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千佛因緣經
關燈
小
中
大
後秦龜茲國三藏鸠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與大比丘衆五千人俱。
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陳如。
尊者優樓頻蠡迦葉。
尊者伽耶迦葉。
尊者那提迦葉。
尊者摩诃迦葉。
尊者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連。
尊者迦栴延。
尊者阿那律。
尊者阿難等。
皆大阿羅漢。
而衆所知識。
如調象王。
所作已辦。
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菩薩摩诃薩八萬四千人。
梵德菩薩。
淨行菩薩。
無邊行菩薩。
而為上首。
跋陀波羅。
應與無邊俱為上首也。
他方月音菩薩。
月藏菩薩。
妙音菩薩。
而為上首。
如是等諸大菩薩。
皆久修梵行。
安隐清淨。
住首楞嚴三昧。
皆悉具足八萬四千諸波羅蜜。
于娑婆世界及十方國。
示現作佛。
轉妙法輪現般涅槃。
于耆阇崛山升仙講堂。
皆師子吼。
是諸菩薩摩诃薩等。
各各自說過去因緣。
如是音聲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一切大衆皆悉集會。
爾時世尊從石室出問阿難言。
今諸聲聞諸菩薩等皆何講論。
阿難白佛言。
世尊。
諸菩薩衆。
各各自說宿世因緣。
爾時世尊安庠徐步如大龍象。
披僧伽梨入大衆中。
告諸菩薩言。
汝等今者各說何義。
其大音聲遍滿世界。
跋陀波羅菩薩。
即從坐起。
自為世尊敷師子座。
頭面禮足請佛就坐。
白佛言。
世尊。
我于今日欲少咨問。
唯願世尊。
為我解說。
說是語時。
八萬四千諸菩薩等。
各脫璎珞散佛供養。
所散璎珞住佛頂上。
如須彌山嚴顯可觀。
有千化佛坐山窟中。
時諸菩薩頂禮佛足。
異口同音白佛言。
世尊。
世尊與賢劫千佛。
過去世時。
種何功德。
修何道行。
常生一處同共一家。
于一劫中。
次第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化度濁惡諸衆生等。
令其堅發三種清淨菩提之心。
願為我等及未來世諸衆生故。
當廣分别賢劫千菩薩過去世時諸波羅蜜本事果報。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分别廣說。
跋陀波羅。
汝今當知。
乃往過去無量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複過是數。
爾時此娑婆世界名大莊嚴。
劫名大寶。
有佛世尊。
名寶燈焰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出現于世。
彼佛世尊出現世時。
亦以三乘教化衆生。
佛壽半劫。
正法化世住于一劫。
像法化世住于二劫。
于像法中有一大王。
名曰光德。
十善化民國土安樂如轉輪王。
爾時大王。
教諸人民誦毗陀論。
時學堂中有千童子。
年各十五聰敏多知。
聞諸比丘贊佛法僧。
有一童子名蓮華德。
白善稱比丘言。
雲何名佛。
雲何名法。
雲何名僧。
比丘答偈言。
波羅蜜滿足 淨性覺智慧 勝心得成就 故号名為佛 無染性清淨 永離于世間 不觀世五陰 常住名為法 身心常無為 永離四種食 為世良福田 故稱比丘僧 時千童子聞三寶名。
各持香華随從比丘。
行詣僧房入塔禮拜。
見佛色像。
彼像身量高六十二那由他由旬。
八萬四千諸相好門皆悉具足。
時千童子見佛像已白比丘言。
如此勝人大無上士。
過去世時修何功德。
乃得如是無上勝相。
比丘答言。
善男子。
汝今谛聽。
佛世尊者。
過去修行八萬四千諸波羅蜜。
亦複修習三十七品助菩提法。
故得如此端嚴之身。
如來身者。
不但有此八萬四千諸相好門。
亦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大悲三念處三明六通八解脫等。
時千童子聞于比丘贊歎佛已五體投地。
即于像前發弘誓願。
我等今者各各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過算數劫必得成佛。
如今世尊等無有異。
第三童子名蓮華藏。
複發誓願。
我等今者因比丘故聞三寶名。
複得見于如來色像。
于未來世成佛無疑。
未成佛間。
恒與比丘共生一處。
跋陀波羅。
汝今當知。
時千童子聞三寶名身心歡喜。
随壽長短後皆命終。
臨命終時以聞三寶善根因緣力故。
除卻五十一劫生死之業。
命終之後得生梵世。
諸天生法生梵宮已。
即得三念。
自憶往世聞三寶名。
以是因緣得生天上。
時千梵王各乘宮殿。
與諸梵俱持七寶華。
至故塔前供養佛像。
時千梵王異口同音。
而說偈言。
慧日大名稱 久住善寂地 聞名除諸惡 自然生梵世 我今頭面禮 歸依大解脫 說此偈已各還梵世。
跋陀波羅。
汝今當知。
時彼國王十善化人者。
久已成佛。
毗婆屍如來是。
善稱比丘屍棄如來是。
時千童子豈異人乎。
今拘留秦佛乃至最後樓至如來是。
跋陀波羅。
汝今當知。
我與賢劫千菩薩。
從彼佛所聞三寶名。
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其事如是。
佛告跋陀波羅。
汝今當知。
我念過去無量無數阿僧祇劫。
此娑婆世界有一大國。
名波羅奈。
王名梵德。
常以善法化諸人民。
彼時人壽八萬四千劫。
時王梵德自見衰相。
以國付子出家學道。
于仙人生地。
憂昙缽林中。
晨朝出家。
端坐思惟經一食頃。
逆順觀于十二因緣。
往複觀察凡十八遍。
應時即得辟支佛道。
踴身虛空作十八變。
優昙林中有五百梵志。
見辟支佛足下有十二因緣文字。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五百梵志見此文字。
有觀無明緣行無所依起。
有三百人。
應時即得辟支佛道。
又二百人。
觀無明緣行及愛取有。
應時即得成辟支佛。
又觀無明乃至老死憂悲苦惱。
因無常行成辟支佛。
優昙缽林一日之中。
有五百一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與大比丘衆五千人俱。
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陳如。
尊者優樓頻蠡迦葉。
尊者伽耶迦葉。
尊者那提迦葉。
尊者摩诃迦葉。
尊者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連。
尊者迦栴延。
尊者阿那律。
尊者阿難等。
皆大阿羅漢。
而衆所知識。
如調象王。
所作已辦。
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菩薩摩诃薩八萬四千人。
梵德菩薩。
淨行菩薩。
無邊行菩薩。
而為上首。
跋陀波羅。
應與無邊俱為上首也。
他方月音菩薩。
月藏菩薩。
妙音菩薩。
而為上首。
如是等諸大菩薩。
皆久修梵行。
安隐清淨。
住首楞嚴三昧。
皆悉具足八萬四千諸波羅蜜。
于娑婆世界及十方國。
示現作佛。
轉妙法輪現般涅槃。
于耆阇崛山升仙講堂。
皆師子吼。
是諸菩薩摩诃薩等。
各各自說過去因緣。
如是音聲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一切大衆皆悉集會。
爾時世尊從石室出問阿難言。
今諸聲聞諸菩薩等皆何講論。
阿難白佛言。
世尊。
諸菩薩衆。
各各自說宿世因緣。
爾時世尊安庠徐步如大龍象。
披僧伽梨入大衆中。
告諸菩薩言。
汝等今者各說何義。
其大音聲遍滿世界。
跋陀波羅菩薩。
即從坐起。
自為世尊敷師子座。
頭面禮足請佛就坐。
白佛言。
世尊。
我于今日欲少咨問。
唯願世尊。
為我解說。
說是語時。
八萬四千諸菩薩等。
各脫璎珞散佛供養。
所散璎珞住佛頂上。
如須彌山嚴顯可觀。
有千化佛坐山窟中。
時諸菩薩頂禮佛足。
異口同音白佛言。
世尊。
世尊與賢劫千佛。
過去世時。
種何功德。
修何道行。
常生一處同共一家。
于一劫中。
次第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化度濁惡諸衆生等。
令其堅發三種清淨菩提之心。
願為我等及未來世諸衆生故。
當廣分别賢劫千菩薩過去世時諸波羅蜜本事果報。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分别廣說。
跋陀波羅。
汝今當知。
乃往過去無量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複過是數。
爾時此娑婆世界名大莊嚴。
劫名大寶。
有佛世尊。
名寶燈焰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出現于世。
彼佛世尊出現世時。
亦以三乘教化衆生。
佛壽半劫。
正法化世住于一劫。
像法化世住于二劫。
于像法中有一大王。
名曰光德。
十善化民國土安樂如轉輪王。
爾時大王。
教諸人民誦毗陀論。
時學堂中有千童子。
年各十五聰敏多知。
聞諸比丘贊佛法僧。
有一童子名蓮華德。
白善稱比丘言。
雲何名佛。
雲何名法。
雲何名僧。
比丘答偈言。
波羅蜜滿足 淨性覺智慧 勝心得成就 故号名為佛 無染性清淨 永離于世間 不觀世五陰 常住名為法 身心常無為 永離四種食 為世良福田 故稱比丘僧 時千童子聞三寶名。
各持香華随從比丘。
行詣僧房入塔禮拜。
見佛色像。
彼像身量高六十二那由他由旬。
八萬四千諸相好門皆悉具足。
時千童子見佛像已白比丘言。
如此勝人大無上士。
過去世時修何功德。
乃得如是無上勝相。
比丘答言。
善男子。
汝今谛聽。
佛世尊者。
過去修行八萬四千諸波羅蜜。
亦複修習三十七品助菩提法。
故得如此端嚴之身。
如來身者。
不但有此八萬四千諸相好門。
亦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大悲三念處三明六通八解脫等。
時千童子聞于比丘贊歎佛已五體投地。
即于像前發弘誓願。
我等今者各各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過算數劫必得成佛。
如今世尊等無有異。
第三童子名蓮華藏。
複發誓願。
我等今者因比丘故聞三寶名。
複得見于如來色像。
于未來世成佛無疑。
未成佛間。
恒與比丘共生一處。
跋陀波羅。
汝今當知。
時千童子聞三寶名身心歡喜。
随壽長短後皆命終。
臨命終時以聞三寶善根因緣力故。
除卻五十一劫生死之業。
命終之後得生梵世。
諸天生法生梵宮已。
即得三念。
自憶往世聞三寶名。
以是因緣得生天上。
時千梵王各乘宮殿。
與諸梵俱持七寶華。
至故塔前供養佛像。
時千梵王異口同音。
而說偈言。
慧日大名稱 久住善寂地 聞名除諸惡 自然生梵世 我今頭面禮 歸依大解脫 說此偈已各還梵世。
跋陀波羅。
汝今當知。
時彼國王十善化人者。
久已成佛。
毗婆屍如來是。
善稱比丘屍棄如來是。
時千童子豈異人乎。
今拘留秦佛乃至最後樓至如來是。
跋陀波羅。
汝今當知。
我與賢劫千菩薩。
從彼佛所聞三寶名。
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其事如是。
佛告跋陀波羅。
汝今當知。
我念過去無量無數阿僧祇劫。
此娑婆世界有一大國。
名波羅奈。
王名梵德。
常以善法化諸人民。
彼時人壽八萬四千劫。
時王梵德自見衰相。
以國付子出家學道。
于仙人生地。
憂昙缽林中。
晨朝出家。
端坐思惟經一食頃。
逆順觀于十二因緣。
往複觀察凡十八遍。
應時即得辟支佛道。
踴身虛空作十八變。
優昙林中有五百梵志。
見辟支佛足下有十二因緣文字。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五百梵志見此文字。
有觀無明緣行無所依起。
有三百人。
應時即得辟支佛道。
又二百人。
觀無明緣行及愛取有。
應時即得成辟支佛。
又觀無明乃至老死憂悲苦惱。
因無常行成辟支佛。
優昙缽林一日之中。
有五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