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
法乎天子無我。
所以者何。
用不滅故。
法乎天子無人。
所以者何。
從本已來無所生故。
法乎天子無常。
所以者何。
無所起故。
法乎天子無所起。
所以者何。
習無所生故。
法乎天子無所生。
所以者何。
無苦器想故。
法乎天子無有想。
所以者何。
離諸相故。
如是天子此則為法之純淑義也。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法無所有亦無所要。
雲何仁者說純淑法議乎。
答言善哉善哉。
如卿所語誠無有異。
無所有者此則純淑法議。
所以者何。
無身口意所作。
是則法之純淑也。
所以然者。
天子。
法無巢窟故。
有巢窟者身與意而異。
則為非時之心施。
天子複問。
雲何得知非時之心。
答言天子。
有身為六衰相所系。
而計有常。
則知非時之心。
知法求名著音聲響。
而随邪徑。
則知非時之心。
知法及僧受道果證。
則知非時之心。
知愛欲本邪相施與。
則知非時之心。
知戒而離寂靜。
則知非時之心。
畢三惡道得出為人志在天福。
則知非時之心。
其意不調而欲布施。
則知非時之心。
意無寂滅。
則知非時之心。
意有猗怙而欲忍辱。
則知非時之心。
不淨其意而欲精進。
則知非時之心。
多念喜忘禅思不定。
則知非時之心。
自大貢高忽于智慧。
則知非時之心。
住于我所而欲行慈。
則知非時之心。
志于猶豫而欲行哀。
則知非時之心。
行堕四證而欲行喜。
則知非時之心。
住于有身而欲行護。
則知非時之心。
無身痛癢意而欲念法不應止。
則知非時之心。
知諸起滅不應斷。
則知非時之心。
身意相猗不應神足。
則知非時之心。
以六情猗于五根。
則知非時之心。
以所見力依于五力。
則知非時之心。
知七法無覺意。
則知非時之心。
念愛欲貪不應八直。
則知非時之心。
于苦智而有疑。
則知非時之心。
于習而有疑。
則知非時之心。
于滅盡而有疑。
則知非時之心。
赍俗所有欲入于道。
則知非時之心。
如是天子。
受持淨心用專著故。
則知非時之心。
天子複問。
雲何得知是時之心。
答言天子。
心等如虛空。
則知是時之心。
複問雲何心如虛空。
答言。
如虛空無心。
心亦如是。
如是心。
心等如虛空。
複問誰當信心等如虛空。
答言天子。
計有吾我人者則不信。
天子複問。
計吾我人者何所是。
答言心等如虛空。
而欲增益過出其上。
複問雲何增益過出其上。
答言計有常者便欲出其上。
計無常者亦欲出其上。
苦者亦欲出其上。
樂者亦欲出其上。
憂者亦欲出其上。
無憂者亦欲出其上。
計有身者亦欲出其上。
計無身者亦欲出其上。
空無想無願亦欲出其上。
幻夢水中月影響一切諸法。
其譬如是。
如是等而複欲出其上。
如法有所處便可增益淫怒癡更相猗複欲出其上。
形此生死不可贊歎泥洹之事複欲出其上。
如是天子。
是為計吾我人者。
複問雲何得無嗔恚而不佷。
答言從生死出。
住于泥洹。
還世間。
滅諸愛欲而淨行。
于滅不永滅。
于起無所起。
諸形音聲不以畏懼。
如是滅為習者有所脫。
脫習者為已度如是事一切法。
不能舉其功不能勝其德。
是為無恚而不恨。
說是法時。
三萬二千天子得法眼淨。
五千比丘心得解脫。
萬二千菩薩得忍辱力。
須真天子經聲聞品第四 于是須真天子謂諸大弟子。
仁者所狐疑。
可問文殊師利。
長老摩诃迦葉。
前問文殊師利言。
菩薩雲何行八惟務禅。
答言菩薩于八惟務禅。
本無無所造立禅。
無恚禅等禅。
是菩薩禅。
複問雲何作是說。
答言惟迦葉。
身本無。
無造立于三界者。
便起愛欲已了離欲。
是故知身本無。
于三界無所造。
于欲無所想。
已知空而立禅。
如是迦葉而作此說。
八惟務禅。
本無無造立禅。
無恚禅等禅。
則菩薩禅。
于是迦葉默而無言。
賢者舍利弗複問。
雲何菩薩得無礙慧。
答言菩薩于諸礙而無恚恨。
于諸挂礙而無制著。
一切愛欲而皆見知而不舍離。
所以者何。
養護一切故。
是故菩薩得無礙慧。
賢者摩诃目犍連複問。
雲何菩薩而得神足。
答言。
惟目犍連。
菩薩于無為而無所受。
度脫一切而降盡之。
不于有為有所受。
所以者何。
将護一切故。
是故菩薩得大神足。
法乎天子無我。
所以者何。
用不滅故。
法乎天子無人。
所以者何。
從本已來無所生故。
法乎天子無常。
所以者何。
無所起故。
法乎天子無所起。
所以者何。
習無所生故。
法乎天子無所生。
所以者何。
無苦器想故。
法乎天子無有想。
所以者何。
離諸相故。
如是天子此則為法之純淑義也。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法無所有亦無所要。
雲何仁者說純淑法議乎。
答言善哉善哉。
如卿所語誠無有異。
無所有者此則純淑法議。
所以者何。
無身口意所作。
是則法之純淑也。
所以然者。
天子。
法無巢窟故。
有巢窟者身與意而異。
則為非時之心施。
天子複問。
雲何得知非時之心。
答言天子。
有身為六衰相所系。
而計有常。
則知非時之心。
知法求名著音聲響。
而随邪徑。
則知非時之心。
知法及僧受道果證。
則知非時之心。
知愛欲本邪相施與。
則知非時之心。
知戒而離寂靜。
則知非時之心。
畢三惡道得出為人志在天福。
則知非時之心。
其意不調而欲布施。
則知非時之心。
意無寂滅。
則知非時之心。
意有猗怙而欲忍辱。
則知非時之心。
不淨其意而欲精進。
則知非時之心。
多念喜忘禅思不定。
則知非時之心。
自大貢高忽于智慧。
則知非時之心。
住于我所而欲行慈。
則知非時之心。
志于猶豫而欲行哀。
則知非時之心。
行堕四證而欲行喜。
則知非時之心。
住于有身而欲行護。
則知非時之心。
無身痛癢意而欲念法不應止。
則知非時之心。
知諸起滅不應斷。
則知非時之心。
身意相猗不應神足。
則知非時之心。
以六情猗于五根。
則知非時之心。
以所見力依于五力。
則知非時之心。
知七法無覺意。
則知非時之心。
念愛欲貪不應八直。
則知非時之心。
于苦智而有疑。
則知非時之心。
于習而有疑。
則知非時之心。
于滅盡而有疑。
則知非時之心。
赍俗所有欲入于道。
則知非時之心。
如是天子。
受持淨心用專著故。
則知非時之心。
天子複問。
雲何得知是時之心。
答言天子。
心等如虛空。
則知是時之心。
複問雲何心如虛空。
答言。
如虛空無心。
心亦如是。
如是心。
心等如虛空。
複問誰當信心等如虛空。
答言天子。
計有吾我人者則不信。
天子複問。
計吾我人者何所是。
答言心等如虛空。
而欲增益過出其上。
複問雲何增益過出其上。
答言計有常者便欲出其上。
計無常者亦欲出其上。
苦者亦欲出其上。
樂者亦欲出其上。
憂者亦欲出其上。
無憂者亦欲出其上。
計有身者亦欲出其上。
計無身者亦欲出其上。
空無想無願亦欲出其上。
幻夢水中月影響一切諸法。
其譬如是。
如是等而複欲出其上。
如法有所處便可增益淫怒癡更相猗複欲出其上。
形此生死不可贊歎泥洹之事複欲出其上。
如是天子。
是為計吾我人者。
複問雲何得無嗔恚而不佷。
答言從生死出。
住于泥洹。
還世間。
滅諸愛欲而淨行。
于滅不永滅。
于起無所起。
諸形音聲不以畏懼。
如是滅為習者有所脫。
脫習者為已度如是事一切法。
不能舉其功不能勝其德。
是為無恚而不恨。
說是法時。
三萬二千天子得法眼淨。
五千比丘心得解脫。
萬二千菩薩得忍辱力。
須真天子經聲聞品第四 于是須真天子謂諸大弟子。
仁者所狐疑。
可問文殊師利。
長老摩诃迦葉。
前問文殊師利言。
菩薩雲何行八惟務禅。
答言菩薩于八惟務禅。
本無無所造立禅。
無恚禅等禅。
是菩薩禅。
複問雲何作是說。
答言惟迦葉。
身本無。
無造立于三界者。
便起愛欲已了離欲。
是故知身本無。
于三界無所造。
于欲無所想。
已知空而立禅。
如是迦葉而作此說。
八惟務禅。
本無無造立禅。
無恚禅等禅。
則菩薩禅。
于是迦葉默而無言。
賢者舍利弗複問。
雲何菩薩得無礙慧。
答言菩薩于諸礙而無恚恨。
于諸挂礙而無制著。
一切愛欲而皆見知而不舍離。
所以者何。
養護一切故。
是故菩薩得無礙慧。
賢者摩诃目犍連複問。
雲何菩薩而得神足。
答言。
惟目犍連。
菩薩于無為而無所受。
度脫一切而降盡之。
不于有為有所受。
所以者何。
将護一切故。
是故菩薩得大神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