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關燈
小
中
大
花。
摩诃曼殊沙華。
彌布其地。
或複風吹回旋空中。
時彼國界城邑聚落。
園林浴池泉河流沼。
自然而有八功德水。
命命之鳥鵝鴨鴛鴦。
孔雀鹦鹉。
翡翠舍利。
美音鸠雕。
羅耆婆阇婆快見鳥等。
出妙音聲。
複有異類妙音之鳥不可稱數。
遊集林池。
金色無垢淨光明華。
無憂淨慧日光明華。
鮮白七日香華。
瞻蔔六色香華。
百千萬種水陸生華。
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香淨無比。
晝夜常生終無萎時。
有如意果樹。
香美無比充滿國界。
香樹金光生寶山間充滿國界。
出适意香普熏一切。
爾時閻浮提中常有好香。
譬若香山。
流水美好味甘除患。
雨澤随時。
天園成熟香美稻種。
天神力故一種七獲。
用功甚少所收甚多。
谷稼滋茂無有草穢。
衆生福德本事果報。
入口銷化。
百味具足香美無比氣力充實。
其國爾時有轉輪聖王。
名曰穰佉。
有四種兵不以威武治四天下。
具三十二大人相好。
王有千子。
勇猛端正怨敵自伏。
王有七寶。
一金輪寶。
千輻毂辋皆悉具足。
二白象寶。
白如雪山七胑拄地。
嚴顯可觀猶如山王。
三绀馬寶。
朱鬣髦尾足下生華七寶蹄甲。
四神珠寶。
明顯可觀長于二肘。
光明雨寶适衆生願。
五玉女寶。
顔色美妙柔軟無骨。
六主藏臣。
口中吐寶足下雨寶兩手出寶。
七主兵臣。
宜動身時四兵如雲從空而出。
千子七寶國界人民。
一切相視不懷惡意。
如母愛子。
時王千子各取珍寶。
于正殿前作七寶台。
有三十重高十三由旬。
千頭千輪遊行自在。
有四大寶藏。
一一大藏。
各有四億小藏圍繞。
伊缽多大藏。
在乾陀羅國。
般軸迦大藏。
在彌缇羅國。
賓伽羅大藏。
在須羅吒國。
穰佉大藏。
在婆羅奈國古仙山處。
此四大藏。
自然開發顯大光明。
縱廣正等一千由旬。
滿中珍寶。
各有四億小藏附之。
有四大龍。
各自守護此四大藏及諸小藏。
自然踴出形如蓮華。
無央數人皆共往觀。
是時衆寶無守護者。
衆人見之心不貪著。
棄之于地猶如瓦石草木土塊。
時人見者心生厭離。
各各相謂而作是言。
如佛所說往昔衆生為此寶故共相殘害。
更相偷劫欺诳妄語。
令生死苦緣展轉增長。
堕大地獄。
翅頭末城衆寶羅網彌覆其上。
寶鈴莊嚴微風吹動。
其音和雅如扣鐘磬。
演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時城中有大婆羅門主。
名修梵摩。
婆羅門女名梵摩拔提。
心性和弱。
彌勒托生以為父母。
雖處胞胎如遊天宮。
放大光明塵垢不障。
身紫金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坐寶蓮華。
衆生視之無有厭足。
光明晃耀不可勝視。
諸天世人所未曾睹。
身力無量。
一一節力普勝一切大力龍象。
不可思議毛孔光明。
照耀無量無有障礙。
日月星宿水火珠光。
皆悉不現猶如埃塵。
身長釋迦牟尼佛八十肘(三十二丈)。
脅廣二十五肘(十丈)。
面長十二肘半(五丈)。
鼻高修直當于面門。
身相具足端正無比成就相好。
一一相八萬四千好。
以自莊嚴如鑄金像。
一一好中流出光明照千由旬。
肉眼清徹青白分明。
常光繞身面百由旬。
日月星宿真珠摩尼。
七寶行樹皆悉明耀現于佛光。
其餘衆光不複為用。
佛身高顯如黃金山。
見者自然脫三惡趣。
爾時彌勒谛觀世間五欲過患。
衆生受苦沉沒長流。
在大生死甚可憐愍。
自以如是正念觀察苦空無常。
不樂在家。
厭家迫迮猶如牢獄。
時蠰佉王共諸大臣國土人民。
持七寶台。
有千寶帳及千寶軒。
千億寶鈴。
千億寶幡。
寶器千口寶甕千口。
奉上彌勒。
彌勒受已施諸婆羅門。
婆羅門受已即便毀壞各共分之。
諸婆羅門觀見彌勒能作大施生大奇特心。
彌勒菩薩見此寶台須臾無常。
知有為法皆悉磨滅。
修無常想。
贊過去佛清涼甘露無常之偈。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說此偈已。
出家學道。
坐于金剛莊嚴道場龍花菩提樹下。
枝如寶龍吐百寶華。
一一花葉作七寶色。
色色異果适衆生意。
天上人間為無有比。
樹高五十由旬。
枝葉四布放大光明。
爾時彌勒與八萬四千婆羅門俱詣道場。
彌勒即自剃發出家學道。
早起出家。
即于是日初夜降四種魔。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說偈言。
久念衆生苦 欲拔無由脫 今者證菩提 霍然無所礙 亦達衆生空 本性相如實 永更無憂苦 慈悲亦無緣 本為救汝等 國城及頭目 妻子與手足 施人無有數 今始得解脫 無上大寂滅 當為汝等說 廣開甘露道 如是大果報 皆從施戒慧 六種大忍生 亦從大慈悲 無染功德得 說此偈已默而住。
時諸天龍鬼神王不現其身。
而雨天花供養于佛。
三千大千世界六變震動。
佛身出光照于無量。
應可度者皆得見佛。
爾時釋提桓因護世天王。
大梵天王無數天子。
于花林園頭面禮足。
合掌勸請轉于法輪。
時彌勒佛默然受請。
告梵王言。
我于長
摩诃曼殊沙華。
彌布其地。
或複風吹回旋空中。
時彼國界城邑聚落。
園林浴池泉河流沼。
自然而有八功德水。
命命之鳥鵝鴨鴛鴦。
孔雀鹦鹉。
翡翠舍利。
美音鸠雕。
羅耆婆阇婆快見鳥等。
出妙音聲。
複有異類妙音之鳥不可稱數。
遊集林池。
金色無垢淨光明華。
無憂淨慧日光明華。
鮮白七日香華。
瞻蔔六色香華。
百千萬種水陸生華。
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香淨無比。
晝夜常生終無萎時。
有如意果樹。
香美無比充滿國界。
香樹金光生寶山間充滿國界。
出适意香普熏一切。
爾時閻浮提中常有好香。
譬若香山。
流水美好味甘除患。
雨澤随時。
天園成熟香美稻種。
天神力故一種七獲。
用功甚少所收甚多。
谷稼滋茂無有草穢。
衆生福德本事果報。
入口銷化。
百味具足香美無比氣力充實。
其國爾時有轉輪聖王。
名曰穰佉。
有四種兵不以威武治四天下。
具三十二大人相好。
王有千子。
勇猛端正怨敵自伏。
王有七寶。
一金輪寶。
千輻毂辋皆悉具足。
二白象寶。
白如雪山七胑拄地。
嚴顯可觀猶如山王。
三绀馬寶。
朱鬣髦尾足下生華七寶蹄甲。
四神珠寶。
明顯可觀長于二肘。
光明雨寶适衆生願。
五玉女寶。
顔色美妙柔軟無骨。
六主藏臣。
口中吐寶足下雨寶兩手出寶。
七主兵臣。
宜動身時四兵如雲從空而出。
千子七寶國界人民。
一切相視不懷惡意。
如母愛子。
時王千子各取珍寶。
于正殿前作七寶台。
有三十重高十三由旬。
千頭千輪遊行自在。
有四大寶藏。
一一大藏。
各有四億小藏圍繞。
伊缽多大藏。
在乾陀羅國。
般軸迦大藏。
在彌缇羅國。
賓伽羅大藏。
在須羅吒國。
穰佉大藏。
在婆羅奈國古仙山處。
此四大藏。
自然開發顯大光明。
縱廣正等一千由旬。
滿中珍寶。
各有四億小藏附之。
有四大龍。
各自守護此四大藏及諸小藏。
自然踴出形如蓮華。
無央數人皆共往觀。
是時衆寶無守護者。
衆人見之心不貪著。
棄之于地猶如瓦石草木土塊。
時人見者心生厭離。
各各相謂而作是言。
如佛所說往昔衆生為此寶故共相殘害。
更相偷劫欺诳妄語。
令生死苦緣展轉增長。
堕大地獄。
翅頭末城衆寶羅網彌覆其上。
寶鈴莊嚴微風吹動。
其音和雅如扣鐘磬。
演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時城中有大婆羅門主。
名修梵摩。
婆羅門女名梵摩拔提。
心性和弱。
彌勒托生以為父母。
雖處胞胎如遊天宮。
放大光明塵垢不障。
身紫金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坐寶蓮華。
衆生視之無有厭足。
光明晃耀不可勝視。
諸天世人所未曾睹。
身力無量。
一一節力普勝一切大力龍象。
不可思議毛孔光明。
照耀無量無有障礙。
日月星宿水火珠光。
皆悉不現猶如埃塵。
身長釋迦牟尼佛八十肘(三十二丈)。
脅廣二十五肘(十丈)。
面長十二肘半(五丈)。
鼻高修直當于面門。
身相具足端正無比成就相好。
一一相八萬四千好。
以自莊嚴如鑄金像。
一一好中流出光明照千由旬。
肉眼清徹青白分明。
常光繞身面百由旬。
日月星宿真珠摩尼。
七寶行樹皆悉明耀現于佛光。
其餘衆光不複為用。
佛身高顯如黃金山。
見者自然脫三惡趣。
爾時彌勒谛觀世間五欲過患。
衆生受苦沉沒長流。
在大生死甚可憐愍。
自以如是正念觀察苦空無常。
不樂在家。
厭家迫迮猶如牢獄。
時蠰佉王共諸大臣國土人民。
持七寶台。
有千寶帳及千寶軒。
千億寶鈴。
千億寶幡。
寶器千口寶甕千口。
奉上彌勒。
彌勒受已施諸婆羅門。
婆羅門受已即便毀壞各共分之。
諸婆羅門觀見彌勒能作大施生大奇特心。
彌勒菩薩見此寶台須臾無常。
知有為法皆悉磨滅。
修無常想。
贊過去佛清涼甘露無常之偈。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說此偈已。
出家學道。
坐于金剛莊嚴道場龍花菩提樹下。
枝如寶龍吐百寶華。
一一花葉作七寶色。
色色異果适衆生意。
天上人間為無有比。
樹高五十由旬。
枝葉四布放大光明。
爾時彌勒與八萬四千婆羅門俱詣道場。
彌勒即自剃發出家學道。
早起出家。
即于是日初夜降四種魔。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說偈言。
久念衆生苦 欲拔無由脫 今者證菩提 霍然無所礙 亦達衆生空 本性相如實 永更無憂苦 慈悲亦無緣 本為救汝等 國城及頭目 妻子與手足 施人無有數 今始得解脫 無上大寂滅 當為汝等說 廣開甘露道 如是大果報 皆從施戒慧 六種大忍生 亦從大慈悲 無染功德得 說此偈已默而住。
時諸天龍鬼神王不現其身。
而雨天花供養于佛。
三千大千世界六變震動。
佛身出光照于無量。
應可度者皆得見佛。
爾時釋提桓因護世天王。
大梵天王無數天子。
于花林園頭面禮足。
合掌勸請轉于法輪。
時彌勒佛默然受請。
告梵王言。
我于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