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仁德才能夠正确對待他人
關燈
小
中
大
有仁德才能夠正确對待他人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惡②人。”
【注釋】
①好(hdo):喜愛。②惡(W0):厭惡。
【譯文】
孔子說:“隻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正确地去喜愛人,才能夠正确地去厭惡人。”
【讀解】
子貢曾經向孔子請教說:“一鄉的人都喜歡他,這個人怎樣?”
孔子回答說:“難說。”子貢又問:“一鄉的人都厭惡他,這個人又怎麼樣呢?”孔子還是回答說:“也難說。隻有當鄉人中的好人喜歡他,鄉人中的壞人厭惡他時,我才能肯定他是好人。”(《子路》)
又有一次,孔子說:“衆人都厭惡他,一定要對他加以考察;衆人都喜歡他,也一定要對他加以考察。”(《衛靈公》)
可見,對一個人的好惡一定要有是非标準,既不能隻憑個人的私心得失之見,也不能被輿論所左右,人雲亦雲。
正是從這一點出發,孔子提出了“隻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正确地去喜愛人,才能夠正确地去厭惡人”的看法。實際上是要求我們修養以“仁”為核心的内在品格,克服偏私之見,正确對待他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惡②人。”
①好(hdo):喜愛。②惡(W0):厭惡。
孔子說:“隻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正确地去喜愛人,才能夠正确地去厭惡人。”
子貢曾經向孔子請教說:“一鄉的人都喜歡他,這個人怎樣?”
孔子回答說:“難說。”子貢又問:“一鄉的人都厭惡他,這個人又怎麼樣呢?”孔子還是回答說:“也難說。隻有當鄉人中的好人喜歡他,鄉人中的壞人厭惡他時,我才能肯定他是好人。”(《子路》)
又有一次,孔子說:“衆人都厭惡他,一定要對他加以考察;衆人都喜歡他,也一定要對他加以考察。”(《衛靈公》)
可見,對一個人的好惡一定要有是非标準,既不能隻憑個人的私心得失之見,也不能被輿論所左右,人雲亦雲。
正是從這一點出發,孔子提出了“隻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正确地去喜愛人,才能夠正确地去厭惡人”的看法。實際上是要求我們修養以“仁”為核心的内在品格,克服偏私之見,正确對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