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卷第五

關燈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神足品第二十二 其心清淨如流泉  與比丘俱猶德華 免苦慧安若涼風  長養佛樹願稽首 應時得寂定  如山不可動 明觀等如稱  除瑕令無穢 以經義寂觀  照曜現世間 斂心自歸命  稽首三界尊 其修行者。

    或先得寂而後入觀。

    或先得觀然後入寂。

    習行寂寞适至于觀便得解脫。

    設先入觀若至寂寞亦得解脫。

    何謂為寂。

    其心正住不動不亂而不放逸。

    是為寂相。

    尋因其行心觀正法。

    省察所作而見本無。

    因其形相是謂為觀。

    譬如賣金有人買者。

    見金已後不言好醜。

    是謂為寂。

    見金分别知出某國銀銅雜者。

    識其真僞紫磨黃金。

    是謂為觀。

    如人刈草左手獲草右手鐮刈。

    其寂然者如手捉草。

    其法觀者如鐮截之。

    于是頌曰。

     其心無瑕穢  不動名曰寂 若心遍省者  斯号謂法觀 手捉草應寂  鐮截之為觀 以是故寂然  微妙得解脫 其修行者。

    觀人身骸在前在後等而無異。

    開目閉目觀之同等。

    是謂為寂。

    尋便思惟。

    頭頸異處手足各别。

    骨節支解各散一處。

    是謂為觀。

    此骨鎖身因四事長。

    飲食愛欲睡眠罪福之所緣生。

    皆歸無常苦空非身。

    不淨朽積悉無所有。

    是謂為觀。

    取要言之。

    見而不察是謂為寂。

    分别其無是謂為觀。

    于是頌曰。

     見諸骨鎖不察省  心不濁亂是謂寂 分别其體頭手足  發意欲省是謂觀 其修行者。

    何因專精求入寂然。

    無數方便而逮于寂。

    今取要言而解說之。

    因二事緻。

    一惡露觀。

    二曰數息守出入息。

    何謂為不淨觀。

    初當發心慈念一切皆令安隐。

    發是心已便到塳間坐觀死人。

    計從一日乃至七日。

    或身膀脹其色青黑。

    爛壞臭處為蟲見食。

    無複肌肉膿血見洿。

    視其骨節筋所纏裹。

    白骨星散甚為可惡。

    或見久遠若幹歲骨。

    微碎在地色如缥碧。

    存心熟思。

    随其所觀行步進止。

    卧起經行懷之不忘。

    若詣閑居寂無人處。

    結跏趺坐省彼塳間所見屍形。

    一心思惟。

    于是頌曰。

     欲省惡露至塳間  往到塳間觀死屍 在于空寂無人聲  自觀其身如彼屍 其修行者。

    設忘此觀複往重視。

    還就本坐作無常觀。

    出入進止未曾舍懷。

    夙夜不懈一月一秋。

    複過是數專精不廢。

    經行坐起寝覺住止。

    若獨若衆常不離心。

    疾病強健當以著志。

    不但以此無常苦空非身為定也。

    所觀如谛不從虛妄。

    于是頌曰。

     察因緣觀若忘者  重到塳間觀視之 不但專觀無常苦  不轉其心省如見 如在塳間所見屍形。

    一心思念初不忘舍。

    觀身亦然。

    觀死人形及吾軀體。

    等無差特。

    若見他人男女大小。

    端正好醜裸形衣被。

    莊校璎珞若無嚴飾。

    一心察之死屍無異。

    用不淨觀得至為寂。

    爾時修行常察惡露。

    譬如衆流悉歸于海。

    于是頌曰。

     我身死屍及大小  見其惡露等無異 心常專精未曾舍  譬如衆流入巨海 爾時修行心自念言。

    已是自在心不違我不複為惑。

    即時歡喜以能甘樂緻于奇特。

    豎立秉志不複随欲。

    若見女人謂是骨鎖非為好顔察知審谛本所習欲以為瑕穢。

    離于情色不造衆惡。

    是第一禅。

    棄捐五蓋具足五德。

    離諸思想遠衆欲惡不善之法。

    其心專念靜然一定而歡喜安行第一禅。

    是謂為寂淡然之法。

    求之若此因惡露觀。

    于是頌曰。

     志自在如弓  心心相牽挽 觀女人皮骨  制意不随欲 離瑕心清淨  身脫于衆惡 在世得自在  歡喜得禅定 是第一禅續在穿漏諸漏未盡。

    如是行者住第一禅故為凡夫。

    計佛弟子故立在外。

    未盡應入室。

    如外仙人遠離于欲終始不斷。

    非佛弟子修行如是。

    求第一禅甚亦難緻。

    其餘三禅稍前轉易。

    譬如學射。

    遙立大準習久乃中。

    習不休息工則析毛。

    初學一禅精勤乃緻。

    其餘三禅學之則易。

    于是頌曰。

     其學第一禅  精勤甚難緻 其餘三禅者  方便遂易坐 譬如學射法  初始甚難中 已能中大準  閉目破一毛 若第一禅寂然緻  故是凡夫當诃教 非佛弟子在界外  已離愛欲似仙人 其修行者。

    已得自在順成四禅。

    欲得神足觀悉見空。

    省諸節解。

    眼耳鼻口項頸脅脊手足胸腹及諸毛孔若如虛空。

    作是觀已自見其身。

    解解連綴如蓮花本猶根諸孔觀如虛空。

    然後見身譬如革囊。

    漸察如是便離形想唯有空想。

    已得空想無複色想。

    或習空想續見其體但無所著也。

    欲睹身者則自見之。

    欲不睹者則亦不見。

    欲睹虛空則而見之。

    欲不睹者則亦不見。

    體心俱等意在其内如乳水合。

    心不離身身不離心。

    堅固其志以心舉身令去其座。

    專心在空如人持稱令稱錘等正安铢兩。

    斤平已後手舉懸稱。

    修行如是。

    自擎其形專心念空。

    于是頌曰。

     其有修行者  神足飛如天 觀身諸骨節  毛孔皆為空 已離不計吾  專念想樂空 如大稱量物  舉身亦如是 其修行者。

    習行如是便得成就。

    初舉身時去地如虮。

    轉如胡麻稍如大豆遂複如棗。

    習舉如此至于梵天。

    乃到淨居諸天之宮。

    通徹須彌無所拘礙。

    入地無間出而無孔。

    遊于空中坐卧行住。

    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身上出水身下出火。

    從諸毛孔現若幹光。

    五色之耀如日明照。

    能變一身以為無數。

    化作牛馬龍象騾驢駱駝虎狼師子無所不現。

    發意之頃普遊佛界旋則尋逮。

    是神足界通達之變。

    是神足者因四禅緻。

    其四禅者因不淨觀數息緻之。

    是故修行當念惡露數息思定。

    于是頌曰。

     因習學輕舉  如風無挂礙 身踴至梵天  悉觀諸天宮 飛行在虛空  如雲無禁制 入地如入水  在空如處地 從身自出火  若如日光明 身下雨其水  如月降霜露 專精得神足  自在無所礙 欲得扪梵天  自恣何況餘 欲至他方界  輕舉即能到 釋擲金剛疾  往返亦如是 自在而變化  能見無數形 如釋娛樂幻  樂神足亦然 遊于佛經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