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重乙
關燈
小
中
大
為止了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沒有。
從前有個狄諸侯,是畝産一鐘糧食的國家,所以糧食十鐘賣價才一锱金。
另外有個程諸侯,是山地的諸侯國,所以糧食五釜賣價就是&mdash锱金。
問題是狄諸侯十鐘而不能建立軍隊,程諸侯半鐘而能建立。
或十倍而不足,或五分而有餘,原因全在于通曉輕重之術和物價高低的理财方法。
國家有十年的糧食貯備,而人民的糧食還不夠吃,人們就想用自己的事業求取君主的俸祿;國君有經營山海鹽鐵的大量收入,而人民的用度還不充足,人們就想用自己的事業換取君主的金錢。
&lsquo租籍&rsquo是君主應得的,&lsquo正籍&rsquo是君主強征的。
亡國之君,廢其所應得而取其所&lsquo強征&rsquo,故百姓怨恨君主而政令無法推行。
百姓是予之則喜,奪之則怒,人情無不如此。
先王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在給予人民利益時,要求形式鮮明;在奪取人民利益時,則要求不露内情。
糧食,是人民生命的主宰;貨币,是人民的一交一易手段。
先王就是善于利用流通手段來控制主宰人民生命的糧食,所以就把百姓力量完全使用起來了。
&rdquo 管仲說:&ldquo好雨入地五尺,國君就說話不靈。
吃食足夠的國家,反而必亡。
這都是因為手裡備有餘糧的人多起來了。
所以,不怕霜露的樹木,不受天的擺布,自家能滿足需求的人們,不肯服從君主。
所以,先奪取而後給予,先提高物價而後降低,先使百姓不滿然後再使之喜悅,天下事就好辦了。
&rdquo 桓公說:&ldquo加強農業,節約開支,就可以使國家不亡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可以使經濟情況更好些,而不能保證不亡。
從前,紀氏的國家就是加強農業節約開支的,但糧食豐富而不能經營管理,糧食便四下外流而歸于天下各國。
這樣,紀氏雖加強農業節約開支,但不能經營管理,恰恰使他的百姓糧食外流淨盡而成為天的俘虜。
因而他自己也國亡而無處容身。
所以說隻能使經濟情況更好些,而不能保證不亡。
所以善于主持國家的,總是在各國物價降低時,我則使它提高;各國輕視此種商品時,我則重視;各國市場供過于求時,我則通過囤積使之供不應求。
這然後就可以統率天下了。
&rdquo 桓公說:&ldquo我要求不死一人,不動一哉而開鑿大蓄水池兩個,有辦法做到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把小水按地形高下加以控制,汶、泗、洙、沿諸水的水量即可增加三倍。
于是請下令九月種麥,翌年夏至收割。
這樣,在時雨未到之前,就有利于農事灌溉了。
&rdquo桓公說:&ldquo可以。
&rdquo便下令九月種麥,翌年夏至收割。
計算收獲數量,一年收成的積蓄就等于大蓄水池兩個。
所以這就是所謂善用天時,明察地利而開鑿大蓄水池的方法。
管仲向桓公報告說:&ldquo全年的地租金額将得四萬二千斤黃金,請在一天内全部預賞給戰士。
&rdquo桓公說:&ldquo可以。
&rdquo便下令準備鼓旗于泰州之野召集軍隊戰士。
桓公站在台上,甯戚、鮑叔、隰朋、易牙、賓須無都依次挨肩而立。
管仲拿着鼓槐向戰士拱手為禮說:&ldquo誰能陷陣攻破敵衆,賞黃金百斤。
&rdquo三次發問無人回答。
有一戰士執劍向前詢問說:&ldquo多少敵衆呢?:管仲說:&ldquo千人之衆。
&rdquo&ldquo千人之衆,我可以攻破。
&rdquo于是賞給他一百斤黃金。
然後管仲又發問說:&ldquo在兵接管張的一交一戰當中,誰能擒獲敵軍的卒長,賞黃金百斤。
&rdquo下面又詢問說:&ldquo是多少人的卒長呢?&rdquo管仲說:&ldquo一千人的卒長。
&rdquo&ldquo千人的卒長,我可以擒到。
&rdquo于是賞給一百斤黃金。
管仲又發問說:&ldquo誰能按旌旗所指的方向,而得到敵軍大将的首級,賞黃金千斤。
&rdquo回答可以得到的共有十人,每人都賞給一千斤黃金。
其餘凡自說能夠在外殺敵的,都賞給每人黃金十斤。
一早上的&ldquo預賞&rdquo,四萬二千斤黃金都光了。
桓公憂懼地歎息說:&ldquo我怎能理解這項措施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君上不必憂慮。
讓戰士在外榮顯于鄉裡,在内報功于雙親,在家有德于妻子,這樣,他們必然要争取名聲,圖報君德,沒有敗退之心了。
我們舉兵作戰,能夠攻破敵軍,占領敵人土地,那就不隻限于四萬二千金的利益了。
&rdquo五人都說:&ldquo好。
&rdquo桓公也接着說:&ldquo可以。
&rdquo于是又告誡軍中大将們說:&ldquo凡統領百人的軍官拜見你們時,一定要按訪問的禮節相待;統領幹人的軍官拜見你們時,一定要下階兩級拜而送之。
他們有父母的,一定要賞給酒四石、肉四鼎。
沒有父母物,一定要賞給妻子酒三石,肉三鼎。
&rdquo這個辦法實行才半年,百姓中父親告訴兒子,兄長告訴弟弟,妻子勸告丈夫,說:&ldquo國家待我們如此優厚,若不死戰于前線,還可以回到鄉裡來麼?&rdquo桓公終于舉兵攻伐萊國,作戰于莒地的必市裡。
結果是旗鼓還沒有互相看到,軍隊多少還沒有互相了解,萊國軍隊就大敗而逃。
于是便破其軍隊,占其土地而虜其将領。
因此,還沒有等到拿出土
從前有個狄諸侯,是畝産一鐘糧食的國家,所以糧食十鐘賣價才一锱金。
另外有個程諸侯,是山地的諸侯國,所以糧食五釜賣價就是&mdash锱金。
問題是狄諸侯十鐘而不能建立軍隊,程諸侯半鐘而能建立。
或十倍而不足,或五分而有餘,原因全在于通曉輕重之術和物價高低的理财方法。
國家有十年的糧食貯備,而人民的糧食還不夠吃,人們就想用自己的事業求取君主的俸祿;國君有經營山海鹽鐵的大量收入,而人民的用度還不充足,人們就想用自己的事業換取君主的金錢。
&lsquo租籍&rsquo是君主應得的,&lsquo正籍&rsquo是君主強征的。
亡國之君,廢其所應得而取其所&lsquo強征&rsquo,故百姓怨恨君主而政令無法推行。
百姓是予之則喜,奪之則怒,人情無不如此。
先王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在給予人民利益時,要求形式鮮明;在奪取人民利益時,則要求不露内情。
糧食,是人民生命的主宰;貨币,是人民的一交一易手段。
先王就是善于利用流通手段來控制主宰人民生命的糧食,所以就把百姓力量完全使用起來了。
&rdquo 管仲說:&ldquo好雨入地五尺,國君就說話不靈。
吃食足夠的國家,反而必亡。
這都是因為手裡備有餘糧的人多起來了。
所以,不怕霜露的樹木,不受天的擺布,自家能滿足需求的人們,不肯服從君主。
所以,先奪取而後給予,先提高物價而後降低,先使百姓不滿然後再使之喜悅,天下事就好辦了。
&rdquo 桓公說:&ldquo加強農業,節約開支,就可以使國家不亡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可以使經濟情況更好些,而不能保證不亡。
從前,紀氏的國家就是加強農業節約開支的,但糧食豐富而不能經營管理,糧食便四下外流而歸于天下各國。
這樣,紀氏雖加強農業節約開支,但不能經營管理,恰恰使他的百姓糧食外流淨盡而成為天的俘虜。
因而他自己也國亡而無處容身。
所以說隻能使經濟情況更好些,而不能保證不亡。
所以善于主持國家的,總是在各國物價降低時,我則使它提高;各國輕視此種商品時,我則重視;各國市場供過于求時,我則通過囤積使之供不應求。
這然後就可以統率天下了。
&rdquo 桓公說:&ldquo我要求不死一人,不動一哉而開鑿大蓄水池兩個,有辦法做到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把小水按地形高下加以控制,汶、泗、洙、沿諸水的水量即可增加三倍。
于是請下令九月種麥,翌年夏至收割。
這樣,在時雨未到之前,就有利于農事灌溉了。
&rdquo桓公說:&ldquo可以。
&rdquo便下令九月種麥,翌年夏至收割。
計算收獲數量,一年收成的積蓄就等于大蓄水池兩個。
所以這就是所謂善用天時,明察地利而開鑿大蓄水池的方法。
管仲向桓公報告說:&ldquo全年的地租金額将得四萬二千斤黃金,請在一天内全部預賞給戰士。
&rdquo桓公說:&ldquo可以。
&rdquo便下令準備鼓旗于泰州之野召集軍隊戰士。
桓公站在台上,甯戚、鮑叔、隰朋、易牙、賓須無都依次挨肩而立。
管仲拿着鼓槐向戰士拱手為禮說:&ldquo誰能陷陣攻破敵衆,賞黃金百斤。
&rdquo三次發問無人回答。
有一戰士執劍向前詢問說:&ldquo多少敵衆呢?:管仲說:&ldquo千人之衆。
&rdquo&ldquo千人之衆,我可以攻破。
&rdquo于是賞給他一百斤黃金。
然後管仲又發問說:&ldquo在兵接管張的一交一戰當中,誰能擒獲敵軍的卒長,賞黃金百斤。
&rdquo下面又詢問說:&ldquo是多少人的卒長呢?&rdquo管仲說:&ldquo一千人的卒長。
&rdquo&ldquo千人的卒長,我可以擒到。
&rdquo于是賞給一百斤黃金。
管仲又發問說:&ldquo誰能按旌旗所指的方向,而得到敵軍大将的首級,賞黃金千斤。
&rdquo回答可以得到的共有十人,每人都賞給一千斤黃金。
其餘凡自說能夠在外殺敵的,都賞給每人黃金十斤。
一早上的&ldquo預賞&rdquo,四萬二千斤黃金都光了。
桓公憂懼地歎息說:&ldquo我怎能理解這項措施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君上不必憂慮。
讓戰士在外榮顯于鄉裡,在内報功于雙親,在家有德于妻子,這樣,他們必然要争取名聲,圖報君德,沒有敗退之心了。
我們舉兵作戰,能夠攻破敵軍,占領敵人土地,那就不隻限于四萬二千金的利益了。
&rdquo五人都說:&ldquo好。
&rdquo桓公也接着說:&ldquo可以。
&rdquo于是又告誡軍中大将們說:&ldquo凡統領百人的軍官拜見你們時,一定要按訪問的禮節相待;統領幹人的軍官拜見你們時,一定要下階兩級拜而送之。
他們有父母的,一定要賞給酒四石、肉四鼎。
沒有父母物,一定要賞給妻子酒三石,肉三鼎。
&rdquo這個辦法實行才半年,百姓中父親告訴兒子,兄長告訴弟弟,妻子勸告丈夫,說:&ldquo國家待我們如此優厚,若不死戰于前線,還可以回到鄉裡來麼?&rdquo桓公終于舉兵攻伐萊國,作戰于莒地的必市裡。
結果是旗鼓還沒有互相看到,軍隊多少還沒有互相了解,萊國軍隊就大敗而逃。
于是便破其軍隊,占其土地而虜其将領。
因此,還沒有等到拿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