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語

關燈
【原文】

    桓公問管子曰:&ldquo事之至數可聞乎?&rdquo管子對曰:&ldquo何謂至數?&rdquo桓公曰:&ldquo秦奢教我曰:&lsquo帷蓋不修,衣服不衆,則女事不泰。俎豆之禮不緻牲,諸侯太牢,大夫少牢,不若此,則六畜不育。非高其台榭,美其宮室,則群材不散。&rsquo此言何如?&rdquo管子曰:&ldquo非數也。&rdquo桓公曰:&ldquo何謂非數?&rdquo管子對曰:&ldquo此定壤之數也。彼天子之制,壤方千裡,齊諸侯方百裡,負海子七十裡,男五十裡,若胸臂之相使也。故準徐疾、赢不足,雖在下也,不為君憂。彼壤狹而欲舉與大國争者,農夫寒耕暑耘,力歸于上,女勤于緝績徽織,功歸于府者,非怨民心傷民意也,非有積蓄不可以用人,非有積财無以勸下。泰奢之數,不可用于危隘之國。&rdquo桓公曰:&ldquo善。&rdquo

    桓公又問管子曰:&ldquo佚田謂寡人曰:&lsquo善者用非其有,使非其人,何不因諸侯權以制夭下?&rsquo&rdquo管子對曰:&ldquo佚田之言非也,彼善為國者,壤辟舉則民留處,倉廪實則知禮節。且無委緻圍,城脆緻沖。夫不定内,不可以持天下。佚田之言非也。&rdquo管子曰:&ldquo歲藏一,十年而十也。歲藏二,五年而十也。谷十而守五,绨素滿之,五在上。故視歲而藏,縣時積歲,國有十年之蓄,富勝貧,勇勝怯,智勝愚,微勝不微,有義勝無義,練士勝驅衆。凡十勝者盡有之,故發如風雨,動如雷霆,獨出獨入,莫之能禁止,不待權輿。故佚田之言非也。&rdquo桓公曰:&ldquo善。&rdquo

    【譯文】

    桓公問管仲說:&ldquo治理國事的最佳辦法,可以說給我聽聽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什麼叫最佳辦法?&rdquo桓公說:&ldquo秦奢教我說:&lsquo不修飾車帷車蓋,不大量添置衣服,女工的事業就不能發展。祭祀之禮不用牲,比如諸侯依禮用牛,大夫依禮用羊,不如此,六畜就不能繁育。不能高建樓台亭榭,美修華麗宮室,各種木材就沒有出路。&rsquo這種說法對不對?&rdquo管仲說:&ldquo這是錯誤辦法。&rdquo桓公說:&ldquo為什麼說是個錯誤辦法?&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這是定地管理的方法。那裡天子的管轄,方圓幹裡土地,列國諸侯方圓百裡,濱海的子國七十裡,男國五十裡,象身體上的胸臂一樣互相為用。所以調節緩急餘缺,即使糧财散在民間,也不緻成為統一國家君主的憂慮。但是,領土狹小而還要起來與大國争強的國家,必須使農夫努力耕耘,成果歸于君主,使婦女勤于紡織,成果歸于官府,這并不是想要傷害民心與民意,而是因為國無積蓄就不能用人,國無餘财就不能鼓勵臣下。過分奢侈的辦法,不可用在領土狹小的國家。&rdquo桓公說:&ldquo好。&rdquo

    桓公又問管仲說:&ldquo佚田對我說:&lsquo善于治國的人,能夠運用不歸他所有的資财,使用不歸他所有的人力,為什麼不利用各諸侯盟國的外援來控制天下呢?&rsquo&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佚田的話不對。那種善于治國的人,總是使國内荒地開發,人民就安心留住;倉廪糧食充裕,人民就懂得禮節。而且國無積蓄将受敵國圍困,城防不固将受敵國沖擊。内部不安定,就無法掌握天下。佚田的話是不對的。&rdquo管仲接着說:&ldquo每年貯備糧食一成,十年就是十成。每年貯備二成,五年就是十成。十成糧食由國家掌握五成,注意用蔬菜補助民食,就可以保住這五成常在政府手裡。這樣,看農業年景加強貯備,積年累月,國家若有十年的積蓄,就可以做到以富勝貧,以勇勝怯,以智勝愚,以用兵一精一妙勝不一精一妙,以有義勝不義,以有訓練的士卒戰勝無訓練的烏合之衆,這全部制勝的因素都具備了。于是發兵如風雨,動作如雷霆,獨出獨入,無人阻止,根本不需要外國的幫助。所以佚田的話是不對的。&rdquo桓公說:&ldquo好。&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