀。
此三摩地所得樂味。
亦無有想。
譬如蓮華從水而生。
彼無有想我從水生而有清涼。
苾刍觀想。
亦複如是。
能觀想者。
即得見法輕安樂味。
是名第二三摩地想。
又複苾刍。
于三摩地。
作于明想觀察。
如日無餘闇冥。
如是觀察。
相續不斷。
晝夜明闇。
皆無有異。
作是明想。
清淨無雜。
譬如秋時雲翳陰闇日光不現。
若明眼人。
觀想日光。
清淨無雜。
苾刍觀想。
亦複如是。
能觀想者。
是人即得明智現前。
是名第三三摩地想。
又複苾刍在三摩地。
作是觀想。
斷除苦樂乃至憂喜。
唯有舍念二種清淨。
譬如有人能馭車乘。
平坦地中行無所礙。
苾刍觀想。
亦複如是。
能觀想者。
即得智慧勝利現前。
是名第四三摩地想。
此等名為四三摩地想。
複何名為四念處法。
謂身受心法。
若有苾刍。
觀身不淨穢惡充滿無有真實。
如是觀察。
名身念處。
又複觀于内外二法。
所有諸受。
悉皆是苦。
作是觀者。
名受念處。
又複觀于心心所法。
皆悉無常。
作是觀者。
名心念處。
又複觀于内外二法。
于是法中。
不生我想。
作是觀者。
名法念處。
如是名為四念處法。
複何名為四正斷法。
謂已生惡法。
當起精進勤行除斷。
皆悉令滅。
是名第一正斷之法。
又複未生惡法。
當起精進防護除斷。
皆令不生。
是名第二正斷之法。
又複未生善法。
當起精進令諸善法皆得生長。
是名第三正斷之法。
又複已生善法。
當起精進而令增長堅固圓滿。
是名第四正斷之法。
如是名為四正斷法。
複何名為四神足法。
謂欲勤心觀。
若有苾刍。
于諸染法。
離其妄念。
于諸善法。
而起悕求。
進善無厭。
名欲神足。
複于善法。
勤修諸行。
正行不退。
名勤神足。
複于諸法。
離邪思惟。
心正分别。
名心神足。
複以正智。
觀察内身。
内身無我。
複觀外境。
外境無法。
我法體無。
趣證二空。
名觀神足。
如是名為四神足法。
複何名為五根。
謂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如是名五根。
複何名為五力。
謂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如是名五力。
複何名為七覺支法。
謂擇法覺支。
精進覺支。
喜覺支。
輕安覺支。
舍覺支。
念覺支。
定覺支。
是名七覺支法。
複何名為八正道法。
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謂正見者。
信有施法。
信有父母。
有諸善行及不善行。
如是善不善業。
當有果報。
有今後世。
于其世中。
有諸衆生。
有阿羅漢。
如理修行。
以自通力。
見如是法。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如是等事。
名為正見。
何名正思惟。
謂離邪思邪思法者。
起不正見。
發貪嗔癡。
遠離如是。
名正思惟。
何名正語。
謂離妄言绮語兩舌惡口等語。
是名正語。
何名正業。
謂離殺生偷盜邪染等法。
是名正業。
何名正命。
謂具正見正法出家。
被于法服。
離諸邪行。
信于正法。
乃至受用飲食坐卧。
皆依正法。
是名正命。
何名正精進。
謂離邪勤。
于真實法。
而起正勤。
是名正精進。
何名正念。
謂離邪念。
常念正法。
記憶在心。
無所忘失。
是名正念。
何名正定。
謂心心所。
不起散亂。
離諸攀緣。
于奢摩他毗缽舍那。
決定正觀。
是名正定。
如是名為八正道法。
爾時世尊。
說是法已。
複告苾刍衆言。
汝等當知。
我所宣說。
決定正法。
初中後善。
其義深遠。
純一無雜。
清淨圓滿。
是時苾刍衆。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佛說決定義經
若有苾刍。
具大慈心。
于諸有情。
無怨無親。
等能與樂。
如是常行慈無量心。
是故名為慈無量行。
若有苾刍。
具大悲心。
于諸有情。
無怨無親。
等能拔苦。
如是常行悲無量心。
是故名為悲無量行。
若有苾刍。
具大喜心。
于諸有情。
無怨無親。
等施歡喜。
如是常行喜無量心。
是故名為喜無量行。
若有苾刍。
于諸有情。
無怨無親。
平等安住如是常行。
是故名為舍無量行。
如是名為四無量行。
複何名為四無礙智。
謂辭無礙智。
辯才無礙智。
法無礙智。
義無礙智。
辭無礙者。
緣聲為境。
于諸音聲。
言辭無礙故。
名辭無礙智。
辯才無礙者。
謂四辯七辯。
凡有論難。
迅捷無滞。
是故名為辯才無礙智。
法無礙者。
緣名句文。
随何教法。
無所不通。
是故名為法無礙智。
義無礙者。
緣義為境。
随所诠義。
無所不曉。
是故名為義無礙智。
如是名為四無礙智。
複何名為四三摩地想。
若有苾刍。
作如是觀。
我今此身。
從頂至足。
所有發毛爪齒皮肉筋骨。
如是種種不淨之物。
所共合成。
譬如倉廪廣積糧斛。
人入其中。
善能分别。
是米是麥。
如是積聚。
名為倉廪。
苾刍觀想于自身中。
亦複如是。
作此觀者。
即得斷除貪欲之法。
是名第一三摩地想。
又複苾刍觀想身已。
于三摩地。
得輕安味。
複作是觀。
此三摩地所得樂味。
亦無有想。
譬如蓮華從水而生。
彼無有想我從水生而有清涼。
苾刍觀想。
亦複如是。
能觀想者。
即得見法輕安樂味。
是名第二三摩地想。
又複苾刍。
于三摩地。
作于明想觀察。
如日無餘闇冥。
如是觀察。
相續不斷。
晝夜明闇。
皆無有異。
作是明想。
清淨無雜。
譬如秋時雲翳陰闇日光不現。
若明眼人。
觀想日光。
清淨無雜。
苾刍觀想。
亦複如是。
能觀想者。
是人即得明智現前。
是名第三三摩地想。
又複苾刍在三摩地。
作是觀想。
斷除苦樂乃至憂喜。
唯有舍念二種清淨。
譬如有人能馭車乘。
平坦地中行無所礙。
苾刍觀想。
亦複如是。
能觀想者。
即得智慧勝利現前。
是名第四三摩地想。
此等名為四三摩地想。
複何名為四念處法。
謂身受心法。
若有苾刍。
觀身不淨穢惡充滿無有真實。
如是觀察。
名身念處。
又複觀于内外二法。
所有諸受。
悉皆是苦。
作是觀者。
名受念處。
又複觀于心心所法。
皆悉無常。
作是觀者。
名心念處。
又複觀于内外二法。
于是法中。
不生我想。
作是觀者。
名法念處。
如是名為四念處法。
複何名為四正斷法。
謂已生惡法。
當起精進勤行除斷。
皆悉令滅。
是名第一正斷之法。
又複未生惡法。
當起精進防護除斷。
皆令不生。
是名第二正斷之法。
又複未生善法。
當起精進令諸善法皆得生長。
是名第三正斷之法。
又複已生善法。
當起精進而令增長堅固圓滿。
是名第四正斷之法。
如是名為四正斷法。
複何名為四神足法。
謂欲勤心觀。
若有苾刍。
于諸染法。
離其妄念。
于諸善法。
而起悕求。
進善無厭。
名欲神足。
複于善法。
勤修諸行。
正行不退。
名勤神足。
複于諸法。
離邪思惟。
心正分别。
名心神足。
複以正智。
觀察内身。
内身無我。
複觀外境。
外境無法。
我法體無。
趣證二空。
名觀神足。
如是名為四神足法。
複何名為五根。
謂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如是名五根。
複何名為五力。
謂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如是名五力。
複何名為七覺支法。
謂擇法覺支。
精進覺支。
喜覺支。
輕安覺支。
舍覺支。
念覺支。
定覺支。
是名七覺支法。
複何名為八正道法。
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謂正見者。
信有施法。
信有父母。
有諸善行及不善行。
如是善不善業。
當有果報。
有今後世。
于其世中。
有諸衆生。
有阿羅漢。
如理修行。
以自通力。
見如是法。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如是等事。
名為正見。
何名正思惟。
謂離邪思邪思法者。
起不正見。
發貪嗔癡。
遠離如是。
名正思惟。
何名正語。
謂離妄言绮語兩舌惡口等語。
是名正語。
何名正業。
謂離殺生偷盜邪染等法。
是名正業。
何名正命。
謂具正見正法出家。
被于法服。
離諸邪行。
信于正法。
乃至受用飲食坐卧。
皆依正法。
是名正命。
何名正精進。
謂離邪勤。
于真實法。
而起正勤。
是名正精進。
何名正念。
謂離邪念。
常念正法。
記憶在心。
無所忘失。
是名正念。
何名正定。
謂心心所。
不起散亂。
離諸攀緣。
于奢摩他毗缽舍那。
決定正觀。
是名正定。
如是名為八正道法。
爾時世尊。
說是法已。
複告苾刍衆言。
汝等當知。
我所宣說。
決定正法。
初中後善。
其義深遠。
純一無雜。
清淨圓滿。
是時苾刍衆。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佛說決定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