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主七臣
關燈
小
中
大
能固守。
戰士的不肯聽命,也是由此開始的。
大凡亡國敗家的,并不是沒有土地,而是他們所做的事情,對農業并無功效。
大凡兇年的水旱天災,并不是沒有雨露,而是幹旱與降雨不合時節。
亂世的煩苛政治。
并不是沒有法令,而是賞功與罰罪不當其人。
暴主與昏君。
并不是沒有心腹之臣,而是他對人的取舍,不合其道。
所以,明君有&ldquo六務&rdquo和&ldquo四務&rdquo。
什麼是六務呢?&mdash曰節約用财,二曰任用賢佐,三曰重視法度,四曰刑罰堅決,五曰注重天時,六曰注重地利。
什麼是四禁呢?春天不要殺伐,不開掘大丘陵,不焚燒大沼澤,不伐大樹,不開大山,不放大火,不殺大臣。
不征收谷賦。
夏天不要攔塞河水入大川,不填塞大山谷。
不大興土木,不射鳥獸。
秋天不要赦過、免罪和緩刑。
冬天不要封官賜祿,傷害五谷的埋藏。
所以春天不行禁政,各種生物就不能生長;夏天不行禁政,五谷就不能成熟;秋天不行禁政,奸邪就不能被制止;冬天不行禁政,地氣就不能保藏。
四者都違反了,那就一陰一陽一不和,風雨不順,大水淹沒州邑,大風飄屋折樹,大火焚地焦草;天上冬天打雷,地上冬天震動,草木夏枯而秋茂;蜇蟲不藏在土裡,應當死亡的活起來,應當蟄伏的鳴叫起來;草澤多有蛇和蛤蟆,山林多有蟲子和蚊子;六畜不繁育,人民多天死,國貧法亂,一派反抗之氣從下而起。
所以說;樓台亭榭相望,等于是亡國的廊房;馳馬遊車充斥,等于是引寇的車馬;用寶珠裝飾的箭和劍,等于是殺身的兵刃;華麗衣飾與彩色縧帶,等于是焚燒功業的竈窯。
明君懂得這些道理,所以遠遠離開它們而不願接近。
能夠舍此取彼,人君之道就完備了。
所謂法,是用來提倡立功威懾行暴的;律,是用來明定本分制止争端的;令,是用來命令人們管理事務的。
法律政令,是治理人們的規矩繩墨。
矩不正,不能求方;繩不伸,不能求直。
法令是君臣共同建立的,權勢才是君主獨攬的。
君主失其所守則國家危險,官吏失其所守則國家混亂。
刑罰由官吏裁決則國家得治,權勢由君主控制則國家威嚴,法令得人民擁護則人民對國家親近。
因此。
明君總是明于法,慎于權,使上下各有其本分。
大凡私弊的興起,一定從君主開始。
君主好道德,品德端正的人就在眼前;君主好私利,诽謗吹捧的人就在左右;君主多一寵一愛而多行賞,但不看功績,士人就不肯效力;君主多用苛重刑法,但不審核罪行,惡人就不能制止。
明君懂得這個道理,所以頒布堅定不移的政令,确立堅決鎮壓的刑罰。
因此,人們知道哪些是一定要做的,哪些是一定要避免去做的,推之則去,招之則來,就象在高處下投重物,又象在地上開渠引水一樣。
所以法令不煩瑣,官吏不勞頓,人民沒有違犯禁令的,故舊和百姓也都不會抱怨君主了。
法臣:依法度斷事,按刑名判案,沒有诽謗和誇譽。
所以君主守法則君位安定,大臣守法則賄賂停止而人民不搞奸邪之事。
這樣做是太好了!按刑名斷案,訟獄也自會消釋。
飾臣:利用克制親貴來獵取虛名,擺出漠視爵祿的姿态來顯示清高。
好名則無實,顯示清高則不服駕禦。
正如《故記》上所說:&ldquo大臣好名無實,君主就喪失威勢;大臣不服從駕禦,有如馬失辔頭,那還怎麼控制呢?&rdquo 侵臣:從事暗地窺察來毀壞國家法令,好結一交一朋友來發展私人情誼。
所以私道通行法度受到侵害,刑律再繁壞人也不得制止。
君主由此而嚴行誅殺則失去民心。
谄臣:多造鐘鼓并多飾美一女來迷惑君主。
所以君主受迷惑而不肯聽信四大輔臣,谏官也空拿俸祿不肯說話。
于是谄臣得志而法臣不受重視,這就是把君主暗中孤立起來了。
愚臣:自以為對百姓重罪厚罰是有成績的,自以為加重賦稅多多聚财都是為了君主,結果是自身見惡于人而君主也受人诽謗。
《故記》上說:&ldquo愚忠實際上等于讒賊&rdquo,就是這個意思。
奸臣:痛切陳述人情來打動君主,妄開罪一黨一之獄來為同一黨一開路。
為同一黨一開路就加罪于好人,加罪于好人又可保證與同一黨一安然相處。
所以,這種人善于對君主言人之惡來發展自身,從而使君主失掉親近的臣民。
亂臣:自己虛僞地推辭功祿,卻公開為下面請求厚賞。
私下是诽議朝政的禍首,表面上是歌功頌德的幹将。
用诽議獵取聲名,用附和錯誤傷害君主,而衆人不能察覺。
此之謂暗地裡對君主進攻。
戰士的不肯聽命,也是由此開始的。
大凡亡國敗家的,并不是沒有土地,而是他們所做的事情,對農業并無功效。
大凡兇年的水旱天災,并不是沒有雨露,而是幹旱與降雨不合時節。
亂世的煩苛政治。
并不是沒有法令,而是賞功與罰罪不當其人。
暴主與昏君。
并不是沒有心腹之臣,而是他對人的取舍,不合其道。
所以,明君有&ldquo六務&rdquo和&ldquo四務&rdquo。
什麼是六務呢?&mdash曰節約用财,二曰任用賢佐,三曰重視法度,四曰刑罰堅決,五曰注重天時,六曰注重地利。
什麼是四禁呢?春天不要殺伐,不開掘大丘陵,不焚燒大沼澤,不伐大樹,不開大山,不放大火,不殺大臣。
不征收谷賦。
夏天不要攔塞河水入大川,不填塞大山谷。
不大興土木,不射鳥獸。
秋天不要赦過、免罪和緩刑。
冬天不要封官賜祿,傷害五谷的埋藏。
所以春天不行禁政,各種生物就不能生長;夏天不行禁政,五谷就不能成熟;秋天不行禁政,奸邪就不能被制止;冬天不行禁政,地氣就不能保藏。
四者都違反了,那就一陰一陽一不和,風雨不順,大水淹沒州邑,大風飄屋折樹,大火焚地焦草;天上冬天打雷,地上冬天震動,草木夏枯而秋茂;蜇蟲不藏在土裡,應當死亡的活起來,應當蟄伏的鳴叫起來;草澤多有蛇和蛤蟆,山林多有蟲子和蚊子;六畜不繁育,人民多天死,國貧法亂,一派反抗之氣從下而起。
所以說;樓台亭榭相望,等于是亡國的廊房;馳馬遊車充斥,等于是引寇的車馬;用寶珠裝飾的箭和劍,等于是殺身的兵刃;華麗衣飾與彩色縧帶,等于是焚燒功業的竈窯。
明君懂得這些道理,所以遠遠離開它們而不願接近。
能夠舍此取彼,人君之道就完備了。
所謂法,是用來提倡立功威懾行暴的;律,是用來明定本分制止争端的;令,是用來命令人們管理事務的。
法律政令,是治理人們的規矩繩墨。
矩不正,不能求方;繩不伸,不能求直。
法令是君臣共同建立的,權勢才是君主獨攬的。
君主失其所守則國家危險,官吏失其所守則國家混亂。
刑罰由官吏裁決則國家得治,權勢由君主控制則國家威嚴,法令得人民擁護則人民對國家親近。
因此。
明君總是明于法,慎于權,使上下各有其本分。
大凡私弊的興起,一定從君主開始。
君主好道德,品德端正的人就在眼前;君主好私利,诽謗吹捧的人就在左右;君主多一寵一愛而多行賞,但不看功績,士人就不肯效力;君主多用苛重刑法,但不審核罪行,惡人就不能制止。
明君懂得這個道理,所以頒布堅定不移的政令,确立堅決鎮壓的刑罰。
因此,人們知道哪些是一定要做的,哪些是一定要避免去做的,推之則去,招之則來,就象在高處下投重物,又象在地上開渠引水一樣。
所以法令不煩瑣,官吏不勞頓,人民沒有違犯禁令的,故舊和百姓也都不會抱怨君主了。
法臣:依法度斷事,按刑名判案,沒有诽謗和誇譽。
所以君主守法則君位安定,大臣守法則賄賂停止而人民不搞奸邪之事。
這樣做是太好了!按刑名斷案,訟獄也自會消釋。
飾臣:利用克制親貴來獵取虛名,擺出漠視爵祿的姿态來顯示清高。
好名則無實,顯示清高則不服駕禦。
正如《故記》上所說:&ldquo大臣好名無實,君主就喪失威勢;大臣不服從駕禦,有如馬失辔頭,那還怎麼控制呢?&rdquo 侵臣:從事暗地窺察來毀壞國家法令,好結一交一朋友來發展私人情誼。
所以私道通行法度受到侵害,刑律再繁壞人也不得制止。
君主由此而嚴行誅殺則失去民心。
谄臣:多造鐘鼓并多飾美一女來迷惑君主。
所以君主受迷惑而不肯聽信四大輔臣,谏官也空拿俸祿不肯說話。
于是谄臣得志而法臣不受重視,這就是把君主暗中孤立起來了。
愚臣:自以為對百姓重罪厚罰是有成績的,自以為加重賦稅多多聚财都是為了君主,結果是自身見惡于人而君主也受人诽謗。
《故記》上說:&ldquo愚忠實際上等于讒賊&rdquo,就是這個意思。
奸臣:痛切陳述人情來打動君主,妄開罪一黨一之獄來為同一黨一開路。
為同一黨一開路就加罪于好人,加罪于好人又可保證與同一黨一安然相處。
所以,這種人善于對君主言人之惡來發展自身,從而使君主失掉親近的臣民。
亂臣:自己虛僞地推辭功祿,卻公開為下面請求厚賞。
私下是诽議朝政的禍首,表面上是歌功頌德的幹将。
用诽議獵取聲名,用附和錯誤傷害君主,而衆人不能察覺。
此之謂暗地裡對君主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