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處世的三個支點
關燈
小
中
大
立身處世的三個支點
【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知道命運,就不能夠做君子;不懂得禮,就不能夠立身;不識别言語,就不能夠識别人。”
【讀解】
這一章是《論語》全篇的總結。孔門的學說最後落腳到命、禮、言三個支點上,說到底,還是立身處世的學說。關于“命”的問題,在《為政》篇裡,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在《季氏》篇裡,孔子說“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畏便是“畏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孔子所說的命,按照我們的理解,既指宇宙的自然規律,也指社會的發展,曆史的變遷規律,最後,還包括個人由于所處環境和時代趨勢而造成的命運、歸宿。所以他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如果你不知道這些,沒有自知之明,你怎麼可以把握住自己呢?話說回來,孔子自己不也是“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半百之年,人生都走過了大年曆程才知道自己的歸宿的嗎?又何況我們這些人呢?
關于“禮”的問題,在《泰伯》篇裡孔子已強調過“立于禮”。在《季氏》篇裡教兒子孔鯉時又說過“不學禮,無以立。”所以,其觀點是一脈相承的,都是認為個人立身處世離不開禮。這裡的禮,正如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的那樣,不是指什麼具體的禮儀、禮節,甚至也不僅僅是指禮制,而是包括所有這幾方面在内的傳統禮義,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傳統文化”的概念。既然如此,一個人不懂得禮,怎麼可能在這世界上立身呢?更不用說做一番事業和成就來了。
最後說到“言”的問題。這方面的論述,在《論語》裡更是不少。比較典型的如《學而》篇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公冶長》篇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這些都是說的一個人的言語和實際品德的關系問題。所謂“萬丈深潭終有底,隻有人心不可測。”所以,語言與内在品德,語言與實際行動的問題一直苦惱着孔子及其弟子。好在,“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識别一個人的言語,多少還是可以識别一個人的。正如孟子繼承孔子“知言”的學說而力。以研究所說:“偏頗的言語,你能夠知道它片面在哪裡;誇張的言語,你能夠知道它過分在哪裡;詭辯的言語,你能夠知道它荒謬在哪裡;躲閃的言語,你能夠知道它理層在哪裡。”(《孟子·公孫醜上》)這就算知道一個人的言語了。反過來,“聽話聽聲,鑼鼓聽音。”如果你不能識别一個人的言語,那麼,你就很可能不能夠真正認識這個人,而很可能被他所蠱惑,所蒙騙。這就是孔子再次強調“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的道理所在。
總而言之,命、禮、言三知為《論語》畫上了句号,但卻并沒有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實踐中畫上句号。知命、知禮、知言,我們到底又知道多少呢?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一部《論語》讀完,莫說治天下,就是治我們自身,又有多少體悟多少長進呢?這些都是留待讀者來回答的問題了。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孔子說:“不知道命運,就不能夠做君子;不懂得禮,就不能夠立身;不識别言語,就不能夠識别人。”
這一章是《
關于“禮”的問題,在《泰伯》篇裡孔子已強調過“立于禮”。在《季氏》篇裡教兒子孔鯉時又說過“不學禮,無以立。”所以,其觀點是一脈相承的,都是認為個人立身處世離不開禮。這裡的禮,正如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的那樣,不是指什麼具體的禮儀、禮節,甚至也不僅僅是指禮制,而是包括所有這幾方面在内的傳統禮義,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傳統文化”的概念。既然如此,一個人不懂得禮,怎麼可能在這世界上立身呢?更不用說做一番事業和成就來了。
最後說到“言”的問題。這方面的論述,在《論語》裡更是不少。比較典型的如《學而》篇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公冶長》篇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這些都是說的一個人的言語和實際品德的關系問題。所謂“萬丈深潭終有底,隻有人心不可測。”所以,語言與内在品德,語言與實際行動的問題一直苦惱着孔子及其弟子。好在,“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識别一個人的言語,多少還是可以識别一個人的。正如
總而言之,命、禮、言三知為《論語》畫上了句号,但卻并沒有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實踐中畫上句号。知命、知禮、知言,我們到底又知道多少呢?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一部《論語》讀完,莫說治天下,就是治我們自身,又有多少體悟多少長進呢?這些都是留待讀者來回答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