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曾起恚心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得波羅蜜度于彼岸。
何等為四。
一者所作福無央數。
二者所作慧無有限。
三者以一波羅蜜滿諸度無極。
四者發意作功德不求餘但願一切智。
是為四事菩薩得波羅蜜度于彼岸。
佛爾時歌頌言。
所作福無厭足 如衆流歸于海 修智慧無限量 已得住于佛乘 則持一度無極 滿足諸波羅蜜 凡發意所作為 常願求于正道 已得度于彼岸 諸度無極亦爾 則便入泥洹城 如是得不為難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得應所乏饒益一切。
何等為四。
一者有無盡寶藏。
二者有無窮法教。
三者神通為已達。
四者心平等譬如地。
是為四事菩薩得應所乏饒益一切。
佛爾時歌頌言。
其福藏無有盡 法教化亦無窮 神通智達無礙 心平等其若地 如是法難稱量 已于道而得住 如是者多饒益 便疾得至于佛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得為一切世人所敬。
何等為四。
一者行四梵行。
二者行四恩救攝一切。
三者有四谛慧。
四者得四無所挂礙一義二法三次第均四報答。
是為四事菩薩得為一切世人所敬。
佛爾時歌頌言。
如梵住行四淨 常樂施于四恩 已得有四谛慧 用供養一切人 因是恩已得度 應教授而說法 以恩行合會人 用是故見敬愛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而得智黠為人所譽。
何等為四。
一者多聞具足不犯于戒得無所疑。
二者已得樂止安而無害。
三者已得寂寞諸根便定。
四者自身已得安隐而無所貪所作不自侵悉逮見知。
是為四事菩薩而得智黠為人所譽。
佛爾時歌頌言。
聞已具便受持 以自戒度彼岸 如是者無所疑 得樂止安隐處 已止宿在空閑 則諸根用寂定 身已安無所貪 悉逮見諸自侵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所作功德而不可盡。
何等為四。
一者已信得豐饒。
二者已精進得豐饒。
三者以大哀得豐饒。
四者所作功德但願大乘。
是為四事菩薩所作功德而不可盡。
佛爾時歌頌言。
已信得堅住 無能動搖者 常修精進行 從是得大力 無盡之大慈 及與無極哀 常為一切人 行于廣大道 以如是之故 得無盡功德 稍稍複增益 遂至不可量 如月盛滿時 淨好無瑕穢 常在衆星中 其明無能蔽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堅其本要會得至佛。
何等為四。
一者如口所言身意不異。
二者已受持要。
三者心已安隐得住于道。
四者意得堅強若如金剛。
是為四事菩薩堅其本要會得至佛。
佛爾時歌頌言。
口之所言 所作亦爾 若已敬愛 奉持正要 為已安住 于此道意 其身堅強 譬若金剛 如是則為 四事法行 智黠之人 常修是事 意不猶預 為已得定 已堅其要 會得至佛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常為豪尊攬持諸法而得自在。
何等為四。
一者得于智力而無欲力。
二者得黠慧力離諸癡冥。
三者心得自在不随魔教。
四者為得總持随人所樂而為說法。
是為四事菩薩常為豪尊攬持諸法而得自在。
佛爾時歌頌言。
已智力得勇慧 為不随愛欲力 黠慧力消癡冥 已度脫諸所見 心已尊魔皆伏 得總持應問答 教授衆不自侵 已是故疾得尊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諸所施造辄為作師。
何等為四。
一者不嗔恚。
二者常恭敬于人。
三者不淫泆。
四者意純淑。
是為四事菩薩諸所施造辄為作師。
佛爾時歌頌言。
心念無淫恚 常住于恭敬 純淑得至道 為師敷要慧 造匠衆方便 于世世之上 世人鹹歸仰 一切頭面禮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總持衆事無所不了。
何等為四。
一者已通于智。
于智中遊無所不過。
二者所說十方諸佛皆聞其音佛尋報贊。
三者皆已離諸無功德法。
四者皆已得諸功德正法即便逮得世雄印。
是為四事菩薩總持衆事無所不了。
佛爾時歌頌言。
神通為已達 飛行淨衆塵 其智甚廣大 普等如虛空 一切諸如來 皆見聞其音 報答悉滿足 其音無缺減 諸非功德業 為已悉遠離 愛慶得吉祥 立諸功德本 已住如此者 為能光是法 于是功德中 皆無自侵者 佛說此四事章句言時。
萬二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
五千菩薩得無所從生法忍。
爾時三千大千刹土六反震動。
其大光明無所不照。
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一 此經。
第十九幅末二行。
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之下。
五千菩薩之上。
丹本有為轉法輪甘教慈教。
乃至于泥越行永不泥越等。
凡三十八行。
宋本可五十行經。
詳其文相。
首尾疣贅。
皆不穩當。
撿之即是下文。
宋本第三卷丹本下卷。
分别品第八之末文耳。
丹本重安于此。
錯矣。
故不添之。
請詳其緻。
菩薩有四事行。
得波羅蜜度于彼岸。
何等為四。
一者所作福無央數。
二者所作慧無有限。
三者以一波羅蜜滿諸度無極。
四者發意作功德不求餘但願一切智。
是為四事菩薩得波羅蜜度于彼岸。
佛爾時歌頌言。
所作福無厭足 如衆流歸于海 修智慧無限量 已得住于佛乘 則持一度無極 滿足諸波羅蜜 凡發意所作為 常願求于正道 已得度于彼岸 諸度無極亦爾 則便入泥洹城 如是得不為難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得應所乏饒益一切。
何等為四。
一者有無盡寶藏。
二者有無窮法教。
三者神通為已達。
四者心平等譬如地。
是為四事菩薩得應所乏饒益一切。
佛爾時歌頌言。
其福藏無有盡 法教化亦無窮 神通智達無礙 心平等其若地 如是法難稱量 已于道而得住 如是者多饒益 便疾得至于佛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得為一切世人所敬。
何等為四。
一者行四梵行。
二者行四恩救攝一切。
三者有四谛慧。
四者得四無所挂礙一義二法三次第均四報答。
是為四事菩薩得為一切世人所敬。
佛爾時歌頌言。
如梵住行四淨 常樂施于四恩 已得有四谛慧 用供養一切人 因是恩已得度 應教授而說法 以恩行合會人 用是故見敬愛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而得智黠為人所譽。
何等為四。
一者多聞具足不犯于戒得無所疑。
二者已得樂止安而無害。
三者已得寂寞諸根便定。
四者自身已得安隐而無所貪所作不自侵悉逮見知。
是為四事菩薩而得智黠為人所譽。
佛爾時歌頌言。
聞已具便受持 以自戒度彼岸 如是者無所疑 得樂止安隐處 已止宿在空閑 則諸根用寂定 身已安無所貪 悉逮見諸自侵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所作功德而不可盡。
何等為四。
一者已信得豐饒。
二者已精進得豐饒。
三者以大哀得豐饒。
四者所作功德但願大乘。
是為四事菩薩所作功德而不可盡。
佛爾時歌頌言。
已信得堅住 無能動搖者 常修精進行 從是得大力 無盡之大慈 及與無極哀 常為一切人 行于廣大道 以如是之故 得無盡功德 稍稍複增益 遂至不可量 如月盛滿時 淨好無瑕穢 常在衆星中 其明無能蔽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堅其本要會得至佛。
何等為四。
一者如口所言身意不異。
二者已受持要。
三者心已安隐得住于道。
四者意得堅強若如金剛。
是為四事菩薩堅其本要會得至佛。
佛爾時歌頌言。
口之所言 所作亦爾 若已敬愛 奉持正要 為已安住 于此道意 其身堅強 譬若金剛 如是則為 四事法行 智黠之人 常修是事 意不猶預 為已得定 已堅其要 會得至佛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常為豪尊攬持諸法而得自在。
何等為四。
一者得于智力而無欲力。
二者得黠慧力離諸癡冥。
三者心得自在不随魔教。
四者為得總持随人所樂而為說法。
是為四事菩薩常為豪尊攬持諸法而得自在。
佛爾時歌頌言。
已智力得勇慧 為不随愛欲力 黠慧力消癡冥 已度脫諸所見 心已尊魔皆伏 得總持應問答 教授衆不自侵 已是故疾得尊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諸所施造辄為作師。
何等為四。
一者不嗔恚。
二者常恭敬于人。
三者不淫泆。
四者意純淑。
是為四事菩薩諸所施造辄為作師。
佛爾時歌頌言。
心念無淫恚 常住于恭敬 純淑得至道 為師敷要慧 造匠衆方便 于世世之上 世人鹹歸仰 一切頭面禮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總持衆事無所不了。
何等為四。
一者已通于智。
于智中遊無所不過。
二者所說十方諸佛皆聞其音佛尋報贊。
三者皆已離諸無功德法。
四者皆已得諸功德正法即便逮得世雄印。
是為四事菩薩總持衆事無所不了。
佛爾時歌頌言。
神通為已達 飛行淨衆塵 其智甚廣大 普等如虛空 一切諸如來 皆見聞其音 報答悉滿足 其音無缺減 諸非功德業 為已悉遠離 愛慶得吉祥 立諸功德本 已住如此者 為能光是法 于是功德中 皆無自侵者 佛說此四事章句言時。
萬二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
五千菩薩得無所從生法忍。
爾時三千大千刹土六反震動。
其大光明無所不照。
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一 此經。
第十九幅末二行。
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之下。
五千菩薩之上。
丹本有為轉法輪甘教慈教。
乃至于泥越行永不泥越等。
凡三十八行。
宋本可五十行經。
詳其文相。
首尾疣贅。
皆不穩當。
撿之即是下文。
宋本第三卷丹本下卷。
分别品第八之末文耳。
丹本重安于此。
錯矣。
故不添之。
請詳其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