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決定義經

關燈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诏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苾刍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

    告諸苾刍我今為汝。

    宣說甚深。

    決定正義。

    初善中善後善。

    其義深遠。

    純一無雜。

    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汝等谛聽。

    善思念之。

    時諸苾刍。

    白佛言。

    善哉世尊。

    何等名為決定正義。

    我等樂聞。

    惟願世尊。

    為我解說。

     爾時佛告諸苾刍言。

    決定義者。

    所謂五蘊。

    五取蘊。

    十八界。

    十二處。

    十二緣生。

    四聖谛。

    二十二根。

    如來十力。

    四無所畏。

    四禅定。

    四無色定。

    四無量行。

    四無礙智。

    四三摩地想。

    四念處。

    四正斷。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如是等法。

    是名決定正義。

    五蘊者。

    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此等名為五蘊。

    五取蘊者。

    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此等名為五取蘊。

    十八界者。

    謂眼界色界眼識界。

    耳界聲界耳識界。

    鼻界香界鼻識界。

    舌界味界舌識界。

    身界觸界身識界。

    意界法界意識界。

    此等名為十八界。

    十二處者。

    謂内眼處外色處。

    内耳處外聲處。

    内鼻處外香處。

    内舌處外味處。

    内身處外觸處。

    内意處外法處。

    此等名為十二處。

    十二緣生者。

    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處。

    六處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如是即一大苦蘊集。

    由此緣故。

    即有蘊法。

    若無緣故。

    蘊法即滅。

    所謂無明滅即行滅。

    行滅即識滅。

    識滅即名色滅。

    名色滅即六處滅。

    六處滅即觸滅。

    觸滅即受滅。

    受滅即愛滅。

    愛滅即取滅。

    取滅即有滅。

    有滅即生滅。

    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

    如是則一大苦蘊滅。

    此等諸法。

    無明為緣乃有。

    生滅為緣者何。

    所謂先際不了。

    後際不了。

    中際不了。

    内法不了。

    外法不了。

    内外法俱不了。

    善業不了。

    不善業不了。

    善不善業俱不了。

    因不了。

    果不了。

    因果俱不了。

    已生緣法不了。

    未生緣法不了。

    現生緣法不了。

    于佛不了。

    于法不了。

    于僧不了。

    苦法不了。

    集法不了。

    滅法不了。

    道法不了。

    善法不了。

    不善法不了。

    罪法不了。

    福法不了。

    可行法不了。

    不可行法不了。

    高下法不了。

    有為無為法不了。

    如是不了。

    不能于黑白法等。

    起無相智。

    由此無明不能覺了而為過失。

    乃至障如實智。

    不能證得寂靜涅盤。

    謂此無明體性迷闇純一癡法。

    猶如盲者唯行闇道。

    集諸塵垢損減智慧。

    于諸障法不能出離。

    而此無明與明為障。

    無明為苦痛。

    無明為毒器。

    無明為繩縛。

    無明為毒根。

    無明為毒樹。

    無明為根本煩惱。

    無明為随煩惱本。

    無明是颠倒處。

    無明為黑闇室。

    無明是癡闇。

    如是等義。

    名為無明。

    由此為緣。

    行法得起。

    行法者。

    行有三種。

    謂身行語行意行。

    身行者。

    謂出入息。

    依止于身。

    系屬于身。

    由依身故。

    而出入息。

    得名身行。

    語行者。

    謂論難分别。

    即此分别論難言辭故名語行。

    意行者。

    謂貪嗔癡心所法等。

    依止于心。

    系屬于心。

    由依心故。

    得名意行。

    複有三行。

    何等為三。

    謂福行罪行不動行。

    是名三行。

    由行為緣。

    識法得起。

    識法者。

    識有六種。

    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此名六識。

    由識為緣。

    名色得起。

    名色者。

    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色者謂内五塵。

    皆四大所成。

    四大者。

    謂地水火風。

    地體堅重。

    水性流潤。

    溫暖為火。

    動轉名風。

    如是四大所成五塵。

    名為色蘊。

    而此蘊法。

    四蘊名名。

    一蘊名色。

    如是五蘊。

    名為名色。

    名色為緣六處得起。

    六處者。

    謂内六處。

    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此名六處。

    六處為緣。

    觸法得起。

    觸有六種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此等名觸。

    由觸為緣。

    受法得起。

    受有三種。

    謂苦受樂受舍受。

    如是眼觸緣此三受。

    乃至意觸。

    亦複如是。

    此名為受。

    由受為緣。

    愛法得起。

    愛有六種。

    謂眼觀色耳聽聲鼻嗅香舌了味身覺觸意分别法。

    由貪六法。

    得名為愛。

    由愛為緣。

    取法得起。

    取有四種。

    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由愛增故。

    得名為取。

    由取為緣。

    有法得起。

    有法有三。

    欲有色有無色有。

    欲有者。

    謂十惡趣及人天。

    十惡趣者。

    謂八地獄。

    一等活。

    二黑繩。

    三衆合。

    四号叫。

    五大号叫。

    六炎熱。

    七極炎熱。

    八無間。

    九傍生趣。

    十餓鬼趣。

    如是十種。

    名為惡趣。

    人趣者。

    謂四大洲。

    南贍部洲。

    東勝身洲。

    西牛貨洲。

    北俱盧洲。

    南贍部洲。

    其量縱廣七千由旬。

    此洲之相。

    北闊南狹。

    猶如車形。

    東勝身洲。

    其量縱廣八千由旬。

    彼洲之相。

    猶如半月。

    西牛貨洲。

    其量縱廣九千由旬。

    彼洲之相。

    猶如圓月。

    北俱盧洲。

    其量縱廣十千由旬。

    彼洲之相。

    四方徑直。

    猶如池沼。

    如是四洲。

    名為人趣。

    天趣者。

    欲界六天。

    謂四王天。

    忉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

    如是名為欲界六天。

    此等諸趣。

    名為欲有。

    色有者。

    有十八天。

    謂梵衆天。

    梵輔天。

    大梵天。

    光天。

    無量光天。

    光音天。

    淨天。

    無量淨天。

    遍淨天。

    無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