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善盡美的追求

關燈
盡善盡美的追求

    【原文】

    子謂《韶》①:“盡美矣,又盡善②也。”謂《武》》③:“盡美矣,謂盡善也。”

    【注釋】

    ①《韶》:舜時的樂曲名。②美、善:美指聲音,即藝術形式方面;善指思想内容方面。③《武》:周武王時的樂曲名。

    【譯文】

    孔子評論《韶》樂說:“聲音美極了,内容也好極了。”評論《武》樂說:“聲音美極了,内容卻不夠好。”

    【讀解】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時“三月不知肉味”(《迷而》)如此沉醉,當然會認為它盡善盡美了。

    但他為什麼會認為《武》樂内容不夠好呢?這是因為,舜的天子之位是禅讓而得,所以孔子認為他那個時代的代表性樂曲“盡美”又“盡善”,而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纣得來的,盡管是正義的,但卻“未盡善”。

    可見,孔子評論文藝作品是以政治标準為前提的,也就是說,政治标準第一,藝術标準第二。

    撇開對藝術的評論而運用于生活于事業中,盡善盡美的标準是對于完美的追求,表現出嚴肅認真而執着的生活與工作态度。說起來,依然是一種古典主義的精神,在今天行色匆匆的現代人身上似乎不多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