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生初勝分法本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隋天竺三藏達磨笈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
在舍啰婆悉帝城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衆多比丘集坐住堂。
作是議論。
言諸命者等。
世尊曾以無量諸門。
說十二分緣生。
于彼最初演說無明以為緣體。
有何因緣。
一切煩惱諸行緣中。
惟說無明以為緣體。
于此無明見何勝異。
是諸比丘集坐住堂議論未竟。
世尊晝日遊于定行。
以天耳清淨過人。
聞其議論。
于日後分從定行起詣彼住堂。
到已在比丘衆前。
于常所設座上坐。
坐訖世尊。
告諸比丘言。
比丘。
何故集坐住堂議論未竟。
有何議論于此集坐。
諸比丘言。
大德。
此衆多比丘集坐在堂作是議論。
言諸命者等。
世尊曾以無量諸門。
說十二分緣生。
于彼最初演說無明以為緣體。
有何因緣。
一切煩惱諸行緣中。
惟說無明以為緣體。
于此無明見何勝異。
大德。
我等衆多比丘集坐住堂議論未竟。
有如是議于此集坐。
如是語已。
世尊告諸比丘。
有法門名緣生初勝分。
善聽善思。
當為汝說。
何者緣生初勝分法門。
諸比丘。
有十一種。
勝異中勝異故。
安立無明為緣生初緣。
何者十一。
所謂攀緣勝異。
種相勝異。
由緒勝異。
等起勝異。
轉生勝異。
颠倒勝異。
相勝異。
業勝異。
障礙勝異。
順縛勝異。
對治勝異。
爾時有異比丘。
即從坐起整衣一髆。
向世尊所合掌曲躬。
白言大德。
何者無明攀緣勝異。
佛言比丘。
因果俱過惡。
一切染分因果。
俱功德一切淨分。
并為無明之所攀緣。
比丘。
此是無明攀緣勝異。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無明種類勝異。
佛言比丘。
覆于真實顯不真實。
比丘。
此是無明種類勝異。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無明由緒勝異。
佛言比丘。
于一切煩惱染業染生染。
而作由緒根本住處故。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一切煩惱染。
佛言比丘。
略說三種煩惱。
一切煩惱染。
所謂無慧煩惱。
疑慧煩惱。
邪慧煩惱。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一切業染。
佛言比丘。
略說自相三種差别(謂身口意也)及障礙對治相。
三種差别(障礙者非福也對治者福及不動也)總攝業染。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一切種生染。
佛言比丘。
略說三受依止。
所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三種苦故。
所謂苦苦壞苦行苦。
總攝生染。
比丘白佛。
大德。
雲何此一切種煩惱染業染生染。
皆以無明而作由緒根本住處。
佛言比丘。
于實谛中二種愚故。
未生煩惱染而令其生。
若已生者漸大增多。
未生業染而令其生。
若已生者複随積集。
未生生染而令其生。
若已生者不可移轉。
是故說言一切種煩惱染業染生染。
皆以無明而作由緒根本住處。
比丘。
此是無明由緒勝異。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無明等起勝異。
佛言。
比丘。
此無明于來世苦谛所攝更生之身。
愚惑不了。
于現在苦谛所攝已得之身。
亦愚惑不了。
由此愚惑故。
攝聚緣生及轉出緣生。
和合攝聚和合轉出。
此二種緣生及來世現在二身愚惑。
皆以無明為等起之緣。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攝聚緣生和合攝聚。
佛言。
比丘。
初無明緣行。
行緣識。
如是名色六入觸緣受。
是名攝聚緣生和合攝聚。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轉出緣生和合轉出。
佛言。
比丘。
第二無明緣中。
受緣愛。
愛緣取。
如是有緣生。
乃至生緣老死。
是名轉出緣生和合轉出。
比丘白佛。
大德。
雲何初無明。
于彼攝聚緣生和合攝聚而作起緣。
佛言。
比丘。
此一于更生身。
愚惑不了求于更生。
以此愚惑求更生故。
于更生中見其好事。
然于現在愛不愛境。
由執著分别故。
作非福行。
所謂于衆具生貧。
于損惱生嗔相應故。
則于好惡不持思量。
便作放逸迷惑之行。
他世惡事思念而不覺知。
是故彼非福行。
無明作緣。
若複于更生中或見好事。
或見出道。
乃作福行及不動行。
或因說法覺知。
或自修習靜念。
彼覺念中雖有善心而非正思。
彼以此故。
則為更生迷惑之所牽引。
所謂于更生中見其好事。
不怯弱故。
見其出道。
不怯弱故。
彼福非福不動行。
惡對對治相等。
六識身中共生共滅。
則于現在報識生滅之中。
安置彼等諸行熏習。
後新出生。
所有種子。
攝取相應故。
所有種子既皆攝取。
後若出生則有次第。
謂攝名色六入觸等。
漸當出生彼名色等于此現在報識之中。
且生因相未是果相。
是故說名攝聚緣生。
比丘。
此是第一無明于攝聚緣生和合攝聚而作起緣。
比丘白佛。
大德。
雲何後無明。
于彼轉出緣生和合轉出而作起緣。
佛言比丘。
此一于現在身所起迷惑。
以六入觸。
作緣生受。
即得其味。
以得味故當來還求此類之受。
有所求時便起于取。
于樂受中渴愛作緣則生欲取。
言欲取者分别欲故。
彼為先首方有欲界煩惱。
若複新受為緣。
則生無有渴愛。
共厭離行。
此與厭離相應未為道理。
彼依渴愛。
以非方便求無有時。
則有出離邪見決定邪見及彼二依止
一時婆伽婆。
在舍啰婆悉帝城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衆多比丘集坐住堂。
作是議論。
言諸命者等。
世尊曾以無量諸門。
說十二分緣生。
于彼最初演說無明以為緣體。
有何因緣。
一切煩惱諸行緣中。
惟說無明以為緣體。
于此無明見何勝異。
是諸比丘集坐住堂議論未竟。
世尊晝日遊于定行。
以天耳清淨過人。
聞其議論。
于日後分從定行起詣彼住堂。
到已在比丘衆前。
于常所設座上坐。
坐訖世尊。
告諸比丘言。
比丘。
何故集坐住堂議論未竟。
有何議論于此集坐。
諸比丘言。
大德。
此衆多比丘集坐在堂作是議論。
言諸命者等。
世尊曾以無量諸門。
說十二分緣生。
于彼最初演說無明以為緣體。
有何因緣。
一切煩惱諸行緣中。
惟說無明以為緣體。
于此無明見何勝異。
大德。
我等衆多比丘集坐住堂議論未竟。
有如是議于此集坐。
如是語已。
世尊告諸比丘。
有法門名緣生初勝分。
善聽善思。
當為汝說。
何者緣生初勝分法門。
諸比丘。
有十一種。
勝異中勝異故。
安立無明為緣生初緣。
何者十一。
所謂攀緣勝異。
種相勝異。
由緒勝異。
等起勝異。
轉生勝異。
颠倒勝異。
相勝異。
業勝異。
障礙勝異。
順縛勝異。
對治勝異。
爾時有異比丘。
即從坐起整衣一髆。
向世尊所合掌曲躬。
白言大德。
何者無明攀緣勝異。
佛言比丘。
因果俱過惡。
一切染分因果。
俱功德一切淨分。
并為無明之所攀緣。
比丘。
此是無明攀緣勝異。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無明種類勝異。
佛言比丘。
覆于真實顯不真實。
比丘。
此是無明種類勝異。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無明由緒勝異。
佛言比丘。
于一切煩惱染業染生染。
而作由緒根本住處故。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一切煩惱染。
佛言比丘。
略說三種煩惱。
一切煩惱染。
所謂無慧煩惱。
疑慧煩惱。
邪慧煩惱。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一切業染。
佛言比丘。
略說自相三種差别(謂身口意也)及障礙對治相。
三種差别(障礙者非福也對治者福及不動也)總攝業染。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一切種生染。
佛言比丘。
略說三受依止。
所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三種苦故。
所謂苦苦壞苦行苦。
總攝生染。
比丘白佛。
大德。
雲何此一切種煩惱染業染生染。
皆以無明而作由緒根本住處。
佛言比丘。
于實谛中二種愚故。
未生煩惱染而令其生。
若已生者漸大增多。
未生業染而令其生。
若已生者複随積集。
未生生染而令其生。
若已生者不可移轉。
是故說言一切種煩惱染業染生染。
皆以無明而作由緒根本住處。
比丘。
此是無明由緒勝異。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無明等起勝異。
佛言。
比丘。
此無明于來世苦谛所攝更生之身。
愚惑不了。
于現在苦谛所攝已得之身。
亦愚惑不了。
由此愚惑故。
攝聚緣生及轉出緣生。
和合攝聚和合轉出。
此二種緣生及來世現在二身愚惑。
皆以無明為等起之緣。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攝聚緣生和合攝聚。
佛言。
比丘。
初無明緣行。
行緣識。
如是名色六入觸緣受。
是名攝聚緣生和合攝聚。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轉出緣生和合轉出。
佛言。
比丘。
第二無明緣中。
受緣愛。
愛緣取。
如是有緣生。
乃至生緣老死。
是名轉出緣生和合轉出。
比丘白佛。
大德。
雲何初無明。
于彼攝聚緣生和合攝聚而作起緣。
佛言。
比丘。
此一于更生身。
愚惑不了求于更生。
以此愚惑求更生故。
于更生中見其好事。
然于現在愛不愛境。
由執著分别故。
作非福行。
所謂于衆具生貧。
于損惱生嗔相應故。
則于好惡不持思量。
便作放逸迷惑之行。
他世惡事思念而不覺知。
是故彼非福行。
無明作緣。
若複于更生中或見好事。
或見出道。
乃作福行及不動行。
或因說法覺知。
或自修習靜念。
彼覺念中雖有善心而非正思。
彼以此故。
則為更生迷惑之所牽引。
所謂于更生中見其好事。
不怯弱故。
見其出道。
不怯弱故。
彼福非福不動行。
惡對對治相等。
六識身中共生共滅。
則于現在報識生滅之中。
安置彼等諸行熏習。
後新出生。
所有種子。
攝取相應故。
所有種子既皆攝取。
後若出生則有次第。
謂攝名色六入觸等。
漸當出生彼名色等于此現在報識之中。
且生因相未是果相。
是故說名攝聚緣生。
比丘。
此是第一無明于攝聚緣生和合攝聚而作起緣。
比丘白佛。
大德。
雲何後無明。
于彼轉出緣生和合轉出而作起緣。
佛言比丘。
此一于現在身所起迷惑。
以六入觸。
作緣生受。
即得其味。
以得味故當來還求此類之受。
有所求時便起于取。
于樂受中渴愛作緣則生欲取。
言欲取者分别欲故。
彼為先首方有欲界煩惱。
若複新受為緣。
則生無有渴愛。
共厭離行。
此與厭離相應未為道理。
彼依渴愛。
以非方便求無有時。
則有出離邪見決定邪見及彼二依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