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慧經

關燈
失譯人名今附涼錄 佛常欲得三人。

    一者信。

    二者問。

    三者行。

    或有人但信不喜已作。

    為信不欲行為。

    喜有三亡。

    一者不布施。

    二者不行戒。

    三者不定意。

     當滅思想乃得道。

    要在不念已。

    滅思想色亦滅。

    識亦滅心有所念。

    是為四所有對。

    是為想當有想當無想。

    不離想當離想不出想。

    還就當有想者謂道想。

    當無想者謂無色想。

    不離想者謂不離經行想。

    當離想者當離生死想。

    不出想謂無道想。

    不出十二門。

    還就者謂人生死。

    便不得脫。

     身譬如地。

    善意如禾。

    惡意如草。

    不去草穢禾實不成。

    人不去惡意亦不得道。

    人有嗔恚是為地生蒺藜。

    善意如電來即明去便複冥。

    邪念如雲覆日時不見。

    已惡意起不見道。

     學者有苦。

    不學者無有苦。

    學者有苦譬如人種。

    當先犁去草穢。

    便多得收。

    是為先苦。

    不學者無有苦者。

    譬如地不犁續自生蒺藜諸惡物。

    是為不學無有苦。

     行道第一可禁苦。

    第二可禁樂。

    三者不可禁苦。

    四者不可禁樂。

    能樂得樂便行道。

    能苦得苦便行道。

     有人行道得苦便畏生死。

    能行道如是。

    不可與樂。

     有人得樂能行道。

    意不苦如是。

    不可與苦。

     有人得樂能行道。

    得苦亦能行道。

    如是可與樂不可與苦。

     有人得苦不能行道。

    得樂亦不能行道。

    如是當與苦不可與樂。

     都有四求。

    一者用身故求。

    二者用願故求。

    三者用癡故求。

    四者用行故求。

    人欲保身長壽是為身求。

    欲得豪貴妻子珍寶是為願求。

    祠祀鎮壓欲從得福是為癡求。

    所行非法欲家安隐得道是為行求。

     人有三不可保。

    一者喜意。

    二者财寶。

    三者人命。

    身亦可念亦不可念。

    計身諸惡露是為可念。

    意堕五樂是不可念。

     善亦可念亦不可念。

    謂得道意是可念。

    不可念者。

    謂以得道意當轉增上惡。

    亦可念亦不可念。

    有過自悔是可念。

    意起堕惡是不可念。

    舍正念邪是為惑。

    不别是非是為疑。

    惡有二事。

    一為本。

    二為利。

    所作行是為本。

    受行福是為利。

    除是便得道。

     貪護謂已得複貪。

    念色為貪上。

    為非一意滅故。

    護貪為得道。

    貪護為堕生死。

    已得複護故為貪護。

     樂食者謂歡喜。

    飽念食者謂念三十七品經。

    便飽識食者謂樂法。

    已随痛癢為栽。

    求後複念為識求。

     一切世俗事皆屬身。

    一切名字皆屬意。

    一切不犯皆屬戒。

    除是無所有為道。

    一法複壞道行謂不精進。

    一法壞人謂悭貪。

     外惡因緣來向人不受為忍。

    自身作惡不出為辱己。

    過去莫複念未來亦莫待。

     今見在當斷。

    非人所有莫得憂。

    一切有意皆為結。

     有善意亦忘。

    有惡意亦忘。

    複用三因緣故。

    一者不習念。

    二者不數念。

    三者不著意倒。

    是三事不複忘。

     從有可得無。

    有不可得有。

    是謂三十七品經意。

    生死意生死無有數。

    所以覺者。

    種忘故。

    本意欲坐行道。

    十日不能竟。

    十日前世福薄故。

    多福者。

    欲十日坐行便得。

    身不欲行用劣瘦極故。

    意不欲行不念死敗苦空故。

    智慧有四相。

    一者聞善語便不轉。

    二者已聽便受著意。

    三者已意當思惟念。

    四者意已思惟念。

    複重問欲知其意倒是少慧。

     有五百人行道。

    得定意恐複失之。

    因取人令殺。

    人報言。

    殺道人。

    令我得重罪。

    道人言。

    如人有怨家欲殺之。

    不是身為是我怨家。

    汝為我殺佛。

    言當殺意勿殺身。

     有道人得定意。

    時野火燒之衣不然。

    人見之謂是鬼便斫之。

    刀折不入。

    用心一故不燒。

    柔軟故不入。

     有道人得定意。

    弟子呼之飯不覺因前牽臂臂申丈餘。

    弟子大恐因取結之。

    意結不可複取解之。

    師禅覺苦臂痛。

    問弟子白如是。

    師言。

    汝不解者誤折我臂。

    人得定意柔軟如綿。

    在母腹中亦爾。

     有三因緣覺人無所知。

    一者問不如對。

    二者不能問。

    三者不能語。

     取要要經譬喻說人逢大水但當取珍寶去。

    喻人在世間但當取善意去。

     不所念不得道。

    何以故。

    不念道因緣。

    有道因緣能得道。

    謂六波羅蜜。

    安般守意三十七品經。

    是為道因緣。

     有五因緣可信。

    一者信佛二者信法三者信戒四者信經五者信善知識。

    信是五事得道。

    語有四法。

    一者直語二者分别語三者問語四者止語。

    直語者。

    有黠人堕道得因緣。

    直說分别語者。

    為所以所受不谛。

    當分别本末重語說。

    問語者。

    人自意為是。

    堕因緣問之即自知。

    止語者。

    佛所不說亦不說。

     有四因緣問。

    一者一切問二者分别問三者問問四者止問。

    一切世間非常苦空。

    行道得安隐已說。

    是為應語。

    是為一切問。

    若人求問眼事。

    莫持耳往報。

    是為分别問。

    若人持白物來言是黑物。

    因持黑物問之。

    見為何等是為問問。

    若人來問道何類。

    因報寒何等類。

    若問意何等類。

    因報風何等類。

    若問無為何等類。

    因報空何等類。

    是止問。

     有四颠倒。

    一者非常人意以為常。

    二者以苦人謂樂。

    三者萬物皆空人謂為實。

    四者非身貪以為有身。

    人堕颠倒如是。

    非常計常以苦為樂。

    以空為實非身以作身。

    人如是意便得道。

     人意堕四颠倒故。

    計是為我身。

    谛挍計身中無所有。

    已無所有便堕空已。

    堕空便為無身已。

    無身便堕無為。

     人有四癡常著四颠倒。

    一者萬物非常自以為常。

    二者天下皆苦人持作樂。

    三者天下空人以為有。

    四者身非身不可保人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