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義疏一
關燈
小
中
大
如務求師。
〔注〕求師者,就有道而正焉。
師者,人之模範也。
模不模,範不範,為不少矣。
〔注〕傷夫欲為而不得其道者多矣。
〔疏〕「師哉!師哉!桐子之命」者,音義:「桐子,音通,與侗同,亦音同,未成人也。
漢書曰:『毋桐好逸。
』」按:讀桐為侗,義固可通,然侗子連文,殊無所據,實即僮子耳。
說文:「僮,未冠也。
」廣雅釋言:「僮,稚也。
」國語魯語:「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邪?」韋昭注雲:「僮,僮蒙不達也。
」經傳通用「童」。
孟子:「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趙岐章指雲:「故曰:『師哉!師哉!桐子之命。
』不慎則有患矣。
」孫奭音義雲:「桐子與童字同。
」周氏廣業章指考證雲:「古本旁注『桐』讀為『僮』。
」蔣氏仁榮音義考證雲:「郝敬讀書通雲:『童通作桐。
』安世歌『桐生』之桐,幼稚也;楊子學行篇『桐子』,並與童、侗同。
」按:人稚曰僮,木小曰桐。
說文「榮,桐木也」;「桐,榮也」;「榮,從木,熒省聲」。
熒者,屋下鐙燭之光。
鐙燭之光,則小光也。
故凡從熒省得聲之字,多有小義。
謍,小聲也;●,小瓜也;滎,絕小水也;嫈,小心態也。
此皆以聲兼義,與榮同例。
漢書本傳顏注雲:「榮謂草本之英。
」管子禁藏房玄齡注雲:「英謂草木之初生也。
」桐、榮互訓,知桐木即小木。
至梧桐之桐,則所謂本無其字,依聲託事者,非「榮,桐木」之本訓。
經義述聞雲:「桐之言,童也,小木之名也。
淮南兵略訓:『夫以巨斧擊桐薪,不待利時良日而後破之。
』桐薪對巨斧,蓋言其小者也。
然則此以桐為僮者,聲、義皆近也。
」說苑建本雲:「人之幼稚童蒙之時,非求師正本無以立身全性。
」按:此文所謂「命」,即立身全性之意。
「務學不如務求師」者,荀子勸學雲:「學莫便乎近其人。
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
」楊倞注雲:「謂賢師也。
」禦覽四百四引桓譚新論雲:「諺言:『三歲學,不如一歲擇師。
』」「師者,人之模範」雲雲者,說文:「模,法也。
」又:「笵,法也。
」經傳通作「範」。
司馬雲:「師者,先正己而後能正人。
」注「桐,洞也。
桐子,洞然未有所知之時」。
俞雲:「按:桐者,『侗』之假字。
法言序雲:『天降生民,倥侗顓蒙。
』即此桐子之『桐』。
李注曰:『桐,洞也。
桐子,洞然未有所知之時。
』夫洞有通達之義,故淮南子原道篇『遂兮洞兮』,高誘注曰:『洞,達也。
』此乃雲『洞然未有所知』,義不可通。
疑注文『洞』字即『侗』字之誤。
莊子山木篇『侗乎其無識』,正李注所本矣。
」按:俞說深得李意,音義雲「桐子」與「侗」同,即引伸注義耳。
一鬨之市,不勝異意焉;〔注〕賣者欲貴,買者欲賤,非異如何?一卷之書,不勝異說焉。
一鬨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書(一),必立之師。
〔注〕市無平必失貴賤之正,書無師必謬典、謨之旨。
〔疏〕「一鬨之市,不勝異意」者,音義:「一鬨,下降切。
」按:與「巷」同字。
孟子:「鄒與魯鬨。
」音義引張鎰雲:「鬨,胡弄切,鬥聲;從門下共者,下降切,義與巷同。
此字從鬥,與門不同,是巷字古或作門下共,而俗書鬨字亦變鬥為門。
廣韻:『鬨,鬥也。
俗作鬨。
』故不識鬨為古巷字者。
遂誤認為鬨矣。
」此文宋鹹注雲:「鬨,鬥也。
言市聲如鬥而鬨然。
」按:文選任彥昇宣德皇後令,李注引法言,作「一巷之市」,是「一鬨」之非「一鬨」甚明。
吳雲「一鬨猶一巷也」,得之。
古者市皆別為區域,不與人家雜處,市有垣,有門,有樓,其中有巷。
市垣謂之闤,市門謂之闠,市樓謂之旗亭,而市巷亦謂之闤。
左太沖蜀都賦劉淵林注雲「闤,市巷也」,是也。
一巷之市與一卷之書相比為義,一卷之書,書之至少者;一巷之市,市之至小者。
今文人承用多作「一鬨」,乃襲宋鹹之謬。
音義:「不勝,音升。
」「異意」,選注引作「異價」。
「一卷之書不勝異說」者,藝文志雲:「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書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
戰國從衡,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殽亂。
」儒林傳雲:「一經說至百餘萬言。
」按:「異說」,選注引作「異意」。
「一鬨之市、必立之平」者,音義:「之平,皮命切。
鄭司農雲:『質劑,月平價也。
』」按:淮南子時則「是故上帝以為物平」,高注雲:「平,正。
讀評議之評。
」廣韻:「評,皮命切,平言又音平。
」司農說見周禮小宰、司市、質人諸職注。
漢書景武功臣表雲:「梁期侯當千,太始四年,坐賣馬一匹,賈錢十五萬,過平,臧五百以上,免。
」是漢時物價皆官為制定,謂之平,過平為贓。
每月更定,故謂之月平。
孔氏廣森禮學卮言雲「蓋市價以時貴賤,故每月更平之」,是也。
「一卷之書,必立之師」者,漢時經傳皆置傅士。
劉歆傳:「歆移書讓太常博士雲:『至孝文皇帝,天下眾書往往頗出,皆諸子傳說,猶廣立於學官,為置博士。
』」趙岐孟子題辭雲:「孝文皇帝欲廣遊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
後罷傳記博士,獨立五經而已。
」百官公卿表雲:「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
」儒林傳贊雲:「初,書惟有歐陽;禮,後;易,楊;春秋,公羊而已。
至孝宣世,復立大、小夏侯尚書,大、小戴禮,施、孟、梁丘易,穀梁春秋。
至元帝世,復立京氏易。
平帝時,又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
」注「賣者」至「如何」。
按:注專以貴賤為言,似所據本亦作「異價」,與選注所引本同。
「非異如何」者,非異而何也。
「如」、「而」字古通。
(一)「書」字原本訛作「師」,據四部叢刊影宋治平本法言改。
習乎習!〔注〕歎所玩也。
以習非之勝是也,況習是之勝非乎?於戲!學者審其是而已矣。
或曰:「焉知是而習之?」曰:「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也,仰聖人而知眾說之小也。
」〔注〕大小之相形,高下之相傾。
〔疏〕逸周書常訓雲:「民生而有習有常,以習為常,以常為慎。
」按:慎、順古通。
大戴禮保傅雲:「孔子曰:『少成若性,習貫之為常。
』」「習乎習」者,甚歎之詞。
論語雲:「孝乎惟孝。
」包鹹注雲:「孝乎惟孝者,美大孝之辭。
」古書多有此句例,詳閻氏若璩古文尚書疏證。
「以習非之勝是也」,治平本無「也」字,依集注補。
音義:「於戲,上音烏;下音呼,又虛宜切。
」匡謬正俗雲:「烏呼,歎辭也。
古文尚書悉為『於戲』字。
」「學者審其是而已矣」者,說文:「寀,悉也。
知寀,諦也。
篆文審從番(一)。
」經傳皆作「審」焉。
「知是而習之」者,莊子齊物論雲:「物無是非(二)。
」又雲:「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此是非之難審也。
「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也」雲雲者,方言雲:「小,江、淮、陳、蔡之間謂之蔑。
」郭璞注雲:「蔑,小貌也。
」司馬雲:「人苟盡心於聖人之道,則眾說之不足學易知矣。
」按:諸子之言,紛然殽亂,此之所是,或彼之所非,惟折中於聖人而是非立見。
本書吾子雲:「或曰:『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將誰使正之?』曰:『萬物紛錯,則懸諸天;眾言淆亂,則折諸聖。
』」春秋繁露深察名號雲:「聖人之所命,天下以為正。
正朝夕者視北辰,正嫌疑者視聖人。
」並與此文同義。
禦覽六百十三引鄒子曰:「見日月而知眾星之照微也,仰聖人而知眾說之少觀也。
」按:鄒子乃晉鄒湛。
此湛書用法言語耳。
(一)「審」,說文作「寀」。
(二)「是非」,莊子齊物論作「非是」。
學之為王者事,其已久矣。
堯、舜、禹、湯、文、武汲汲,仲尼皇皇,其已久矣。
〔疏〕顧氏炎武日知錄雲:「三代之世,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治國平天下之事。
孔子之於弟子也,四代之禮樂以告顏淵,五至、三無以告子夏,而又曰『雍也,可使南面』。
然則內而聖,外而王,無異道矣。
其繫易也,曰:『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故曰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
」按:即學為王者事之義。
廣雅釋訓雲:「彶彶、惶惶,●也。
」王氏念孫疏證雲:「問喪雲:『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
』汲與彶通。
問喪雲:『皇皇然若有求而弗得也。
』皇與惶通。
」按:重言形況,以聲為義,無正字也。
司馬雲:「仲尼雖不王,乃所學則王也。
」朱子語類雲:「學之為王者事,不與上文屬,隻是言人君不可不學底道理。
所以下文雲『堯、舜、禹、湯、文、武汲汲,仲尼皇皇』,以數聖人之盛德,猶且如此。
問:『仲尼皇皇如何?』曰:『夫子雖無王者之位,而有王者之德,故作一處稱揚。
』」按:學之為王者事,謂古人為學,皆所以學為君,非僅謂人君不可不學。
堯、舜、禹、湯、文、武學而得志,則大行其道;孔子學而不得志,則制春秋之義,以俟後聖。
其為王者之事,一也。
〔注〕求師者,就有道而正焉。
師者,人之模範也。
模不模,範不範,為不少矣。
〔注〕傷夫欲為而不得其道者多矣。
〔疏〕「師哉!師哉!桐子之命」者,音義:「桐子,音通,與侗同,亦音同,未成人也。
漢書曰:『毋桐好逸。
』」按:讀桐為侗,義固可通,然侗子連文,殊無所據,實即僮子耳。
說文:「僮,未冠也。
」廣雅釋言:「僮,稚也。
」國語魯語:「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邪?」韋昭注雲:「僮,僮蒙不達也。
」經傳通用「童」。
孟子:「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趙岐章指雲:「故曰:『師哉!師哉!桐子之命。
』不慎則有患矣。
」孫奭音義雲:「桐子與童字同。
」周氏廣業章指考證雲:「古本旁注『桐』讀為『僮』。
」蔣氏仁榮音義考證雲:「郝敬讀書通雲:『童通作桐。
』安世歌『桐生』之桐,幼稚也;楊子學行篇『桐子』,並與童、侗同。
」按:人稚曰僮,木小曰桐。
說文「榮,桐木也」;「桐,榮也」;「榮,從木,熒省聲」。
熒者,屋下鐙燭之光。
鐙燭之光,則小光也。
故凡從熒省得聲之字,多有小義。
謍,小聲也;●,小瓜也;滎,絕小水也;嫈,小心態也。
此皆以聲兼義,與榮同例。
漢書本傳顏注雲:「榮謂草本之英。
」
」桐、榮互訓,知桐木即小木。
至梧桐之桐,則所謂本無其字,依聲託事者,非「榮,桐木」之本訓。
經義述聞雲:「桐之言,童也,小木之名也。
淮南兵略訓:『夫以巨斧擊桐薪,不待利時良日而後破之。
』桐薪對巨斧,蓋言其小者也。
然則此以桐為僮者,聲、義皆近也。
」說苑建本雲:「人之幼稚童蒙之時,非求師正本無以立身全性。
」按:此文所謂「命」,即立身全性之意。
「務學不如務求師」者,荀子勸學雲:「學莫便乎近其人。
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
」楊倞注雲:「謂賢師也。
」禦覽四百四引桓譚新論雲:「諺言:『三歲學,不如一歲擇師。
』」「師者,人之模範」雲雲者,說文:「模,法也。
」又:「笵,法也。
」經傳通作「範」。
司馬雲:「師者,先正己而後能正人。
」注「桐,洞也。
桐子,洞然未有所知之時」。
俞雲:「按:桐者,『侗』之假字。
法言序雲:『天降生民,倥侗顓蒙。
』即此桐子之『桐』。
李注曰:『桐,洞也。
桐子,洞然未有所知之時。
』夫洞有通達之義,故淮南子原道篇『遂兮洞兮』,高誘注曰:『洞,達也。
』此乃雲『洞然未有所知』,義不可通。
疑注文『洞』字即『侗』字之誤。
莊子山木篇『侗乎其無識』,正李注所本矣。
」按:俞說深得李意,音義雲「桐子」與「侗」同,即引伸注義耳。
一鬨之市,不勝異意焉;〔注〕賣者欲貴,買者欲賤,非異如何?一卷之書,不勝異說焉。
一鬨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書(一),必立之師。
〔注〕市無平必失貴賤之正,書無師必謬典、謨之旨。
〔疏〕「一鬨之市,不勝異意」者,音義:「一鬨,下降切。
」按:與「巷」同字。
孟子:「鄒與魯鬨。
」音義引張鎰雲:「鬨,胡弄切,鬥聲;從門下共者,下降切,義與巷同。
此字從鬥,與門不同,是巷字古或作門下共,而俗書鬨字亦變鬥為門。
廣韻:『鬨,鬥也。
俗作鬨。
』故不識鬨為古巷字者。
遂誤認為鬨矣。
」此文宋鹹注雲:「鬨,鬥也。
言市聲如鬥而鬨然。
」按:文選任彥昇宣德皇後令,李注引法言,作「一巷之市」,是「一鬨」之非「一鬨」甚明。
吳雲「一鬨猶一巷也」,得之。
古者市皆別為區域,不與人家雜處,市有垣,有門,有樓,其中有巷。
市垣謂之闤,市門謂之闠,市樓謂之旗亭,而市巷亦謂之闤。
左太沖蜀都賦劉淵林注雲「闤,市巷也」,是也。
一巷之市與一卷之書相比為義,一卷之書,書之至少者;一巷之市,市之至小者。
今文人承用多作「一鬨」,乃襲宋鹹之謬。
音義:「不勝,音升。
」「異意」,選注引作「異價」。
「一卷之書不勝異說」者,藝文志雲:「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書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
戰國從衡,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殽亂。
」儒林傳雲:「一經說至百餘萬言。
」按:「異說」,選注引作「異意」。
「一鬨之市、必立之平」者,音義:「之平,皮命切。
鄭司農雲:『質劑,月平價也。
』」按:淮南子時則「是故上帝以為物平」,高注雲:「平,正。
讀評議之評。
」廣韻:「評,皮命切,平言又音平。
」司農說見周禮小宰、司市、質人諸職注。
漢書景武功臣表雲:「梁期侯當千,太始四年,坐賣馬一匹,賈錢十五萬,過平,臧五百以上,免。
」是漢時物價皆官為制定,謂之平,過平為贓。
每月更定,故謂之月平。
孔氏廣森禮學卮言雲「蓋市價以時貴賤,故每月更平之」,是也。
「一卷之書,必立之師」者,漢時經傳皆置傅士。
劉歆傳:「歆移書讓太常博士雲:『至孝文皇帝,天下眾書往往頗出,皆諸子傳說,猶廣立於學官,為置博士。
』」趙岐孟子題辭雲:「孝文皇帝欲廣遊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
後罷傳記博士,獨立五經而已。
」百官公卿表雲:「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
」儒林傳贊雲:「初,書惟有歐陽;禮,後;易,楊;春秋,公羊而已。
至孝宣世,復立大、小夏侯尚書,大、小戴禮,施、孟、梁丘易,穀梁春秋。
至元帝世,復立京氏易。
平帝時,又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
」注「賣者」至「如何」。
按:注專以貴賤為言,似所據本亦作「異價」,與選注所引本同。
「非異如何」者,非異而何也。
「如」、「而」字古通。
(一)「書」字原本訛作「師」,據四部叢刊影宋治平本法言改。
習乎習!〔注〕歎所玩也。
以習非之勝是也,況習是之勝非乎?於戲!學者審其是而已矣。
或曰:「焉知是而習之?」曰:「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也,仰聖人而知眾說之小也。
」〔注〕大小之相形,高下之相傾。
〔疏〕逸周書常訓雲:「民生而有習有常,以習為常,以常為慎。
」按:慎、順古通。
大戴禮保傅雲:「孔子曰:『少成若性,習貫之為常。
』」「習乎習」者,甚歎之詞。
論語雲:「孝乎惟孝。
」包鹹注雲:「孝乎惟孝者,美大孝之辭。
」古書多有此句例,詳閻氏若璩古文尚書疏證。
「以習非之勝是也」,治平本無「也」字,依集注補。
音義:「於戲,上音烏;下音呼,又虛宜切。
」匡謬正俗雲:「烏呼,歎辭也。
古文尚書悉為『於戲』字。
」「學者審其是而已矣」者,說文:「寀,悉也。
知寀,諦也。
篆文審從番(一)。
」經傳皆作「審」焉。
「知是而習之」者,莊子齊物論雲:「物無是非(二)。
」又雲:「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此是非之難審也。
「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也」雲雲者,方言雲:「小,江、淮、陳、蔡之間謂之蔑。
」郭璞注雲:「蔑,小貌也。
」司馬雲:「人苟盡心於聖人之道,則眾說之不足學易知矣。
」按:諸子之言,紛然殽亂,此之所是,或彼之所非,惟折中於聖人而是非立見。
本書吾子雲:「或曰:『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將誰使正之?』曰:『萬物紛錯,則懸諸天;眾言淆亂,則折諸聖。
』」春秋繁露深察名號雲:「聖人之所命,天下以為正。
正朝夕者視北辰,正嫌疑者視聖人。
」並與此文同義。
禦覽六百十三引鄒子曰:「見日月而知眾星之照微也,仰聖人而知眾說之少觀也。
」按:鄒子乃晉鄒湛。
此湛書用法言語耳。
(一)「審」,說文作「寀」。
(二)「是非」,莊子齊物論作「非是」。
學之為王者事,其已久矣。
堯、舜、禹、湯、文、武汲汲,仲尼皇皇,其已久矣。
〔疏〕顧氏炎武日知錄雲:「三代之世,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治國平天下之事。
孔子之於弟子也,四代之禮樂以告顏淵,五至、三無以告子夏,而又曰『雍也,可使南面』。
然則內而聖,外而王,無異道矣。
其繫易也,曰:『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故曰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
」按:即學為王者事之義。
廣雅釋訓雲:「彶彶、惶惶,●也。
」王氏念孫疏證雲:「問喪雲:『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
』汲與彶通。
問喪雲:『皇皇然若有求而弗得也。
』皇與惶通。
」按:重言形況,以聲為義,無正字也。
司馬雲:「仲尼雖不王,乃所學則王也。
」朱子語類雲:「學之為王者事,不與上文屬,隻是言人君不可不學底道理。
所以下文雲『堯、舜、禹、湯、文、武汲汲,仲尼皇皇』,以數聖人之盛德,猶且如此。
問:『仲尼皇皇如何?』曰:『夫子雖無王者之位,而有王者之德,故作一處稱揚。
』」按:學之為王者事,謂古人為學,皆所以學為君,非僅謂人君不可不學。
堯、舜、禹、湯、文、武學而得志,則大行其道;孔子學而不得志,則制春秋之義,以俟後聖。
其為王者之事,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