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決定總持經
關燈
小
中
大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隻耆阇崛山中。
與大比丘俱。
比丘千二百五十。
菩薩八萬。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皆不退轉究竟諸法。
已逮總持辯才微妙。
曉了善權方便之宜。
善學無數菩薩禁誡。
入于深要。
體解十二緣起合會。
行無所造。
空無想願不起不生。
一切諸法使入一道。
諸通慧海攬攝法藏。
其意廣普聖覺無際。
明識衆義分别美辭章句之趣。
所問則答靡不通暢。
得衆生意解諸結縛。
心等如空無有憎愛。
離于衆垢寂然永安。
達無瑕疵成大乘場。
演智慧光降伏外學。
猶如日明消螢火耀。
及摩尼珠火電之晖。
絕去放逸。
棄諸颠倒所計有常斷滅之觀。
了知無我無壽無命無人無養。
寂然觀察諸所興起。
無央數劫行菩薩道。
被正德铠開化一切六度無極修四恩。
從權方便出生死道。
以斯開導迷惑之衆。
示于禍福救拔苦惱。
令不複造生死根栽。
皆得進趣至三昧門。
其名曰無憂首菩薩。
師子樂菩薩。
光英王菩薩。
梵音響如雷雨菩薩。
無量德寶菩薩。
雜花菩薩。
若幹璎珞莊嚴菩薩。
石磨王菩薩。
法雨菩薩。
蓮華首藏王菩薩。
壞虛厭意見菩薩。
大智光明菩薩。
辯演若幹種王菩薩。
如是等類菩薩八萬。
爾時世尊與無央數百千之衆眷屬圍繞而為說經。
其法名曰決總持門。
彼時會中有族姓子等輩十人。
鹹共聽受聞如來宣決總持門。
欣然踴躍善心生焉。
棄捐睡眠樂處閑居。
修止足德專志經行。
夙夜精進無敢懈怠。
離于放逸貪欲之想。
如是殷勤不廢精誦至于七年。
終竟七載其心馳騁。
不得須臾定息一時。
何況乃當逮總持門。
不得所願其意患厭。
節德閑居樂于睡眠。
廢于精進不複經行。
舍欲之事不複修學總持之門。
釋沙門服舍戒就賤。
迷惑志性求聖教短。
皆歸居家還習五業。
于時世尊。
為王阿阇贳。
決虛妄疑已除猶豫。
七日寂然則演聖威。
因令其王不為放逸心懷诤訟。
解散王結一切調戲諸所見縛。
竟七日已。
與七億人往詣佛所。
欲啟受法。
十族姓子求聖短者。
亦侍從王在于大衆。
是時座中。
有一菩薩名無怯行。
緻得總持。
從無數劫成就法忍。
逮無從生無有颠倒。
辯才無量入一切智。
正慧道力分别随順。
度無極行。
曉無思議總持門品。
普見一切衆生志性根元所趣應可化者。
而為說法不失其本。
即從座起偏露右肩。
右膝著地叉手白佛。
惟天中天。
此族姓子等類十人出家修道。
夙夜精進七歲不懈。
欲求總持所願不獲。
失其本志舍沙門服。
還家居業察聖教短。
惟願世尊。
演說法義。
以權方便如應開化。
令族姓子改往修來。
當自歸命無上大道。
佛告無怯行菩薩。
斯族姓子乃往過去久遠世時。
謗毀佛法不肯聽受。
以用謗毀越佛法故。
由是所緻。
不得疾獲無上大道。
無怯行菩薩。
則以頌問佛曰。
我聞人中尊 法王演光明 諸菩薩所行 得消除央罪 功勳慧遠布 無能越度者 十力無等倫 聖智無挂礙 已脫于三處 則不為放逸 惟為說其行 使淨斯道業 今啟于無量 執懷甘露慧 當為分别說 猶豫意結網 今質于如來 世尊惟為決 何謂諸菩薩 修行于大乘 日日常精進 最勝行無懈 降伏魔官屬 燒盡衆塵穢 曉了一切行 顯示于衆生 惟為分别說 道行之本業 言辭甚微妙 和顔為人說 在于生死處 樂度終始患 谛聽所歎訓 解決衆狐疑 最稱願為演 如應修道行 善修德清淨 本行滅生死 愍哀施安隐 以濟衆生意 捐棄用舍處 惠寶及車乘 頭目施與人 妻子亦如是 欽敬行忍辱 好于禁戒德 精進修寂願 曉了堅固志 衆會以此德 能忍百千患 仁尊所遊步 勝通便無礙 明識所當行 如節無猶豫 滅除三垢穢 所緻無能極 分别出家業 開化于五趣 安住惟為說 如應當行
一時佛在羅閱隻耆阇崛山中。
與大比丘俱。
比丘千二百五十。
菩薩八萬。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皆不退轉究竟諸法。
已逮總持辯才微妙。
曉了善權方便之宜。
善學無數菩薩禁誡。
入于深要。
體解十二緣起合會。
行無所造。
空無想願不起不生。
一切諸法使入一道。
諸通慧海攬攝法藏。
其意廣普聖覺無際。
明識衆義分别美辭章句之趣。
所問則答靡不通暢。
得衆生意解諸結縛。
心等如空無有憎愛。
離于衆垢寂然永安。
達無瑕疵成大乘場。
演智慧光降伏外學。
猶如日明消螢火耀。
及摩尼珠火電之晖。
絕去放逸。
棄諸颠倒所計有常斷滅之觀。
了知無我無壽無命無人無養。
寂然觀察諸所興起。
無央數劫行菩薩道。
被正德铠開化一切六度無極修四恩。
從權方便出生死道。
以斯開導迷惑之衆。
示于禍福救拔苦惱。
令不複造生死根栽。
皆得進趣至三昧門。
其名曰無憂首菩薩。
師子樂菩薩。
光英王菩薩。
梵音響如雷雨菩薩。
無量德寶菩薩。
雜花菩薩。
若幹璎珞莊嚴菩薩。
石磨王菩薩。
法雨菩薩。
蓮華首藏王菩薩。
壞虛厭意見菩薩。
大智光明菩薩。
辯演若幹種王菩薩。
如是等類菩薩八萬。
爾時世尊與無央數百千之衆眷屬圍繞而為說經。
其法名曰決總持門。
彼時會中有族姓子等輩十人。
鹹共聽受聞如來宣決總持門。
欣然踴躍善心生焉。
棄捐睡眠樂處閑居。
修止足德專志經行。
夙夜精進無敢懈怠。
離于放逸貪欲之想。
如是殷勤不廢精誦至于七年。
終竟七載其心馳騁。
不得須臾定息一時。
何況乃當逮總持門。
不得所願其意患厭。
節德閑居樂于睡眠。
廢于精進不複經行。
舍欲之事不複修學總持之門。
釋沙門服舍戒就賤。
迷惑志性求聖教短。
皆歸居家還習五業。
于時世尊。
為王阿阇贳。
決虛妄疑已除猶豫。
七日寂然則演聖威。
因令其王不為放逸心懷诤訟。
解散王結一切調戲諸所見縛。
竟七日已。
與七億人往詣佛所。
欲啟受法。
十族姓子求聖短者。
亦侍從王在于大衆。
是時座中。
有一菩薩名無怯行。
緻得總持。
從無數劫成就法忍。
逮無從生無有颠倒。
辯才無量入一切智。
正慧道力分别随順。
度無極行。
曉無思議總持門品。
普見一切衆生志性根元所趣應可化者。
而為說法不失其本。
即從座起偏露右肩。
右膝著地叉手白佛。
惟天中天。
此族姓子等類十人出家修道。
夙夜精進七歲不懈。
欲求總持所願不獲。
失其本志舍沙門服。
還家居業察聖教短。
惟願世尊。
演說法義。
以權方便如應開化。
令族姓子改往修來。
當自歸命無上大道。
佛告無怯行菩薩。
斯族姓子乃往過去久遠世時。
謗毀佛法不肯聽受。
以用謗毀越佛法故。
由是所緻。
不得疾獲無上大道。
無怯行菩薩。
則以頌問佛曰。
我聞人中尊 法王演光明 諸菩薩所行 得消除央罪 功勳慧遠布 無能越度者 十力無等倫 聖智無挂礙 已脫于三處 則不為放逸 惟為說其行 使淨斯道業 今啟于無量 執懷甘露慧 當為分别說 猶豫意結網 今質于如來 世尊惟為決 何謂諸菩薩 修行于大乘 日日常精進 最勝行無懈 降伏魔官屬 燒盡衆塵穢 曉了一切行 顯示于衆生 惟為分别說 道行之本業 言辭甚微妙 和顔為人說 在于生死處 樂度終始患 谛聽所歎訓 解決衆狐疑 最稱願為演 如應修道行 善修德清淨 本行滅生死 愍哀施安隐 以濟衆生意 捐棄用舍處 惠寶及車乘 頭目施與人 妻子亦如是 欽敬行忍辱 好于禁戒德 精進修寂願 曉了堅固志 衆會以此德 能忍百千患 仁尊所遊步 勝通便無礙 明識所當行 如節無猶豫 滅除三垢穢 所緻無能極 分别出家業 開化于五趣 安住惟為說 如應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