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問
關燈
小
中
大
dquo東郭郵對曰:&ldquo臣聞之,君子善謀,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
&rdquo桓公曰:&ldquo子奚以意之?&rdquo東郭郵曰:&ldquo夫欣然喜樂者,鐘鼓之色也;夫淵然清靜者,缞绖之色也;漻然豐滿,而手足拇動者,兵甲之色也。
日者,臣視二君之在台上也,口開而不阖,是言莒也;舉手而指,勢當莒也。
且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唯莒,于是臣故曰伐莒。
&rdquo桓公曰:&ldquo善哉,以微射明,此之謂乎!子其坐,寡人與子同之。
&rdquo 客或欲見齊桓公,請仕上官,授祿千鐘。
公以告管仲。
曰:&ldquo君予之。
&rdquo客聞之曰:&ldquo臣不仕矣。
&rdquo公曰:&ldquo何故?&rdquo對曰:&ldquo臣聞取人以人者,其去人也,亦用人。
吾不仕矣。
&rdquo 【譯文】 桓公問管仲說:&ldquo怎樣才能做到治而不亂,明察是非而不受蒙蔽呢?管仲回答說:&ldquo分清責任來安排官職,就可以做到治而不亂,明而不蔽了。
&rdquo桓公說:&ldquo請問怎樣才能使國家富裕起來?&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努力耕種土地而合于農時,就一定能使國家富裕了。
&rdquo桓公又問說:&ldquo我要行大仁大義,以利于天下,怎樣辦才好?&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懲罰暴國,禁止惡行,使覆亡之國複存,斬絕之嗣得續,并赦免無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義了。
&rdquo桓公說:&ldquo我聽說過,懲罰暴國,禁止惡行,赦免無罪的人,一定要有戰勝敵人的武器,攻取敵人的策略,而後才能做到懲暴禁惡,而赦免無罪。
請問關于勝敵的武器問題?&rdquo管仲說:&ldquo選取天下的豪傑,收集天下的一精一材,招請天下的良工巧匠,就有勝敵的武器了。
&rdquo桓公說:&ldquo攻取敵人的策略如何?&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摧毀他們的設備,消散他們的積蓄,奪取他們的糧食,就沒有什麼堅固城池可守的了。
&rdquo桓公說:&ldquo那麼如何選取豪傑之士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嘉美而敬禮之,優待而不相欺,天下的豪傑之士就來了。
&rdquo桓公說:&ldquo收集天下的一精一材怎麼辦?&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價值五的給六,價值九的給十,不可在價錢上限其定數。
&rdquo桓公說:&ldquo招請良工巧匠怎麼辦?&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出三倍的工錢,他們就不遠千裡而來。
&rdquo桓公說:&ldquo我已經聽明白關于勝敵的武器和攻取敵人的策略了,請問出兵襲擊城邑時,舉措預知先後,不失地利,該怎麼辦?&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要花錢收買耳目,要了解放國地圖。
&rdquo桓公說:&ldquo怎樣才能保持野戰必勝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運用奇兵。
&rdquo桓公說:&ldquo我想普遍掌握天下的情報,該怎麼辦?&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小的方面如不認真了解,就不能了解天下的情況。
&rdquo桓公說:&ldquo一守,一戰,一偵查,這三者都有可憂之處。
人民若沒有必死的決心,就不能同他們共赴守戰的危難,人民若不肯堅守信用,就不能靠他們進行對外偵查。
依靠不肯死難的人民而求其能守和能戰,依靠不肯守信的人民而求其向外偵查,這是兵家三種愚昧的表現。
要使人民有必死精神和堅決守信,該怎麼辦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要明确三個根本條件。
&rdquo桓公說:&ldquo什麼是三個根本條件?&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所謂三個根本,一是固,二是尊,三是質。
&rdquo桓公說:&ldquo這怎麼講?&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故國、父母和祖墳都在這裡,是固定他們的條件;田地、房産和爵祿,是尊顯他們的條件;妻子兒女,則是人質的條件。
有此三者,然後再張大其聲威,激勵其意志,人民就能有必死精神而不會欺騙我們了。
&rdquo 桓公問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說:&ldquo凡治理人民,一必須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罰恐吓,四是不用強力禁制。
注意這四點,就可以治理好了。
&rdquo桓公說:&ldquo我知道這四條很好,但是人民少,該怎麼辦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人民少,并不可怕。
從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裡,隻要具備上述四條,怎麼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則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則人民多怨,用刑罰恐吓則人民多行欺詐,用強力禁制則是去者不肯再回,來者也裹足不前了。
所以,聖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
&rdquo桓公說:&ldquo好,既然如此,又該怎樣具體實行呢?&rdquo管仲回
&rdquo桓公曰:&ldquo子奚以意之?&rdquo東郭郵曰:&ldquo夫欣然喜樂者,鐘鼓之色也;夫淵然清靜者,缞绖之色也;漻然豐滿,而手足拇動者,兵甲之色也。
日者,臣視二君之在台上也,口開而不阖,是言莒也;舉手而指,勢當莒也。
且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唯莒,于是臣故曰伐莒。
&rdquo桓公曰:&ldquo善哉,以微射明,此之謂乎!子其坐,寡人與子同之。
&rdquo 客或欲見齊桓公,請仕上官,授祿千鐘。
公以告管仲。
曰:&ldquo君予之。
&rdquo客聞之曰:&ldquo臣不仕矣。
&rdquo公曰:&ldquo何故?&rdquo對曰:&ldquo臣聞取人以人者,其去人也,亦用人。
吾不仕矣。
&rdquo 【譯文】 桓公問管仲說:&ldquo怎樣才能做到治而不亂,明察是非而不受蒙蔽呢?管仲回答說:&ldquo分清責任來安排官職,就可以做到治而不亂,明而不蔽了。
&rdquo桓公說:&ldquo請問怎樣才能使國家富裕起來?&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努力耕種土地而合于農時,就一定能使國家富裕了。
&rdquo桓公又問說:&ldquo我要行大仁大義,以利于天下,怎樣辦才好?&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懲罰暴國,禁止惡行,使覆亡之國複存,斬絕之嗣得續,并赦免無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義了。
&rdquo桓公說:&ldquo我聽說過,懲罰暴國,禁止惡行,赦免無罪的人,一定要有戰勝敵人的武器,攻取敵人的策略,而後才能做到懲暴禁惡,而赦免無罪。
請問關于勝敵的武器問題?&rdquo管仲說:&ldquo選取天下的豪傑,收集天下的一精一材,招請天下的良工巧匠,就有勝敵的武器了。
&rdquo桓公說:&ldquo攻取敵人的策略如何?&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摧毀他們的設備,消散他們的積蓄,奪取他們的糧食,就沒有什麼堅固城池可守的了。
&rdquo桓公說:&ldquo那麼如何選取豪傑之士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嘉美而敬禮之,優待而不相欺,天下的豪傑之士就來了。
&rdquo桓公說:&ldquo收集天下的一精一材怎麼辦?&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價值五的給六,價值九的給十,不可在價錢上限其定數。
&rdquo桓公說:&ldquo招請良工巧匠怎麼辦?&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出三倍的工錢,他們就不遠千裡而來。
&rdquo桓公說:&ldquo我已經聽明白關于勝敵的武器和攻取敵人的策略了,請問出兵襲擊城邑時,舉措預知先後,不失地利,該怎麼辦?&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要花錢收買耳目,要了解放國地圖。
&rdquo桓公說:&ldquo怎樣才能保持野戰必勝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運用奇兵。
&rdquo桓公說:&ldquo我想普遍掌握天下的情報,該怎麼辦?&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小的方面如不認真了解,就不能了解天下的情況。
&rdquo桓公說:&ldquo一守,一戰,一偵查,這三者都有可憂之處。
人民若沒有必死的決心,就不能同他們共赴守戰的危難,人民若不肯堅守信用,就不能靠他們進行對外偵查。
依靠不肯死難的人民而求其能守和能戰,依靠不肯守信的人民而求其向外偵查,這是兵家三種愚昧的表現。
要使人民有必死精神和堅決守信,該怎麼辦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要明确三個根本條件。
&rdquo桓公說:&ldquo什麼是三個根本條件?&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所謂三個根本,一是固,二是尊,三是質。
&rdquo桓公說:&ldquo這怎麼講?&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故國、父母和祖墳都在這裡,是固定他們的條件;田地、房産和爵祿,是尊顯他們的條件;妻子兒女,則是人質的條件。
有此三者,然後再張大其聲威,激勵其意志,人民就能有必死精神而不會欺騙我們了。
&rdquo 桓公問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說:&ldquo凡治理人民,一必須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罰恐吓,四是不用強力禁制。
注意這四點,就可以治理好了。
&rdquo桓公說:&ldquo我知道這四條很好,但是人民少,該怎麼辦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人民少,并不可怕。
從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裡,隻要具備上述四條,怎麼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則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則人民多怨,用刑罰恐吓則人民多行欺詐,用強力禁制則是去者不肯再回,來者也裹足不前了。
所以,聖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
&rdquo桓公說:&ldquo好,既然如此,又該怎樣具體實行呢?&rdquo管仲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