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重甲
關燈
小
中
大
麥時機,再其次的種芋時機,再其次的種麻時機,再其次的除草時機,最後是大雨季節将臨、農田的鋤草培土時機。
抓好這六個時節的農貸,老百姓就将被貸款吸引到我們國都來了。
善治國者,一向是利用輕重之術,掌握充足的錢物貯備,所以,事件發生不至于混亂。
這而後,才可以成就天下的王業。
&rdquo 管仲說:&ldquo一個農民不耕田,人民就有可能挨餓;一個婦女不織布,人民就有可能受凍。
農事收益達到工本的兩倍,農民就沒有賣兒賣女的;三倍,則衣食充足;四倍,則賦稅有保證;五倍,則餘糧遠近流通,死人也得到妥善地安葬。
農事收益若達不到工本兩倍,君主又不停地征收苛捐雜稅,那就路右盜賊,單人不敢走路,錢财不敢放在手裡了。
國家如果再用法律鎮壓,就等于暗中謀害百姓。
五谷中隻有三谷成熟,每個鄉就會有因饑餓而偷盜的;五谷中隻二谷成熟,每個裡就會有因饑餓而偷盜的;五谷中隻能收到一熟,每個家庭都會有因饑餓而偷盜的了。
如果人們老是幹着不夠本錢的職業,吃着漲價四十倍的口糧,還想要他們不流離失所,是辦不到的。
加上君上早上下令征稅,晚上就限令一交一齊,有錢人家拿得出來,窮苦人家隻好變賣衣物,農民賣糧一交一稅,僅能按十分之三的價錢出一售。
這就等于國君的朝廷命令一過頭,财物就流失于天下了。
國君對百姓的征斂沒有止境,百姓無力應付,就隻好逃亡而進入山林。
戰士見不到自己親人,家庭破滅而不能各自存在。
平民在國内流亡,而士人逃奔國外,這樣,不用戰争就會從内部垮台的。
&rdquo 管仲說:&ldquo現今主持國家擁有土地治理人民的君主,要注重四時農事,保證糧食貯備。
國家财力充足,遠方的人們就能自動遷來;荒地開發得好,本國的人民才能安心留住。
糧食富裕,人們就知道禮節;衣食豐足,人們就懂得榮辱。
現在君上親身示範犁田墾地,開發草土,是可以得到糧食的。
人民的口糧,每人也有一定數量的土地保證。
然而大街小巷為什麼還有挨餓受凍的人呢?這是因為糧食被人囤積起來了。
現在君上鑄造錢币,人民用來一交一易,每人也合有幾百幾十的數目。
然而為什麼還有賣兒賣女的呢?這是因為錢财被人積聚起來了。
所以,作為人君,不能分散囤積的糧食,調節物價的高低,分散兼并的财利,即使他加強農業,督促生産,無休止地開發荒地和鑄造錢币,人民也還是要貧窮的。
&rdquo桓公問管仲說:&ldquo現在我想調節物價高低,分散兼并的财利,散開囤積的糧食,否則社會上将會無休止地兼并,不停息地積累,貧賤、鳏寡以及老而無子的人們就将生活無着了。
那麼,這種&lsquo散&rsquo和&lsquo分&rsquo都有什麼辦法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隻有精通輕重之術的專家能解決這個分散的問題,請下令召見精通輕重之術的專家好了。
&rdquo桓公說:&ldquo好。
&rdquo于是束車五乘,從周下原接來癸乙。
桓公與癸乙、管仲、甯戚四人坐定。
桓公說:&ldquo請問關于輕重之術?&rdquo癸乙說:&ldquo向人民征稅過重,就失掉人民支持;對各國諸侯多次失信,就沒有盟國追随。
&rdquo管仲肩挨肩地問他說:&ldquo我不向人民征稅,用什麼供養軍隊?不向人民征稅,靠什麼抵禦鄰國入侵?&rdquo癸乙說:&ldquo隻有弄空豪門貴族的積财才行。
弄空他們的積财則貨物有無相通,有無相通則貨物流入市場,流入市場則物價下跌,物價下跌則萬物可以利用了。
懂得萬物可以利用而不用,财貨就流失到其他國家,流失到其他國家,是本國的大害。
&rdquo桓公說:&ldquo請問弄空豪門貴族的積财而使财貨可以利用的做法。
&rdquo癸乙回答說:&ldquo國内财貨有餘但戰車不足,就責成卿和附庸諸侯提一供出來。
個人家資富足但不拿外事費用,就責成令和大夫提一供出來。
這樣财貨就可以有無相通,有無相通則财貨可以流入市場,流入市場則物價下降,物價下降則财貨可以利用。
所以,懂得三種調節措施依據同一政策的人,才能夠主持天下,不懂就不能主持天下。
所以要把這種措施用号令明确起來,配合以緩急合宜的步驟,天下百姓就會象流水般地歸附于我們。
這就是輕重之術。
&rdquo 桓公問管仲說:&ldquo現在十萬甲兵,每天燒柴與吃菜的消耗可以用掉十裡平原的收入;一次戰争,每天的費用可以用掉千金的積蓄。
久而久之,怎樣維持下去?&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糧食的中等價格每釜四十錢,而金價為每斤四千錢。
按糧價每釜四十錢計算,每鐘才四百,二十鐘才是八千錢。
金價按每斤四千計算,兩斤就是八千錢。
這樣,一個農民每年耕地百畝,百畝的收成不過二十鐘,一個農民的耕作僅合兩斤黃金的價值。
糧貴黃金就賤,黃金貴糧食就賤,兩者漲落剛好相反。
所以,善于治國的人就是要提高糧食價格。
如每釜提為四百,每鐘就是四千錢,十鐘四萬,二十鐘就是八萬。
金價每斤仍為四千,十斤才是四萬,二十斤才八萬。
這樣,君主一發号令,就能使一個農民一年的耕作有了二十斤黃金的收入。
由此可見,國土不在廣狹,國家不在貧富,關鍵在于善于發号施令和精通輕重之術。
&rdquo 管仲說:&ldquo咚咚擊鼓,戰士就憤怒前進;锵锵鳴金,戰士就肅然而停。
繼續用戰鼓驅動他們,則有的戰死,有的受傷,不停地争相前進。
他們戰鬥得口角流沫,手滿傷痍,并不是重在報父母一之仇,而是厚賞重祿使之如此的。
所以君相在朝廷上,如果安排的爵祿跟不上,臣下就不肯盡忠;統帥在行軍中,如果提一供的獎賞跟不上,士卒就不肯死戰。
由此看來,大臣是被朝廷制約着,而打仗的戰士是被獎賞制約着的。
所以,要使作父親的舍得出自己的兒子,作哥哥的舍得出自己的弟弟,作妻子的舍得讓丈夫犧牲,唯有重祿重賞才可以做到。
能夠做到了,将士們就可以不怕遠征,而威震邊地的臣民;不怕險阻,而征服有險可守的國家;發兵像雷霆一樣猛烈,動兵像風雨一樣迅速,獨出獨入,任何力量都抵擋不住。
桓公說:&ldquo四夷不肯臣服,他們的叛逆政策怕會影響天下而使我受害,我們有辦法解決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吳國和越國不來朝拜,就用他們所産的珍珠和象牙作為貨币。
發和朝鮮不來朝拜,就用他們的高貴皮張和皮服作為貨币。
北方的禺氏不來朝拜,就用他們所産的玉壁作為貨币。
西方的昆侖虛不來朝拜,就用他們所産的良玉美石作為貨币。
所以,那種拿在手裡或含在口裡看不見而價值于金的東西,是珍珠;用它作貨币,八千裡外的吳越就可以來臣服朝拜了。
一張豹皮,是價值幹金的;用它作為貨币,八千裡外的發和朝鮮就可以來朝拜了。
揣在懷裡或挾在腋下都不顯眼而價值幹金的,是白玉,用它作貨币,八千裡外的禺氏就來臣服朝拜了。
發替耳飾之類而能價值千金的東西,是良玉琳和美石琅汗,用它們作為貨币,八千裡外的昆侖虛就來朝拜了。
所以,對這些寶物若無人主持管理,對各地的經濟事業若不去聯系,遠近各國不能互利,四夷也就不會前來朝拜了。
&rdquo
抓好這六個時節的農貸,老百姓就将被貸款吸引到我們國都來了。
善治國者,一向是利用輕重之術,掌握充足的錢物貯備,所以,事件發生不至于混亂。
這而後,才可以成就天下的王業。
&rdquo 管仲說:&ldquo一個農民不耕田,人民就有可能挨餓;一個婦女不織布,人民就有可能受凍。
農事收益達到工本的兩倍,農民就沒有賣兒賣女的;三倍,則衣食充足;四倍,則賦稅有保證;五倍,則餘糧遠近流通,死人也得到妥善地安葬。
農事收益若達不到工本兩倍,君主又不停地征收苛捐雜稅,那就路右盜賊,單人不敢走路,錢财不敢放在手裡了。
國家如果再用法律鎮壓,就等于暗中謀害百姓。
五谷中隻有三谷成熟,每個鄉就會有因饑餓而偷盜的;五谷中隻二谷成熟,每個裡就會有因饑餓而偷盜的;五谷中隻能收到一熟,每個家庭都會有因饑餓而偷盜的了。
如果人們老是幹着不夠本錢的職業,吃着漲價四十倍的口糧,還想要他們不流離失所,是辦不到的。
加上君上早上下令征稅,晚上就限令一交一齊,有錢人家拿得出來,窮苦人家隻好變賣衣物,農民賣糧一交一稅,僅能按十分之三的價錢出一售。
這就等于國君的朝廷命令一過頭,财物就流失于天下了。
國君對百姓的征斂沒有止境,百姓無力應付,就隻好逃亡而進入山林。
戰士見不到自己親人,家庭破滅而不能各自存在。
平民在國内流亡,而士人逃奔國外,這樣,不用戰争就會從内部垮台的。
&rdquo 管仲說:&ldquo現今主持國家擁有土地治理人民的君主,要注重四時農事,保證糧食貯備。
國家财力充足,遠方的人們就能自動遷來;荒地開發得好,本國的人民才能安心留住。
糧食富裕,人們就知道禮節;衣食豐足,人們就懂得榮辱。
現在君上親身示範犁田墾地,開發草土,是可以得到糧食的。
人民的口糧,每人也有一定數量的土地保證。
然而大街小巷為什麼還有挨餓受凍的人呢?這是因為糧食被人囤積起來了。
現在君上鑄造錢币,人民用來一交一易,每人也合有幾百幾十的數目。
然而為什麼還有賣兒賣女的呢?這是因為錢财被人積聚起來了。
所以,作為人君,不能分散囤積的糧食,調節物價的高低,分散兼并的财利,即使他加強農業,督促生産,無休止地開發荒地和鑄造錢币,人民也還是要貧窮的。
&rdquo桓公問管仲說:&ldquo現在我想調節物價高低,分散兼并的财利,散開囤積的糧食,否則社會上将會無休止地兼并,不停息地積累,貧賤、鳏寡以及老而無子的人們就将生活無着了。
那麼,這種&lsquo散&rsquo和&lsquo分&rsquo都有什麼辦法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隻有精通輕重之術的專家能解決這個分散的問題,請下令召見精通輕重之術的專家好了。
&rdquo桓公說:&ldquo好。
&rdquo于是束車五乘,從周下原接來癸乙。
桓公與癸乙、管仲、甯戚四人坐定。
桓公說:&ldquo請問關于輕重之術?&rdquo癸乙說:&ldquo向人民征稅過重,就失掉人民支持;對各國諸侯多次失信,就沒有盟國追随。
&rdquo管仲肩挨肩地問他說:&ldquo我不向人民征稅,用什麼供養軍隊?不向人民征稅,靠什麼抵禦鄰國入侵?&rdquo癸乙說:&ldquo隻有弄空豪門貴族的積财才行。
弄空他們的積财則貨物有無相通,有無相通則貨物流入市場,流入市場則物價下跌,物價下跌則萬物可以利用了。
懂得萬物可以利用而不用,财貨就流失到其他國家,流失到其他國家,是本國的大害。
&rdquo桓公說:&ldquo請問弄空豪門貴族的積财而使财貨可以利用的做法。
&rdquo癸乙回答說:&ldquo國内财貨有餘但戰車不足,就責成卿和附庸諸侯提一供出來。
個人家資富足但不拿外事費用,就責成令和大夫提一供出來。
這樣财貨就可以有無相通,有無相通則财貨可以流入市場,流入市場則物價下降,物價下降則财貨可以利用。
所以,懂得三種調節措施依據同一政策的人,才能夠主持天下,不懂就不能主持天下。
所以要把這種措施用号令明确起來,配合以緩急合宜的步驟,天下百姓就會象流水般地歸附于我們。
這就是輕重之術。
&rdquo 桓公問管仲說:&ldquo現在十萬甲兵,每天燒柴與吃菜的消耗可以用掉十裡平原的收入;一次戰争,每天的費用可以用掉千金的積蓄。
久而久之,怎樣維持下去?&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糧食的中等價格每釜四十錢,而金價為每斤四千錢。
按糧價每釜四十錢計算,每鐘才四百,二十鐘才是八千錢。
金價按每斤四千計算,兩斤就是八千錢。
這樣,一個農民每年耕地百畝,百畝的收成不過二十鐘,一個農民的耕作僅合兩斤黃金的價值。
糧貴黃金就賤,黃金貴糧食就賤,兩者漲落剛好相反。
所以,善于治國的人就是要提高糧食價格。
如每釜提為四百,每鐘就是四千錢,十鐘四萬,二十鐘就是八萬。
金價每斤仍為四千,十斤才是四萬,二十斤才八萬。
這樣,君主一發号令,就能使一個農民一年的耕作有了二十斤黃金的收入。
由此可見,國土不在廣狹,國家不在貧富,關鍵在于善于發号施令和精通輕重之術。
&rdquo 管仲說:&ldquo咚咚擊鼓,戰士就憤怒前進;锵锵鳴金,戰士就肅然而停。
繼續用戰鼓驅動他們,則有的戰死,有的受傷,不停地争相前進。
他們戰鬥得口角流沫,手滿傷痍,并不是重在報父母一之仇,而是厚賞重祿使之如此的。
所以君相在朝廷上,如果安排的爵祿跟不上,臣下就不肯盡忠;統帥在行軍中,如果提一供的獎賞跟不上,士卒就不肯死戰。
由此看來,大臣是被朝廷制約着,而打仗的戰士是被獎賞制約着的。
所以,要使作父親的舍得出自己的兒子,作哥哥的舍得出自己的弟弟,作妻子的舍得讓丈夫犧牲,唯有重祿重賞才可以做到。
能夠做到了,将士們就可以不怕遠征,而威震邊地的臣民;不怕險阻,而征服有險可守的國家;發兵像雷霆一樣猛烈,動兵像風雨一樣迅速,獨出獨入,任何力量都抵擋不住。
桓公說:&ldquo四夷不肯臣服,他們的叛逆政策怕會影響天下而使我受害,我們有辦法解決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吳國和越國不來朝拜,就用他們所産的珍珠和象牙作為貨币。
發和朝鮮不來朝拜,就用他們的高貴皮張和皮服作為貨币。
北方的禺氏不來朝拜,就用他們所産的玉壁作為貨币。
西方的昆侖虛不來朝拜,就用他們所産的良玉美石作為貨币。
所以,那種拿在手裡或含在口裡看不見而價值于金的東西,是珍珠;用它作貨币,八千裡外的吳越就可以來臣服朝拜了。
一張豹皮,是價值幹金的;用它作為貨币,八千裡外的發和朝鮮就可以來朝拜了。
揣在懷裡或挾在腋下都不顯眼而價值幹金的,是白玉,用它作貨币,八千裡外的禺氏就來臣服朝拜了。
發替耳飾之類而能價值千金的東西,是良玉琳和美石琅汗,用它們作為貨币,八千裡外的昆侖虛就來朝拜了。
所以,對這些寶物若無人主持管理,對各地的經濟事業若不去聯系,遠近各國不能互利,四夷也就不會前來朝拜了。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