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卷 内篇谏(上)
關燈
小
中
大
數,無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
孔子聞之曰:&ldquo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rdquo 景公異熒惑守虛而不去晏子谏第二十一 景公之時,熒惑守于虛,期年不去。
公異之,召晏子而問曰:&ldquo吾聞之,人行善者天賞之,行不善者天殃之。
熒惑,天罰也,今留虛,其孰當之?&rdquo 晏子曰:&ldquo齊當之。
&rdquo 公不說,曰:&ldquo天下大國十二,皆曰諸侯,齊獨何以當?&rdquo 晏子曰:&ldquo虛,齊野也。
且天之下殃,固幹富彊,為善不用,出政不行,賢人使遠,讒人反昌,百姓疾怨,自為祈祥,錄錄彊食,進死何傷!是以列舍無次,變星有芒,熒惑回逆,孽星在旁,有賢不用,安得不亡!&rdquo 公曰:&ldquo可去乎?&rdquo 對曰:&ldquo可緻者可去,不可緻者不可去。
&rdquo 公曰:&ldquo寡人為之若何?&rdquo 對曰:&ldquo盍去冤聚之獄,使反田矣;散百官之财,施之民矣;振孤寡而敬老人矣。
夫若是者,百惡可去,何獨是孽乎!&rdquo 公曰:&ldquo善。
&rdquo 行之三月,而熒惑遷。
景公将伐宋瞢二丈夫立而怒晏子谏第二十二 景公舉兵将伐宋,師過泰山,公瞢見二丈夫立而怒,其怒甚盛。
公恐,覺,辟門召占瞢者,至。
公曰:&ldquo今夕吾瞢二丈夫立而怒,不知其所言,其怒甚盛,吾猶識其狀,識其聲。
&rdquo 占瞢者曰:&ldquo師過泰山而不用事,故泰山之神怒也。
請趣召祝史祠乎泰山則可。
&rdquo 公曰:&ldquo諾。
&rdquo 明日,晏子朝見,公告之如占瞢之言也。
公曰:&ldquo占瞢者之言曰:&lsquo師過泰山而不用事,故泰山之神怒也。
&rsquo今使人召祝史祠之。
&rdquo 晏子俯有間,對曰:&ldquo占瞢者不識也,此非泰山之神,是宋之先湯與伊尹也。
&rdquo 公疑,以為泰山神。
晏子曰:&ldquo公疑之,則嬰請言湯伊尹之狀也。
湯質皙而長,顔以髯,兌上豐下,倨身而揚聲。
&rdquo 公曰:&ldquo然,是已。
&rdquo &ldquo伊尹黑而短,蓬而髯,豐上兌下,偻身而下聲。
&rdquo 公曰:&ldquo然,是已。
今若何?&rdquo 晏子曰:&ldquo夫湯、太甲、武丁、祖乙,天下之盛君也,不宜無後。
今惟宋耳,而公伐之,故湯伊尹怒,請散師以平宋。
&rdquo 景公不用,終伐宋。
晏子曰:&ldquo伐無罪之國,以怒明神,不易行以續蓄,進師以近過,非嬰所知也。
師若果進,軍必有殃。
&rdquo 軍進再舍,鼓毀将殪。
公乃辭乎晏子,散師,不果伐宋。
景公從畋十八日不返國晏子谏第二十三 景公畋于署梁,十有八日而不返。
晏子自國往見公。
比至,衣冠不正,不革衣冠,望遊而馳。
公望見晏子,下而急帶曰:&ldquo夫子何為遽?國家無有故乎?&rdquo 晏子對曰:&ldquo不亦急也!雖然,嬰願有複也。
國人皆以君為安野而不安國,好獸而惡民,毋乃不可乎?&rdquo 公曰:&ldquo何哉?吾為夫婦獄訟之不正乎?則泰士子牛存矣;為社稷宗廟之不享乎?則泰祝子遊存矣;為諸侯賓客莫之應乎?則行人子羽存矣;為田野之不僻,倉庫之不實?則申田存焉;為國家之有餘不足聘乎?則吾子存矣。
寡人之有五子,猶心之有四支,心有四支,故心得佚焉。
今寡人有五子,故寡人得佚焉,豈不可哉!&rdquo 晏子對曰:&ldquo嬰聞之,與君言異。
若乃心之有四支,而心得佚焉,可;得令四支無心,十有八日;不亦久乎!&rdquo 公于是罷畋而歸。
景公欲誅駭鳥野人晏子谏第二十四 景公射鳥,野人駭之。
公怒,令吏誅之。
晏子曰:&ldquo野人不知也。
臣聞賞無功謂之亂,罪不知謂之虐。
兩者,先王之禁也;以飛鳥犯先王之禁,不可!今君不明先王之制,而無仁義之心,是以從欲而輕誅。
夫鳥獸,固人之養也,野人駭之,不亦宜乎!&rdquo 公曰:&ldquo善!自今已後,弛鳥獸之禁,無以苛民也。
&rdquo 景公所愛馬死欲誅圉人晏子谏第二十五 景公使圉人養所愛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養馬者。
是時晏子侍前,左右執刀而進,晏子止而問于公曰:&ldquo堯舜支解人,從何軀始?&rdquo 公矍然曰:&ldquo從寡人始。
&rdquo 遂不支解。
公曰:&ldquo以屬獄。
&rdquo 晏子曰:&ldquo此不知其罪而死,臣為君數之,使知其罪,然後緻之獄。
&rdquo 公曰:&ldquo可。
&rdquo 晏子數之曰:&ldquo爾罪有三:公使汝養馬而殺之,當死罪一也;又殺公之所最善馬,當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馬之故而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諸侯聞之必輕吾國,汝殺公馬,使怨積于百姓,兵弱于鄰國,汝當死罪三也。
今以屬獄。
&rdquo 公喟然歎曰:&ldquo夫子釋之!夫子釋之!勿傷吾仁也。
&rdquo
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
孔子聞之曰:&ldquo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rdquo 景公異熒惑守虛而不去晏子谏第二十一 景公之時,熒惑守于虛,期年不去。
公異之,召晏子而問曰:&ldquo吾聞之,人行善者天賞之,行不善者天殃之。
熒惑,天罰也,今留虛,其孰當之?&rdquo 晏子曰:&ldquo齊當之。
&rdquo 公不說,曰:&ldquo天下大國十二,皆曰諸侯,齊獨何以當?&rdquo 晏子曰:&ldquo虛,齊野也。
且天之下殃,固幹富彊,為善不用,出政不行,賢人使遠,讒人反昌,百姓疾怨,自為祈祥,錄錄彊食,進死何傷!是以列舍無次,變星有芒,熒惑回逆,孽星在旁,有賢不用,安得不亡!&rdquo 公曰:&ldquo可去乎?&rdquo 對曰:&ldquo可緻者可去,不可緻者不可去。
&rdquo 公曰:&ldquo寡人為之若何?&rdquo 對曰:&ldquo盍去冤聚之獄,使反田矣;散百官之财,施之民矣;振孤寡而敬老人矣。
夫若是者,百惡可去,何獨是孽乎!&rdquo 公曰:&ldquo善。
&rdquo 行之三月,而熒惑遷。
景公将伐宋瞢二丈夫立而怒晏子谏第二十二 景公舉兵将伐宋,師過泰山,公瞢見二丈夫立而怒,其怒甚盛。
公恐,覺,辟門召占瞢者,至。
公曰:&ldquo今夕吾瞢二丈夫立而怒,不知其所言,其怒甚盛,吾猶識其狀,識其聲。
&rdquo 占瞢者曰:&ldquo師過泰山而不用事,故泰山之神怒也。
請趣召祝史祠乎泰山則可。
&rdquo 公曰:&ldquo諾。
&rdquo 明日,晏子朝見,公告之如占瞢之言也。
公曰:&ldquo占瞢者之言曰:&lsquo師過泰山而不用事,故泰山之神怒也。
&rsquo今使人召祝史祠之。
&rdquo 晏子俯有間,對曰:&ldquo占瞢者不識也,此非泰山之神,是宋之先湯與伊尹也。
&rdquo 公疑,以為泰山神。
晏子曰:&ldquo公疑之,則嬰請言湯伊尹之狀也。
湯質皙而長,顔以髯,兌上豐下,倨身而揚聲。
&rdquo 公曰:&ldquo然,是已。
&rdquo &ldquo伊尹黑而短,蓬而髯,豐上兌下,偻身而下聲。
&rdquo 公曰:&ldquo然,是已。
今若何?&rdquo 晏子曰:&ldquo夫湯、太甲、武丁、祖乙,天下之盛君也,不宜無後。
今惟宋耳,而公伐之,故湯伊尹怒,請散師以平宋。
&rdquo 景公不用,終伐宋。
晏子曰:&ldquo伐無罪之國,以怒明神,不易行以續蓄,進師以近過,非嬰所知也。
師若果進,軍必有殃。
&rdquo 軍進再舍,鼓毀将殪。
公乃辭乎晏子,散師,不果伐宋。
景公從畋十八日不返國晏子谏第二十三 景公畋于署梁,十有八日而不返。
晏子自國往見公。
比至,衣冠不正,不革衣冠,望遊而馳。
公望見晏子,下而急帶曰:&ldquo夫子何為遽?國家無有故乎?&rdquo 晏子對曰:&ldquo不亦急也!雖然,嬰願有複也。
國人皆以君為安野而不安國,好獸而惡民,毋乃不可乎?&rdquo 公曰:&ldquo何哉?吾為夫婦獄訟之不正乎?則泰士子牛存矣;為社稷宗廟之不享乎?則泰祝子遊存矣;為諸侯賓客莫之應乎?則行人子羽存矣;為田野之不僻,倉庫之不實?則申田存焉;為國家之有餘不足聘乎?則吾子存矣。
寡人之有五子,猶心之有四支,心有四支,故心得佚焉。
今寡人有五子,故寡人得佚焉,豈不可哉!&rdquo 晏子對曰:&ldquo嬰聞之,與君言異。
若乃心之有四支,而心得佚焉,可;得令四支無心,十有八日;不亦久乎!&rdquo 公于是罷畋而歸。
景公欲誅駭鳥野人晏子谏第二十四 景公射鳥,野人駭之。
公怒,令吏誅之。
晏子曰:&ldquo野人不知也。
臣聞賞無功謂之亂,罪不知謂之虐。
兩者,先王之禁也;以飛鳥犯先王之禁,不可!今君不明先王之制,而無仁義之心,是以從欲而輕誅。
夫鳥獸,固人之養也,野人駭之,不亦宜乎!&rdquo 公曰:&ldquo善!自今已後,弛鳥獸之禁,無以苛民也。
&rdquo 景公所愛馬死欲誅圉人晏子谏第二十五 景公使圉人養所愛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養馬者。
是時晏子侍前,左右執刀而進,晏子止而問于公曰:&ldquo堯舜支解人,從何軀始?&rdquo 公矍然曰:&ldquo從寡人始。
&rdquo 遂不支解。
公曰:&ldquo以屬獄。
&rdquo 晏子曰:&ldquo此不知其罪而死,臣為君數之,使知其罪,然後緻之獄。
&rdquo 公曰:&ldquo可。
&rdquo 晏子數之曰:&ldquo爾罪有三:公使汝養馬而殺之,當死罪一也;又殺公之所最善馬,當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馬之故而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諸侯聞之必輕吾國,汝殺公馬,使怨積于百姓,兵弱于鄰國,汝當死罪三也。
今以屬獄。
&rdquo 公喟然歎曰:&ldquo夫子釋之!夫子釋之!勿傷吾仁也。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