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文殊師利所報法言稱一名斷諸法狐疑法一名諸佛法普入方便慧分别照明持)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問四事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祇樹之園給飯孤獨精舍。
與大衆俱。
比丘千二百五十人。
菩薩萬人。
及諸欲天子諸色天子諸遍淨天子。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于是世尊與無央數百千之衆。
圍繞會聚而為說法。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
須真天子。
于會中坐。
須真天子察衆坐定。
便從坐起整衣服。
叉手長跪白佛言。
願欲有所問。
惟佛分别解說其決。
佛言善哉善哉天子。
為世一切求最上義。
乃以此念問多陀竭。
所疑便說恣所欲問。
須真天子踴躍歡喜即白佛言。
世尊。
何謂菩薩得不妄信而志大乘。
何謂菩薩所作堅強得不怯弱。
何謂菩薩得無能及最禑之福。
何謂菩薩得知無所挂礙之行。
何謂菩薩去離冥塵而得智慧。
何謂菩薩入衆勇辯得無恐懼。
何謂菩薩得所聞義依而有護。
何謂菩薩得依法奧超絕于俗。
何謂菩薩得恭敬順行佛世尊教。
何謂菩薩得承法教導利一切。
何謂菩薩得不可及神通之慧。
何謂菩薩得魔現怪心不傾動。
何謂菩薩得深遠智而不可逮。
何謂菩薩得不為俗法之所沾污。
何謂菩薩得入深行殊勝無侶。
何謂菩薩得知巧方便根為衆說法。
何謂菩薩得入脫門在生死中不與色欲會。
何謂菩薩得奇特方便降伏貢高。
何謂菩薩得因緣方便知諸所作。
何謂菩薩得律方便離諸所見。
何謂菩薩得善權方便長育一切。
何謂菩薩得吉祥願身意清淨。
何謂菩薩得忍辱力心無恚怒。
何謂菩薩得波羅蜜度于彼岸。
何謂菩薩得應所乏饒益一切。
何謂菩薩得為一切世人所愛敬。
何謂菩薩而得智黠為人所譽。
何謂菩薩所行功德而不可盡。
何謂菩薩堅其本要會得至佛。
何謂菩薩常為豪尊攬持諸法而得自在。
何謂菩薩諸所施造辄為作師。
何謂菩薩總持衆事無所不了。
須真天子問已默然。
佛言善哉善哉須真天子。
所問甚深。
多所過度于世人民。
念持是事以問如來。
起菩薩意濟脫生死。
谛聽谛受。
佛當為汝解說其義。
逾于所問疾得是事。
于是天子受教而聽。
佛告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得不妄信而志大乘。
何等為四。
一者以善權方便入于智慧而不動轉。
二者以立大哀住無蓋慈。
三者以立法義所問能報。
四者以立于道逮得神通曉知所有。
是為四事。
菩薩得不妄信而志大乘。
佛爾時歌頌而言。
堅住于權方便 已見慧智無底 普弘廣行大哀 慈護人常得脫 得義法善方便 應所報無踬礙 神通達道化之 以得是無能壞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所作堅強得不怯弱。
何等為四。
一者精進不轉。
二者身所行淨及淨他人。
三者其意純淑得至于道。
四者不厭惓于佛法而得成就。
是為四事菩薩所作堅強得不怯弱。
佛爾時歌頌曰。
得堅住于精進 立中正無兩際 常清淨無垢濁 身意行口亦爾 所作為常純淑 以是故乘佛義 于請益不厭惓 常思念于佛法 此四事法之上 是則為微妙持 若有堅住法者 便當得道行徑 于内外皆已了 悉逮得道之節 在于此三處中 為法王今不久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法。
得無能及最禑之福。
何等為四事。
一者以般若波羅蜜。
廣教授諸菩薩。
二者未發道心者。
而勸一切令發道意。
三者常行三品願一戒二智慧三平等。
應是事者所作功德而無恚怒。
四者心念于道而無懈怠。
是為四事菩薩得無能及最禑之福。
佛爾時歌頌言。
用智慧度無極 教導于解黠者 便以等住于道 則恒以是道心 廣勸勉于衆人 皆使令發道意 于三品而不轉 若有應于是者 便為合于道義 其一切諸所作 是功德遂當辦 稍得依近于道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得知無所挂礙之行。
何等為四。
一者有所作常以慧。
不為頑佷自用。
二者知一切法因緣所屬。
離于吾我而無嗔怒。
三者以空法攝護一切。
四者遠離愛欲曉了六情。
是為四事菩薩得無所挂礙之行。
佛爾時歌頌言。
所作常以慧 不佷不自從 信用律方便 所見而不受 是法為以空 終不舍離人 行過諸所欲 内外為已淨 如是最上法 四事之所立 便得智無礙 慧度于無極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去離冥塵而得智慧。
何等為四。
一者所聞不厭足。
二者應人所欲。
而為說法心無所冀。
三者一切所作如幻。
于諸法界慧無所壞。
四者一時發道意。
超入法城。
是為四事菩薩去離冥塵而得智慧。
佛爾時歌頌言。
常求深學 聞不厭足 審觀法義 應所欲教 已得總持 自以意說 不複從人 有所啟受 所作若夢 及野馬幻 視一切法 癡分如是 其所修設 而不壞法 一發淨意 便棄苦痛 如是法品 甚為殊傑 是經尊特 常當親近 去離冥塵 而得慧明 遊于三世 譬如日光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
一時佛遊舍衛國祇樹之園給飯孤獨精舍。
與大衆俱。
比丘千二百五十人。
菩薩萬人。
及諸欲天子諸色天子諸遍淨天子。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于是世尊與無央數百千之衆。
圍繞會聚而為說法。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
須真天子。
于會中坐。
須真天子察衆坐定。
便從坐起整衣服。
叉手長跪白佛言。
願欲有所問。
惟佛分别解說其決。
佛言善哉善哉天子。
為世一切求最上義。
乃以此念問多陀竭。
所疑便說恣所欲問。
須真天子踴躍歡喜即白佛言。
世尊。
何謂菩薩得不妄信而志大乘。
何謂菩薩所作堅強得不怯弱。
何謂菩薩得無能及最禑之福。
何謂菩薩得知無所挂礙之行。
何謂菩薩去離冥塵而得智慧。
何謂菩薩入衆勇辯得無恐懼。
何謂菩薩得所聞義依而有護。
何謂菩薩得依法奧超絕于俗。
何謂菩薩得恭敬順行佛世尊教。
何謂菩薩得承法教導利一切。
何謂菩薩得不可及神通之慧。
何謂菩薩得魔現怪心不傾動。
何謂菩薩得深遠智而不可逮。
何謂菩薩得不為俗法之所沾污。
何謂菩薩得入深行殊勝無侶。
何謂菩薩得知巧方便根為衆說法。
何謂菩薩得入脫門在生死中不與色欲會。
何謂菩薩得奇特方便降伏貢高。
何謂菩薩得因緣方便知諸所作。
何謂菩薩得律方便離諸所見。
何謂菩薩得善權方便長育一切。
何謂菩薩得吉祥願身意清淨。
何謂菩薩得忍辱力心無恚怒。
何謂菩薩得波羅蜜度于彼岸。
何謂菩薩得應所乏饒益一切。
何謂菩薩得為一切世人所愛敬。
何謂菩薩而得智黠為人所譽。
何謂菩薩所行功德而不可盡。
何謂菩薩堅其本要會得至佛。
何謂菩薩常為豪尊攬持諸法而得自在。
何謂菩薩諸所施造辄為作師。
何謂菩薩總持衆事無所不了。
須真天子問已默然。
佛言善哉善哉須真天子。
所問甚深。
多所過度于世人民。
念持是事以問如來。
起菩薩意濟脫生死。
谛聽谛受。
佛當為汝解說其義。
逾于所問疾得是事。
于是天子受教而聽。
佛告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得不妄信而志大乘。
何等為四。
一者以善權方便入于智慧而不動轉。
二者以立大哀住無蓋慈。
三者以立法義所問能報。
四者以立于道逮得神通曉知所有。
是為四事。
菩薩得不妄信而志大乘。
佛爾時歌頌而言。
堅住于權方便 已見慧智無底 普弘廣行大哀 慈護人常得脫 得義法善方便 應所報無踬礙 神通達道化之 以得是無能壞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所作堅強得不怯弱。
何等為四。
一者精進不轉。
二者身所行淨及淨他人。
三者其意純淑得至于道。
四者不厭惓于佛法而得成就。
是為四事菩薩所作堅強得不怯弱。
佛爾時歌頌曰。
得堅住于精進 立中正無兩際 常清淨無垢濁 身意行口亦爾 所作為常純淑 以是故乘佛義 于請益不厭惓 常思念于佛法 此四事法之上 是則為微妙持 若有堅住法者 便當得道行徑 于内外皆已了 悉逮得道之節 在于此三處中 為法王今不久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法。
得無能及最禑之福。
何等為四事。
一者以般若波羅蜜。
廣教授諸菩薩。
二者未發道心者。
而勸一切令發道意。
三者常行三品願一戒二智慧三平等。
應是事者所作功德而無恚怒。
四者心念于道而無懈怠。
是為四事菩薩得無能及最禑之福。
佛爾時歌頌言。
用智慧度無極 教導于解黠者 便以等住于道 則恒以是道心 廣勸勉于衆人 皆使令發道意 于三品而不轉 若有應于是者 便為合于道義 其一切諸所作 是功德遂當辦 稍得依近于道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得知無所挂礙之行。
何等為四。
一者有所作常以慧。
不為頑佷自用。
二者知一切法因緣所屬。
離于吾我而無嗔怒。
三者以空法攝護一切。
四者遠離愛欲曉了六情。
是為四事菩薩得無所挂礙之行。
佛爾時歌頌言。
所作常以慧 不佷不自從 信用律方便 所見而不受 是法為以空 終不舍離人 行過諸所欲 内外為已淨 如是最上法 四事之所立 便得智無礙 慧度于無極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行。
去離冥塵而得智慧。
何等為四。
一者所聞不厭足。
二者應人所欲。
而為說法心無所冀。
三者一切所作如幻。
于諸法界慧無所壞。
四者一時發道意。
超入法城。
是為四事菩薩去離冥塵而得智慧。
佛爾時歌頌言。
常求深學 聞不厭足 審觀法義 應所欲教 已得總持 自以意說 不複從人 有所啟受 所作若夢 及野馬幻 視一切法 癡分如是 其所修設 而不壞法 一發淨意 便棄苦痛 如是法品 甚為殊傑 是經尊特 常當親近 去離冥塵 而得慧明 遊于三世 譬如日光 複次天子。
菩薩有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