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劫經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在前稽首禮 歎言甚善哉
與其别去後 便當說其惡
佯愁而雨淚 自歸念其身
因在衆會中 傳說其惡行
不欲敬奉師 不順長聖命
己身求其勝 亂寂常謂淨
欲毀他功德 自歎勳無限
知尊而懷嫉 妒他得供養
華香及衣被 伎樂幢幡蓋
供養佛舍利 自謂已見佛
若聞斯經典 乃為真供養
捐舍一切樂 常學是要行
用為奉己身 能舍斯陰蓋
當恭敬于經 猶如須菩提
棄忽貪愛命 常習在閑居
勤修是道經 壽在世且盡
今告于喜王 聞斯所行業
自知伏其意 既信奉順行
常诽謗于佛 是言真不真
在于四部衆 還自謂真谛
其貪利養業 不樂佛正道
是等謂見敬 去解脫甚遠
其吾大神足 于是現大勢
皆以護禁法 奉行故得道
總持尊戒法 行如愚不及
悉舍于貪利 習寂在閑居
今佛建立斯 佛所說不虛
後将來末世 是經在其所
值光明無量 複見無怒覺
六十二億佛 衆會鹹共見
佛悉囑累是 然後護是法
以是經見印 然後共将護
時雨細微華 三千世天人
悉鹹咨嗟之 用聞斯法故
爾時喜王菩薩三萬人俱。
聞佛所說目為淚出。
恭恪悚栗衣毛為豎。
偏出右臂從坐而起。
叉手同音白佛。
我等世尊。
将來末俗五濁惡世不輕法師。
若有不敬欲壞普明一切智者。
臨法欲盡少于學識明不能多。
清白政法垂欲盡時。
畏法無常。
法欲亂時沒其身壽。
護是如來一切智典。
使永弘安獨處專學。
一心如犀。
當受将護如是像經。
如來至道若幹品藏。
其有學智諸辯才印。
曉了無量衆德之本。
當勸化之法印印之。
總持種性降魔官屬。
解一切智所行功勳。
受持是典書著竹帛。
若在地獄為一切衆。
皆忍苦患不以為厭。
用是三昧故周旋三界五趣之難不以為惓。
行四等心。
慈悲喜護四恩惠施。
仁愛利人。
等利救濟十方愚冥之輩。
皆發道意。
地獄休息。
餓鬼飽滿。
畜生得脫生天人間。
天人心開樂于道法。
五趣心解信敬三寶不貪世榮。
觀察三界猶如幻化影響野馬芭蕉見夢水泡水沫。
暢一切法悉知無真。
皆發道意。
欲度十方危厄之難。
于是喜王菩薩心中悲喜即說頌曰。
我以知是業 從意好道義 不輕如是明 咨嗟于世護 捐棄其身命 求是佛至道 于後恐懼世 持是三昧定 若無央數劫 在于地獄中 樂持是三昧 常當忍是苦 請一切衆生 說法無所冀 布施衆财物 行愍諸群生 假使身命肉 骨髓血脈斷 終不行懈怠 後世所生處 習在空閑居 棄一切所有 慈遍衆生類 疾者給醫藥 不曾學此業 如返邪之行 當修是真言 從斯經中教 常奉無放逸 随佛之所誨 衆生故忍之 我等之伴類 獨處若衆中 所宿無所畏 不貪求利養 頒宣尊佛道 佛說是經時。
七十江河沙等衆生。
從不可計諸佛國來者。
聞是經典皆得不退轉。
當成無上正真之道。
時萬菩薩皆悉逮得是三昧定。
其自要誓當來末世奉事法師以供養之。
三十垓諸天人鹹已逮立不退轉地。
當成正覺。
六十垓諸天人得法眼淨。
十八億人及是四輩。
諸法眼生。
三塗之惡皆已滅盡。
佛演光明照于十方。
各江河沙等諸佛世界。
遍無擇獄上至極界。
三十三天一切衆生。
皆得安隐無複衆患。
從其光明各自然化生無量寶淨億垓百千蓮花。
一一蓮華皆如來坐。
其眷屬衆諸來坐會。
亦複如是等無有異。
是諸佛邊各有喜王菩薩。
長跪叉手。
勸諸如來使說是三昧定。
是一切佛化無央數不可計會衆生無底。
悉令衆人了無邊際。
無所挂礙至平等覺。
法供養品第五 爾時佛告喜王菩薩。
勿以衣食之施奉事如來用為第一也。
欲供養佛。
當以法供養而奉事之。
所以者何。
乃往過去無央數劫不可稱載。
有佛号金龍決光。
其壽不可限量。
國名無量淨。
衆會不可稱計。
有法師名無限量寶音。
行在末世最後窮俗學是三昧。
其餘一切諸比丘衆皆共擯之。
時彼法師不懷怯弱不貪身命。
故複勤精講斯三昧。
入于山中服衆果實。
時四天王天上諸天人。
上至二十四阿迦尼吒天人。
皆來聽經。
時無數衆鹹共念之。
心悉戀恨愁思欲見之。
欲服聲名聞其法音。
時世有王名使衆無憂悅音。
為轉輪聖王。
往詣其所聽是三昧。
已得聞之歡悅法師。
王白比丘。
恣意宣傳勿懷恐畏。
吾自遣人共相宿衛。
遣三萬人在于左右。
今與仁此勿以畏難。
吾當護衛。
是佛所說甚難得聞。
時轉輪王。
遣其千子勇猛傑異一人當千而衛護之。
三萬衆人皆以甘膳而供養之。
一切施安從其所便。
常以和心無傷害意。
而授所當一切所足。
其彼法師建立威神已之力勢。
于半劫中演是三昧。
以是德本則悉和同。
王諸太子及衆眷屬。
更八十劫。
見六十億三那術垓諸佛世尊。
皆從諸佛逮是三昧。
如心所願受取佛國。
喜王。
欲知彼時法師豈異人乎。
莫造斯觀。
則今現在阿彌陀佛是也。
其時國王名無憂悅音者。
阿閦佛是也。
其王千子颰陀劫中千佛興者是也。
佛言。
喜王。
爾時三萬人王使宿衛彼法師者。
今喜王等菩薩三萬人是也。
彼時種德。
于此如願獲其果報。
緻安順供是三昧定諸菩薩業。
是故喜王菩薩。
欲學逮是三昧。
當以恭恪受持書誦分别說之至意奉行。
佛爾時說此頌曰。
欲施一切安衆生 具足諸藏滿億千 其有發心存尊道 斯功德福不可喻 正使十方衆生類 皆令成就緣覺道 一劫之中備供養 其福不比發道心 皆使衆生成佛道 随其所安供一劫 其有發心在尊道 斯福甚多不可喻 若有志求諸佛法 而不發起興道意 不如取是四句頌 其福如順護道心 正使是世衆生類 皆建立之存佛道 若聞是句而稽受 心不恐畏其福超 億百千劫如江沙 一切珍寶滿諸刹 常以供養諸菩薩 護一頌偈是殊特 是三昧者不可議 若能受護四句頌 其以護道佛功德 一切盡歎不能竟 臨命終時無數佛 悉自然現在其前 十方佛土諸佛尊 将護四句之頌起 臨壽終時無數佛 來護其心不忽忘 随其所欲受所生 用以喜是三昧故 身常永安心以和 往至天上賢聖安 不知苦痛至佛道 而勸助之名勇猛 入億百千無量門 最勝光藏明無限 我住勢力頌宣斯 當勤修是三昧定 諸佛于此能頒宣 是故由斯奉精進 曼佛現在勤修行 無得後世複懷恨 便見是法執在手 清和奉行甚清淨 皆是我子化無際 承佛前後行慈仁 爾時世尊說是三昧已。
以是三昧而複正受。
喜王亦三昧定。
選擇因入七十正法。
這選擇竟是三昧威神。
于時維耶離城中八萬四千人。
城外亦複八萬四千人。
各心念言。
如來至真甚難得值。
久遠世時乃有佛耳。
希可見聞。
多所哀念多所安隐。
愍傷諸天及十方人。
今在靜室而三昧定。
我等方便勸助如來從三昧起。
于時維耶城中内外衆人。
各八萬四千。
先詣舍利弗。
謂舍利弗。
佛興希有。
信者甚難。
人命難得。
平等正覺三昧正受。
誰為我等能覺興乎。
使最正覺從三昧起。
惟見愍念施一切護。
時舍利弗。
聞維耶離衆人所說。
即從坐起往詣佛所。
住于佛前謦揚其音。
極力彈指手拍兩膝。
欲令如來從三昧覺。
因其正受。
不知如來三昧所如。
時舍利弗詣目連所。
以是本末語目連。
維耶離城内外衆人。
欲願如來從三昧起。
時目揵連以力神足。
動三千大千世界。
住于梵天暢其大音。
欲使如來從三昧覺。
不能使起。
時舍利弗及大目連。
辄詣賢者阿若拘倫。
及波提。
披破。
大稱。
憍恒缽。
羅雲。
分耨。
須菩提。
迦旃延。
迦葉。
阿難。
分那。
餘大。
劫賓奴。
和利。
彌勒菩薩。
五千菩薩俱行詣佛所圍繞世尊。
各各就立己之常位。
四大天王天帝釋炎天兜術天化自在天。
其欲界中不可限計諸天人等。
各各嚴駕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
各自叉手。
鹹歸命佛愁感戀慕。
梵天光音天清淨天離界天乃至淨身天。
不可計數諸天子等。
一切同心稽首歸佛欲令尊興。
賢劫經卷第一
聞佛所說目為淚出。
恭恪悚栗衣毛為豎。
偏出右臂從坐而起。
叉手同音白佛。
我等世尊。
将來末俗五濁惡世不輕法師。
若有不敬欲壞普明一切智者。
臨法欲盡少于學識明不能多。
清白政法垂欲盡時。
畏法無常。
法欲亂時沒其身壽。
護是如來一切智典。
使永弘安獨處專學。
一心如犀。
當受将護如是像經。
如來至道若幹品藏。
其有學智諸辯才印。
曉了無量衆德之本。
當勸化之法印印之。
總持種性降魔官屬。
解一切智所行功勳。
受持是典書著竹帛。
若在地獄為一切衆。
皆忍苦患不以為厭。
用是三昧故周旋三界五趣之難不以為惓。
行四等心。
慈悲喜護四恩惠施。
仁愛利人。
等利救濟十方愚冥之輩。
皆發道意。
地獄休息。
餓鬼飽滿。
畜生得脫生天人間。
天人心開樂于道法。
五趣心解信敬三寶不貪世榮。
觀察三界猶如幻化影響野馬芭蕉見夢水泡水沫。
暢一切法悉知無真。
皆發道意。
欲度十方危厄之難。
于是喜王菩薩心中悲喜即說頌曰。
我以知是業 從意好道義 不輕如是明 咨嗟于世護 捐棄其身命 求是佛至道 于後恐懼世 持是三昧定 若無央數劫 在于地獄中 樂持是三昧 常當忍是苦 請一切衆生 說法無所冀 布施衆财物 行愍諸群生 假使身命肉 骨髓血脈斷 終不行懈怠 後世所生處 習在空閑居 棄一切所有 慈遍衆生類 疾者給醫藥 不曾學此業 如返邪之行 當修是真言 從斯經中教 常奉無放逸 随佛之所誨 衆生故忍之 我等之伴類 獨處若衆中 所宿無所畏 不貪求利養 頒宣尊佛道 佛說是經時。
七十江河沙等衆生。
從不可計諸佛國來者。
聞是經典皆得不退轉。
當成無上正真之道。
時萬菩薩皆悉逮得是三昧定。
其自要誓當來末世奉事法師以供養之。
三十垓諸天人鹹已逮立不退轉地。
當成正覺。
六十垓諸天人得法眼淨。
十八億人及是四輩。
諸法眼生。
三塗之惡皆已滅盡。
佛演光明照于十方。
各江河沙等諸佛世界。
遍無擇獄上至極界。
三十三天一切衆生。
皆得安隐無複衆患。
從其光明各自然化生無量寶淨億垓百千蓮花。
一一蓮華皆如來坐。
其眷屬衆諸來坐會。
亦複如是等無有異。
是諸佛邊各有喜王菩薩。
長跪叉手。
勸諸如來使說是三昧定。
是一切佛化無央數不可計會衆生無底。
悉令衆人了無邊際。
無所挂礙至平等覺。
法供養品第五 爾時佛告喜王菩薩。
勿以衣食之施奉事如來用為第一也。
欲供養佛。
當以法供養而奉事之。
所以者何。
乃往過去無央數劫不可稱載。
有佛号金龍決光。
其壽不可限量。
國名無量淨。
衆會不可稱計。
有法師名無限量寶音。
行在末世最後窮俗學是三昧。
其餘一切諸比丘衆皆共擯之。
時彼法師不懷怯弱不貪身命。
故複勤精講斯三昧。
入于山中服衆果實。
時四天王天上諸天人。
上至二十四阿迦尼吒天人。
皆來聽經。
時無數衆鹹共念之。
心悉戀恨愁思欲見之。
欲服聲名聞其法音。
時世有王名使衆無憂悅音。
為轉輪聖王。
往詣其所聽是三昧。
已得聞之歡悅法師。
王白比丘。
恣意宣傳勿懷恐畏。
吾自遣人共相宿衛。
遣三萬人在于左右。
今與仁此勿以畏難。
吾當護衛。
是佛所說甚難得聞。
時轉輪王。
遣其千子勇猛傑異一人當千而衛護之。
三萬衆人皆以甘膳而供養之。
一切施安從其所便。
常以和心無傷害意。
而授所當一切所足。
其彼法師建立威神已之力勢。
于半劫中演是三昧。
以是德本則悉和同。
王諸太子及衆眷屬。
更八十劫。
見六十億三那術垓諸佛世尊。
皆從諸佛逮是三昧。
如心所願受取佛國。
喜王。
欲知彼時法師豈異人乎。
莫造斯觀。
則今現在阿彌陀佛是也。
其時國王名無憂悅音者。
阿閦佛是也。
其王千子颰陀劫中千佛興者是也。
佛言。
喜王。
爾時三萬人王使宿衛彼法師者。
今喜王等菩薩三萬人是也。
彼時種德。
于此如願獲其果報。
緻安順供是三昧定諸菩薩業。
是故喜王菩薩。
欲學逮是三昧。
當以恭恪受持書誦分别說之至意奉行。
佛爾時說此頌曰。
欲施一切安衆生 具足諸藏滿億千 其有發心存尊道 斯功德福不可喻 正使十方衆生類 皆令成就緣覺道 一劫之中備供養 其福不比發道心 皆使衆生成佛道 随其所安供一劫 其有發心在尊道 斯福甚多不可喻 若有志求諸佛法 而不發起興道意 不如取是四句頌 其福如順護道心 正使是世衆生類 皆建立之存佛道 若聞是句而稽受 心不恐畏其福超 億百千劫如江沙 一切珍寶滿諸刹 常以供養諸菩薩 護一頌偈是殊特 是三昧者不可議 若能受護四句頌 其以護道佛功德 一切盡歎不能竟 臨命終時無數佛 悉自然現在其前 十方佛土諸佛尊 将護四句之頌起 臨壽終時無數佛 來護其心不忽忘 随其所欲受所生 用以喜是三昧故 身常永安心以和 往至天上賢聖安 不知苦痛至佛道 而勸助之名勇猛 入億百千無量門 最勝光藏明無限 我住勢力頌宣斯 當勤修是三昧定 諸佛于此能頒宣 是故由斯奉精進 曼佛現在勤修行 無得後世複懷恨 便見是法執在手 清和奉行甚清淨 皆是我子化無際 承佛前後行慈仁 爾時世尊說是三昧已。
以是三昧而複正受。
喜王亦三昧定。
選擇因入七十正法。
這選擇竟是三昧威神。
于時維耶離城中八萬四千人。
城外亦複八萬四千人。
各心念言。
如來至真甚難得值。
久遠世時乃有佛耳。
希可見聞。
多所哀念多所安隐。
愍傷諸天及十方人。
今在靜室而三昧定。
我等方便勸助如來從三昧起。
于時維耶城中内外衆人。
各八萬四千。
先詣舍利弗。
謂舍利弗。
佛興希有。
信者甚難。
人命難得。
平等正覺三昧正受。
誰為我等能覺興乎。
使最正覺從三昧起。
惟見愍念施一切護。
時舍利弗。
聞維耶離衆人所說。
即從坐起往詣佛所。
住于佛前謦揚其音。
極力彈指手拍兩膝。
欲令如來從三昧覺。
因其正受。
不知如來三昧所如。
時舍利弗詣目連所。
以是本末語目連。
維耶離城内外衆人。
欲願如來從三昧起。
時目揵連以力神足。
動三千大千世界。
住于梵天暢其大音。
欲使如來從三昧覺。
不能使起。
時舍利弗及大目連。
辄詣賢者阿若拘倫。
及波提。
披破。
大稱。
憍恒缽。
羅雲。
分耨。
須菩提。
迦旃延。
迦葉。
阿難。
分那。
餘大。
劫賓奴。
和利。
彌勒菩薩。
五千菩薩俱行詣佛所圍繞世尊。
各各就立己之常位。
四大天王天帝釋炎天兜術天化自在天。
其欲界中不可限計諸天人等。
各各嚴駕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
各自叉手。
鹹歸命佛愁感戀慕。
梵天光音天清淨天離界天乃至淨身天。
不可計數諸天子等。
一切同心稽首歸佛欲令尊興。
賢劫經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