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的過錯中識别人
關燈
小
中
大
從人的過錯中識别人
【原文】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一黨一①。觀過,斯知仁矣。”
【注釋】
①一黨一:類别,類型。
【譯文】
孔子說:“人的過錯各有不同的類型。觀察一個人的過錯也可以知道這人有沒有仁心。”
【讀解】
觀過知仁,實際上也就是從一個人所犯的過錯中識别人。這是很有意思的考察人的方法。
據《後漢書·吳祐傳》記載,有一個叫孫性的人私自搜刮老百姓的錢買來衣服孝敬父親,父親知道後大怒,孫性也知道自己做錯了,便拿着衣服去向吳拓自首。吳拓問明緣由後說:“因為孝敬父親而承受了污穢的名聲,這就是‘觀過,斯知仁矣!”不僅沒有處罰孫性,反而将衣服送給了他,讓他去孝敬父親。
這就是“觀過知仁”方法的實際運用,這種方法蘊含着從反面看問題的辯證思想,說它有“一分為二”的觀點也無不可。因為,每個人都難免會有過錯,但過錯的性質有所不同。有的過錯是“十惡不赦”的,有的過錯卻有種種複雜的原因,比如說動機不錯,但結果造成錯誤。如此等等,都需要我們作細緻的觀察、分析,找出他之所以犯錯誤的原因,從他的過錯中進一步認識他的品質,發現他的優點和長處,從而加以合理的利用。
這種“觀過知仁”的方法,是不是應該編入“人才學”或“思想政治工作學”的教村中去呢?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一黨一①。觀過,斯知仁矣。”
①一黨一:類别,類型。
孔子說:“人的過錯各有不同的類型。觀察一個人的過錯也可以知道這人有沒有仁心。”
觀過知仁,實際上也就是從一個人所犯的過錯中識别人。這是很有意思的考察人的方法。
據《後
這就是“觀過知仁”方法的實際運用,這種方法蘊含着從反面看問題的辯證思想,說它有“一分為二”的觀點也無不可。因為,每個人都難免會有過錯,但過錯的性質有所不同。有的過錯是“十惡不赦”的,有的過錯卻有種種複雜的原因,比如說動機不錯,但結果造成錯誤。如此等等,都需要我們作細緻的觀察、分析,找出他之所以犯錯誤的原因,從他的過錯中進一步認識他的品質,發現他的優點和長處,從而加以合理的利用。
這種“觀過知仁”的方法,是不是應該編入“人才學”或“思想政治工作學”的教村中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