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生初勝分法本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邪見(依亦有二合為四種)。
由彼令此渴愛緣取。
若複彼取為依。
未得離欲。
如是死時。
然此四見及欲界煩惱。
以欲渴愛作緣生取。
若複離欲離色。
彼色界渴愛。
無色界渴愛生得常有。
若色界無色界中煩惱生時。
色界無色界便起于取。
彼色無色界煩惱及此諸見。
或以色界渴愛。
作緣生取。
或以無色界渴愛。
作緣生取。
如是渴愛緣取故。
已得諸行熏習報識共取而生。
彼取攝已。
先所集行所有所有渴愛未滅。
彼處彼處則當現前。
為令自身轉出故。
以是因緣。
有于出生故。
說彼行為有。
彼取力故。
行既為有。
于此死已先所攝聚。
當出生者作緣轉出。
是故說名有緣生。
于轉出中。
出生時相壞異于昔。
複至彼邊則有死退壽命終盡。
是故說名生緣老死。
比丘。
此是第二無明。
于轉出緣生和合轉出而作起緣。
比丘白佛。
大德。
何故轉出緣生中渴取二種。
而不說為諸行緣也。
佛言比丘。
渴取自界。
分齊斷故。
如欲渴及取。
不應作色界無色界不動行。
緣非境界故。
如欲渴。
于不動行中如是色渴。
于無色界中無色渴。
于欲界色界中色渴。
于欲界中亦爾。
比丘白佛。
大德。
何故欲渴及取。
不與福非福行為緣。
佛言比丘。
于此現前所有境界。
愛與不愛而為增上。
以有欲渴起不善根。
作非福行。
由于共因果非福行中。
不知其惡故。
所謂心惡及所作惡。
以不知故起非福行。
而彼心及所作惡等。
惟以無明為緣。
非渴為緣。
與不善根不共境界故。
若以欲渴作于福行。
依信乃作。
謂信死必生生必藉緣。
以信攝故所有渴取。
我但施設為障覆無記。
若法障覆無記則不能起行。
由于共因果福行中不知出離故。
求可愛生便作福行。
是故雖雲福行。
亦以無明為緣。
比丘白佛。
大德。
何故色界渴取。
不與色界不動行為緣。
佛言。
比丘。
未離欲者。
色渴未生未得住處。
彼未有時未得住處故。
不能為色界不動行緣令其得起。
如色界渴于色界不動行中。
如是無色界渴于無色界不動行中亦爾。
由于色界身無色界身有過惡中見其好事。
想而思惟。
或因說法。
或因教授法故。
有此不正思惟。
與彼行為緣。
然此不正思惟。
為無明所引。
不正思惟果。
共無明和合。
與不動行為緣故。
是故彼不動行。
亦以無明為緣。
應知比丘。
又一無有渴為依故。
作諸福行及不動行。
由無有渴故。
則見諸有過惡。
何肯更求當有。
然複于無有中不如實知。
以不如實知。
又未得對治道故。
迷非對治為對治想。
便作福行及不動行。
比丘。
以此因緣。
應知惟以無明緣行。
非渴取為緣。
比丘白佛。
大德。
若行于六識身中。
和合共生者。
何故說言行緣于識。
佛言。
比丘。
此六識身中福非福不動等行。
和合共生共滅。
即于果報識中安置諸行熏習。
于後新異出生報識。
作引方便。
是故說言行緣于識。
比丘白佛。
大德。
名色六入觸受諸分。
于識中同時攝聚種子。
何故說時随次第說。
佛言比丘。
未來次第生轉故。
比丘白佛。
大德。
何故說名色六入觸受等為禅磨。
義翻為生謂一報未死已前總名。
非初受生。
佛言比丘。
共因受用依止。
及共因受用故。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惟名生無色。
當有何過。
佛言比丘。
若名不住色中者。
禅磨續轉則不相應。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惟色生無名。
當有何過。
佛言比丘。
色若不與名合。
不被攝持。
則當壞失不得增長。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惟識緣六入。
當有何過。
佛言比丘。
于其始時未滿六入。
惟有身根及以意根。
其所轉生未可得有。
此兩根體。
其惟名色在于初時。
以為次第。
與彼六入滿足為緣。
是故說言名色緣六入。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惟六入滿足則是禅磨究竟。
何故複說觸及受也。
佛言比丘。
此六入禅磨究竟者。
是受用依止究竟而未受用。
必受用究竟者。
乃是共因領受。
是故受用依止究竟。
及受用究竟。
得名禅磨究竟應知。
比丘白佛。
大德。
此以無明緣渴。
亦說受緣。
若惟無明緣渴不以受緣。
當有何過。
佛言比丘。
三種渴三種有。
一時轉生。
故然以受緣渴故。
相待為力則不轉生。
是故不惟無明緣渴。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惟受緣于渴。
當有何過。
佛言比丘。
一切諸渴皆以受為緣。
然複有受非是渴緣。
乃與諸渴而作滅緣。
是故不惟受緣于渴。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惟渴緣于有。
不以取緣。
當有何過。
佛言比丘。
渴名為求。
于彼惡趣必無求者。
然作非福之行。
雖求善趣恒與相違。
果轉生時非渴為緣。
自以取緣令其轉生。
比丘所雲。
無有渴者。
名無有求。
此無有求。
雖是相違。
然作福不動行果亦轉生。
比丘。
以此因緣不惟渴緣于有。
比丘白佛。
大德。
若取緣有有緣生者。
何故不說彼取及有以為集谛。
佛言比丘。
以渴能作四種業故。
一者于自身境界受中。
作貪美縛業。
二者
由彼令此渴愛緣取。
若複彼取為依。
未得離欲。
如是死時。
然此四見及欲界煩惱。
以欲渴愛作緣生取。
若複離欲離色。
彼色界渴愛。
無色界渴愛生得常有。
若色界無色界中煩惱生時。
色界無色界便起于取。
彼色無色界煩惱及此諸見。
或以色界渴愛。
作緣生取。
或以無色界渴愛。
作緣生取。
如是渴愛緣取故。
已得諸行熏習報識共取而生。
彼取攝已。
先所集行所有所有渴愛未滅。
彼處彼處則當現前。
為令自身轉出故。
以是因緣。
有于出生故。
說彼行為有。
彼取力故。
行既為有。
于此死已先所攝聚。
當出生者作緣轉出。
是故說名有緣生。
于轉出中。
出生時相壞異于昔。
複至彼邊則有死退壽命終盡。
是故說名生緣老死。
比丘。
此是第二無明。
于轉出緣生和合轉出而作起緣。
比丘白佛。
大德。
何故轉出緣生中渴取二種。
而不說為諸行緣也。
佛言比丘。
渴取自界。
分齊斷故。
如欲渴及取。
不應作色界無色界不動行。
緣非境界故。
如欲渴。
于不動行中如是色渴。
于無色界中無色渴。
于欲界色界中色渴。
于欲界中亦爾。
比丘白佛。
大德。
何故欲渴及取。
不與福非福行為緣。
佛言比丘。
于此現前所有境界。
愛與不愛而為增上。
以有欲渴起不善根。
作非福行。
由于共因果非福行中。
不知其惡故。
所謂心惡及所作惡。
以不知故起非福行。
而彼心及所作惡等。
惟以無明為緣。
非渴為緣。
與不善根不共境界故。
若以欲渴作于福行。
依信乃作。
謂信死必生生必藉緣。
以信攝故所有渴取。
我但施設為障覆無記。
若法障覆無記則不能起行。
由于共因果福行中不知出離故。
求可愛生便作福行。
是故雖雲福行。
亦以無明為緣。
比丘白佛。
大德。
何故色界渴取。
不與色界不動行為緣。
佛言。
比丘。
未離欲者。
色渴未生未得住處。
彼未有時未得住處故。
不能為色界不動行緣令其得起。
如色界渴于色界不動行中。
如是無色界渴于無色界不動行中亦爾。
由于色界身無色界身有過惡中見其好事。
想而思惟。
或因說法。
或因教授法故。
有此不正思惟。
與彼行為緣。
然此不正思惟。
為無明所引。
不正思惟果。
共無明和合。
與不動行為緣故。
是故彼不動行。
亦以無明為緣。
應知比丘。
又一無有渴為依故。
作諸福行及不動行。
由無有渴故。
則見諸有過惡。
何肯更求當有。
然複于無有中不如實知。
以不如實知。
又未得對治道故。
迷非對治為對治想。
便作福行及不動行。
比丘。
以此因緣。
應知惟以無明緣行。
非渴取為緣。
比丘白佛。
大德。
若行于六識身中。
和合共生者。
何故說言行緣于識。
佛言。
比丘。
此六識身中福非福不動等行。
和合共生共滅。
即于果報識中安置諸行熏習。
于後新異出生報識。
作引方便。
是故說言行緣于識。
比丘白佛。
大德。
名色六入觸受諸分。
于識中同時攝聚種子。
何故說時随次第說。
佛言比丘。
未來次第生轉故。
比丘白佛。
大德。
何故說名色六入觸受等為禅磨。
義翻為生謂一報未死已前總名。
非初受生。
佛言比丘。
共因受用依止。
及共因受用故。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惟名生無色。
當有何過。
佛言比丘。
若名不住色中者。
禅磨續轉則不相應。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惟色生無名。
當有何過。
佛言比丘。
色若不與名合。
不被攝持。
則當壞失不得增長。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惟識緣六入。
當有何過。
佛言比丘。
于其始時未滿六入。
惟有身根及以意根。
其所轉生未可得有。
此兩根體。
其惟名色在于初時。
以為次第。
與彼六入滿足為緣。
是故說言名色緣六入。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惟六入滿足則是禅磨究竟。
何故複說觸及受也。
佛言比丘。
此六入禅磨究竟者。
是受用依止究竟而未受用。
必受用究竟者。
乃是共因領受。
是故受用依止究竟。
及受用究竟。
得名禅磨究竟應知。
比丘白佛。
大德。
此以無明緣渴。
亦說受緣。
若惟無明緣渴不以受緣。
當有何過。
佛言比丘。
三種渴三種有。
一時轉生。
故然以受緣渴故。
相待為力則不轉生。
是故不惟無明緣渴。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惟受緣于渴。
當有何過。
佛言比丘。
一切諸渴皆以受為緣。
然複有受非是渴緣。
乃與諸渴而作滅緣。
是故不惟受緣于渴。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惟渴緣于有。
不以取緣。
當有何過。
佛言比丘。
渴名為求。
于彼惡趣必無求者。
然作非福之行。
雖求善趣恒與相違。
果轉生時非渴為緣。
自以取緣令其轉生。
比丘所雲。
無有渴者。
名無有求。
此無有求。
雖是相違。
然作福不動行果亦轉生。
比丘。
以此因緣不惟渴緣于有。
比丘白佛。
大德。
若取緣有有緣生者。
何故不說彼取及有以為集谛。
佛言比丘。
以渴能作四種業故。
一者于自身境界受中。
作貪美縛業。
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