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卷第四

關燈
其方計。

    常親近之乃可報怨。

    爾時四怨詐往歸命。

    各自說言。

    我等為君趨走給使以當奴客。

    所欲作為願見告敕。

    其人即受悉親信之令在左右。

    四怨恭肅晚卧早起。

    悚栗叉手諸可重作。

    皆先為之不避劇難。

    爾時富者見彼四怨。

    恭敬順從清淨言和。

    卑下其心意甚愛之。

    謂此四人是吾親親莫逾卿者。

    所在坐席辄歎說之。

    是吾親友亦如兄弟子孫無異是輩所興有可作為吾終不違。

    有是教已食飲同器出入參乘。

    于是頌曰。

     親近無數便  除慢不逆命 卑下如家客  順意令歡喜 怨安能行此  是等為本仇 在世有嫌結  依之如親友 爾時富者親是四怨心未曾疏。

    然後有緣與斯四人。

    從其本城欲到異縣。

    自共竊議此人長夜是我重仇。

    今者在此堕吾手中。

    既在曠野無有人民。

    此間前後所傷非一也。

    今斯道路離城玄隔去縣亦遠。

    前後無人邊無候望。

    亦無放牧取薪草人射獵之者也。

    今正日中猛獸尚息。

    況人當行今垂可危。

    于時四怨捉富者發。

    枻之著地騎其胸上各陳本罪。

    一怨言曰。

    某時殺我父。

    第二人言。

    卿殺我兄。

    第三人言。

    汝殺我子。

    第四人言。

    汝殺我孫。

    今得卿便段段相解。

    當截其頭解解斬之。

    自省本心曾所作不皆思惟之。

    今汝亡命至閻羅獄。

    爾時富者爾乃覺耳。

    是我怨家反謂親親。

    初來附吾吾愛信之。

    食飲好樂不為吝惜視之如子。

    吾所欲得悉著其前。

    久欲害我我不覺耳。

    今捉我頭撲之在地。

    陳吾萬罪截吾耳鼻。

    及手足指剝皮斷舌。

    今谛知卿是我仇怨。

    于是頌曰。

     其人相随來  怨家像善友 口軟心懷毒  如灰覆盛火 現信無所持  剝吾如屠羊 其人心乃覺  是怨非親友 修行如是等觀此義。

    吾本自謂地水火風四事屬我。

    今谛察之已為覺知。

    是為怨家骨鎖相連。

    所以者何。

    身水增減。

    令發寒病有百一苦。

    本從身出還自危己也。

    若使身火複有動作。

    則發熱疾百一之患。

    本從身出還複自危也。

    風種若起則得風病百一之痛也。

    地若動者衆病皆興。

    是為四百四病俱起也。

    是四大身皆是怨仇。

    悉非我許誠可患厭。

    明者捐棄未曾貪樂。

    于是頌曰。

     火本在于木  相揩還自然 四種亦如是  不和危其身 明人常谛觀  省察其本原 是内四大空  此怨何為樂 其修行者自思惟念。

    吾觀四種實非我所。

    當觀空種為何等類。

    空者有身身為有空。

    何謂空種。

    空有二事内空外空。

    何謂内空。

    身中諸空眼耳鼻口身心胸腹。

    腸胃孔竅臭穢之屬。

    骨中諸空衆脈瞤動。

    是輩名為内空也。

    于是頌曰。

     如蓮華諸孔  體空亦如斯 骨肉皮動瞤  身内空無異 其修行者當作斯觀。

    身中諸孔皆名曰空。

    不從此空而起想念。

    不與空合。

    所以者何。

    意從心起。

    意意相續本從對生。

    其意法者當自觀心。

    觀他人心心無亦空無所依倚。

    以三達智察去來今皆無所有。

    若幹方便省于内空永不見身。

    是故内空而無吾我。

    于是頌曰。

     觀于内種何所在  永不得我如毛塵 是故身空心意識  譬如冥影但有名 其修行者當作是觀。

    已見内空悉無所有。

    當複觀外為何等類為有我我依之耶。

    何謂外空。

    不與身連。

    無像色者。

    而不可見亦不可獲。

    無有身形不可牽制。

    不為四種之所覆蓋。

    因是虛空分别四大。

    而依往反出入進退。

    上下行來屈申舉動下深上高。

    風得周旋火起山崩。

    日月星宿周匝圍繞。

    得因而行是為外空。

    于是頌曰。

     不見其色像  能忍無挂礙 衆人因往還  屈申及動作 衆水所通流  日月風旋行 山崩若火起  是謂為外空 其修行者谛觀如是。

    而身内空尚非吾所。

    況複外空而雲我乎。

    執心專精内外諸空等無有異。

    所以者何。

    無有苦樂故也。

    不可捉持無有想念。

    已無心意無有苦樂不當計我。

    于是頌曰。

     是身中諸空  計體了無我 何況于外空  當複計有所 察于内外空  悉等無差異 以不與苦樂  離于諸想念 今當觀察心神之種。

    心有我我依心神耶。

    何謂心神心神在内不在外。

    心依内種得見外種而起因緣。

    神有六界。

    眼耳鼻口身心之識也。

    彼修行者當作是知。

    目因色明猶空随心。

    以是之故便有眼識。

    于是頌曰。

     因内諸種大  及外衆四分 如兩木相鑽  火出識如斯 耳鼻身口意  分别成六事 色為罪福主  是名曰諸識 其眼識者不在目裡。

    不在外色。

    色不與眼而合同也。

    亦不離眼從外因色。

    内而應之緣是名識。

    于是頌曰。

     譬如取火燧  破之為百分 而都不見火  觀火不離木 其諸識之種  計之亦若斯 因六情有識  察之不可分 譬如有王上在高樓。

    與群臣百僚俱會。

    未為王時在于山居為仙人子。

    群臣迎之立為國王。

    未曾聽樂。

    聞鼓箜篌琴瑟之聲。

    其音甚悲。

    柔和雅妙得未曾有。

    顧謂群臣是何等聲其音殊好。

    于是頌曰。

     如仙人王在閑居  來在人間聞琴聲 其王爾時問群臣  是何音聲殊乃爾 群臣白王。

    大王未曾聞此音耶。

    于是頌曰。

     群臣報王曰  王未曾聞耶 如王見試者  臣不宣惡言 王告群臣言。

    吾身本學久居雪山。

    為仙人子其處閑居。

    與此差别以故不聞。

    于是頌曰。

     王以本末為臣說  止在閑居法為樂 遊于獨處故不知  不能分别此音聲 爾時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