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莊重就沒有威嚴

關燈
人不莊重就沒有威嚴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注釋】

    無:不要。 憚:怕。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也不能鞏固。要堅持忠誠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一交一朋友。有了過錯要不怕改正。"

    【讀解】

    關于威嚴的問題,孔子曾經和學生子張談起過。孔子說:"君子衣帽整齊,目不邪視,莊重嚴肅使人望而生畏,這就是威嚴而不兇猛。"(《堯曰》)說起來,也就是要求人們穿着合度,舉止得體。反之,則如俗語所說:"歪戴帽子斜穿衣,一定不是好東西。"衣冠不整,言行輕薄,給人随随便便的感覺,則很難有威嚴。人既陷于輕薄草率,玩世不恭,不能謹言慎行,學習自然也就很難有所成就,不能鞏固了。

    當然,穿着合度,舉止得體并不是非得要西裝革履,一本正經。這方面走過了頭,也很容易成為迂腐的假道學先生。

    關于不要和不如穩步發展的人一交一朋友的問題,曆來有不同的理解。一種理解說,如果人人都隻和比自己好的人一交一朋友,那就誰也沒有朋友可一交一了,由此而認為聖人所說有操作上的困難。另一種理解則認為"無友不如己者"不可作拘泥的理解。聖人所說,決不是教人先計量彼此的高下優劣再定一交一朋友的條件,如果這樣,不是成為一交一情當中的勢利眼了嗎?聖人所說,不外乎是要求我們在一交一朋結友中着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而不要着眼于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在一交一友中看到自己的差距,從而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從這倦的角度來理解,我們就能明白這一句與下一句"過則鐵憚改"之間的内在聯系,而不至于認為是空谷來風,毫不相幹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