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寶三昧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隻竹園中。
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
菩薩九十億人。
皆如文殊師利等。
是時竹園四面周匝。
地自然生文陀般華。
種種妙色非世所有。
華華各有百萬之葉。
華上各各有佛坐之。
佛上各有交露寶蓋。
蓋間各有伎樂之聲。
一佛之前各有菩薩。
皆如文殊而坐問事。
竹園之地如三彌佛刹。
皆悉平等。
大千刹土日月之光。
皆悉蔽沒無複明耀。
百日之中但見諸佛。
諸大泥犁皆得休息。
百鳥禽獸不飲不食。
皆得法味百日安甯。
見佛歡喜自忘食心。
一切人民普得法味。
百日安隐無飲食想。
心意快然發無上意。
一切樹木皆有音聲。
竹園之中化有浴池。
池中生十萬種華。
華有交露師子之座。
各有菩薩而處其上。
其邊各有天人立侍。
帳間各各萬種音樂。
千歲枯樹悉生華葉。
一切樹木皆傾相向。
竹園左右女人見佛者。
皆化作男子。
無複愛欲。
悉得法眼。
爾時佛作寶如來三昧。
遍悉感動九萬億刹。
四方四隅上下方面無極佛刹。
各遣菩薩赍持妙華。
來詣竹園禮事供養訖各卻坐。
釋梵四王愛欲諸天。
各與眷屬于虛空中。
以天華香伎樂供養。
諸大龍王阿須倫王迦樓羅真陀羅摩休勒等。
各各自與無數官屬。
來詣佛所禮事供養。
舍利弗白佛言。
今所感動是何瑞應。
佛言。
無應之應是其應也。
舍利弗言。
無應之應其義雲何。
佛言。
汝往問于寶來菩薩。
則當為汝演說此義。
即時舍利弗問寶來曰。
今此感動為何瑞應。
寶來菩薩答舍利弗。
羅漢疑重故未解乎。
有想想者非盡之法。
無想無作是為法寶。
昔者我始發意之時。
與三十六億人求菩薩道時。
釋迦文亦在其中。
一切所志皆有起滅。
諸法本空譬如野馬無想起作。
持是作法而滅行求願想欲得是。
自言得道。
起想罪根壞滅諸慧。
求于三尊想取泥洹。
疑盡滅身而生死不斷。
羅漢得泥洹譬如寐人。
其身在床一時休息命不離身。
羅漢得禅故是大疑。
寶來又問舍利弗言。
譬如龍王興作雲雨。
四面合冥不知所從來。
菩薩從第九已下。
悉已逮得六萬三昧。
其所興為固不可限。
亦何複疑所從來處。
舍利弗言。
我學不得善知識故。
令我疑根不斷絕耳。
今聞尊法無所複益。
譬若如人為百鳥作樂。
樂雖和妙鳥不聽受。
今我如是不了是法。
一切新學菩薩大士。
聞是三昧德尊無量。
譬如夜時暫見火明。
火滅之後故冥無見。
今我如是無益已矣。
願作八千裡火以身投中。
如是億劫然後乃出。
複入三惡道為一切所啖食。
數千億劫後生作人。
求善知識甯可得不。
寶來答曰。
火雖廣大心垢叵燒。
學無漚和拘舍羅。
不得善知識者。
不得薩芸若也。
寶來菩薩白佛言。
諸法無主。
誰為成薩芸若者。
誰成正覺。
弟子緣覺惟加大恩演示其義。
佛言。
善哉。
所問深妙。
乃欲決斷生死之根。
今為汝說谛聽受之。
若善男子善女人。
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當行九法寶一者見諸天無有處但有名耳。
二者見世間人民但有字耳。
三者見五道勤苦但有習耳。
四者地水火風亦本空耳。
五者當來過去現在如芭蕉無想。
六者現生死無本際。
七者觀諸三昧寂無往來。
八者當觀大千諸佛刹土了無得三昧者。
九者見大千刹土中一切蠕動悉欲度之令與佛等。
是為九寶。
得是無作之想者。
可得決斷一切大想。
寶來又問。
諸法無想當作何住得無所住。
佛言。
諸法無住住則為想。
無起之念非想非道。
亦複是想斷。
求無想得住無住。
寶來又問。
當作何緣度于衆欲。
佛言。
衆欲無垢無度無主無往無來。
如虛空觀與泥洹等與無名等。
寶來菩薩言。
善哉善哉。
深妙乃爾。
般施菩薩白佛言。
菩薩欲得坐佛樹下。
莊嚴刹土教導十方。
令諸佛土如今竹園。
普使逮得無所從生。
修行何法而得緻此。
佛言。
當行八直。
一者直無名之響。
二者直無名之聲。
三者直觀十方佛土等無有二。
四者直見大千刹法等無異。
五者直觀十方一切欲令與佛等。
六者直于無形見一切無有起滅。
七者直見入諸三昧無有往來相報之想。
八者直見十方諸佛般泥洹不般泥洹亦等無異。
是為八法。
菩薩從是疾得無所從生法忍。
教授十方得如竹園。
寶來菩薩複白佛言。
今諸上人各從遠來。
睹見世尊歡喜忘食。
乃得值聞是尊三昧。
為是宿福本願所緻耶。
佛言。
亦非本願亦不離本願。
所行常精進不失諸三昧。
常随善知識遠離于衆事。
寂然不數會但志在三昧。
今故以寶珠來雨衆會上。
寶來複問。
新發意菩薩欲行是三昧。
當雲何行而得緻是。
佛言。
當行八法寶得是三昧。
一者即于佛前得是三昧。
二者供養十方羅漢真人。
行菩薩法億劫不懈。
一時聞是三昧尊法。
解說親近奉不遠離。
三者供養舍利起塔彌滿。
殖福無缺而于法無益。
一時轉意作行者即向慧門。
四者得四無畏于十方生死無所遠離。
五者菩薩見五道勤苦意欲度之。
沒命救濟不以為劇。
又欲令彼得安至佛。
六者菩薩事人如奴事大夫貴。
欲度之不以勤苦。
所以者何。
知本無故。
七者菩薩觀見九十六種道。
于中覺知欲起法住。
八者奉行六波羅蜜。
供養比丘僧雖億萬劫。
不如一時聞
一時佛在羅閱隻竹園中。
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
菩薩九十億人。
皆如文殊師利等。
是時竹園四面周匝。
地自然生文陀般華。
種種妙色非世所有。
華華各有百萬之葉。
華上各各有佛坐之。
佛上各有交露寶蓋。
蓋間各有伎樂之聲。
一佛之前各有菩薩。
皆如文殊而坐問事。
竹園之地如三彌佛刹。
皆悉平等。
大千刹土日月之光。
皆悉蔽沒無複明耀。
百日之中但見諸佛。
諸大泥犁皆得休息。
百鳥禽獸不飲不食。
皆得法味百日安甯。
見佛歡喜自忘食心。
一切人民普得法味。
百日安隐無飲食想。
心意快然發無上意。
一切樹木皆有音聲。
竹園之中化有浴池。
池中生十萬種華。
華有交露師子之座。
各有菩薩而處其上。
其邊各有天人立侍。
帳間各各萬種音樂。
千歲枯樹悉生華葉。
一切樹木皆傾相向。
竹園左右女人見佛者。
皆化作男子。
無複愛欲。
悉得法眼。
爾時佛作寶如來三昧。
遍悉感動九萬億刹。
四方四隅上下方面無極佛刹。
各遣菩薩赍持妙華。
來詣竹園禮事供養訖各卻坐。
釋梵四王愛欲諸天。
各與眷屬于虛空中。
以天華香伎樂供養。
諸大龍王阿須倫王迦樓羅真陀羅摩休勒等。
各各自與無數官屬。
來詣佛所禮事供養。
舍利弗白佛言。
今所感動是何瑞應。
佛言。
無應之應是其應也。
舍利弗言。
無應之應其義雲何。
佛言。
汝往問于寶來菩薩。
則當為汝演說此義。
即時舍利弗問寶來曰。
今此感動為何瑞應。
寶來菩薩答舍利弗。
羅漢疑重故未解乎。
有想想者非盡之法。
無想無作是為法寶。
昔者我始發意之時。
與三十六億人求菩薩道時。
釋迦文亦在其中。
一切所志皆有起滅。
諸法本空譬如野馬無想起作。
持是作法而滅行求願想欲得是。
自言得道。
起想罪根壞滅諸慧。
求于三尊想取泥洹。
疑盡滅身而生死不斷。
羅漢得泥洹譬如寐人。
其身在床一時休息命不離身。
羅漢得禅故是大疑。
寶來又問舍利弗言。
譬如龍王興作雲雨。
四面合冥不知所從來。
菩薩從第九已下。
悉已逮得六萬三昧。
其所興為固不可限。
亦何複疑所從來處。
舍利弗言。
我學不得善知識故。
令我疑根不斷絕耳。
今聞尊法無所複益。
譬若如人為百鳥作樂。
樂雖和妙鳥不聽受。
今我如是不了是法。
一切新學菩薩大士。
聞是三昧德尊無量。
譬如夜時暫見火明。
火滅之後故冥無見。
今我如是無益已矣。
願作八千裡火以身投中。
如是億劫然後乃出。
複入三惡道為一切所啖食。
數千億劫後生作人。
求善知識甯可得不。
寶來答曰。
火雖廣大心垢叵燒。
學無漚和拘舍羅。
不得善知識者。
不得薩芸若也。
寶來菩薩白佛言。
諸法無主。
誰為成薩芸若者。
誰成正覺。
弟子緣覺惟加大恩演示其義。
佛言。
善哉。
所問深妙。
乃欲決斷生死之根。
今為汝說谛聽受之。
若善男子善女人。
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當行九法寶一者見諸天無有處但有名耳。
二者見世間人民但有字耳。
三者見五道勤苦但有習耳。
四者地水火風亦本空耳。
五者當來過去現在如芭蕉無想。
六者現生死無本際。
七者觀諸三昧寂無往來。
八者當觀大千諸佛刹土了無得三昧者。
九者見大千刹土中一切蠕動悉欲度之令與佛等。
是為九寶。
得是無作之想者。
可得決斷一切大想。
寶來又問。
諸法無想當作何住得無所住。
佛言。
諸法無住住則為想。
無起之念非想非道。
亦複是想斷。
求無想得住無住。
寶來又問。
當作何緣度于衆欲。
佛言。
衆欲無垢無度無主無往無來。
如虛空觀與泥洹等與無名等。
寶來菩薩言。
善哉善哉。
深妙乃爾。
般施菩薩白佛言。
菩薩欲得坐佛樹下。
莊嚴刹土教導十方。
令諸佛土如今竹園。
普使逮得無所從生。
修行何法而得緻此。
佛言。
當行八直。
一者直無名之響。
二者直無名之聲。
三者直觀十方佛土等無有二。
四者直見大千刹法等無異。
五者直觀十方一切欲令與佛等。
六者直于無形見一切無有起滅。
七者直見入諸三昧無有往來相報之想。
八者直見十方諸佛般泥洹不般泥洹亦等無異。
是為八法。
菩薩從是疾得無所從生法忍。
教授十方得如竹園。
寶來菩薩複白佛言。
今諸上人各從遠來。
睹見世尊歡喜忘食。
乃得值聞是尊三昧。
為是宿福本願所緻耶。
佛言。
亦非本願亦不離本願。
所行常精進不失諸三昧。
常随善知識遠離于衆事。
寂然不數會但志在三昧。
今故以寶珠來雨衆會上。
寶來複問。
新發意菩薩欲行是三昧。
當雲何行而得緻是。
佛言。
當行八法寶得是三昧。
一者即于佛前得是三昧。
二者供養十方羅漢真人。
行菩薩法億劫不懈。
一時聞是三昧尊法。
解說親近奉不遠離。
三者供養舍利起塔彌滿。
殖福無缺而于法無益。
一時轉意作行者即向慧門。
四者得四無畏于十方生死無所遠離。
五者菩薩見五道勤苦意欲度之。
沒命救濟不以為劇。
又欲令彼得安至佛。
六者菩薩事人如奴事大夫貴。
欲度之不以勤苦。
所以者何。
知本無故。
七者菩薩觀見九十六種道。
于中覺知欲起法住。
八者奉行六波羅蜜。
供養比丘僧雖億萬劫。
不如一時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