宙合
關燈
小
中
大
為一裹。
散之至于無閑。
不可名而山。
是大之無外,小之無内,故曰有橐天地,其義不傳。
一典品之不極一薄,然而典品無治也。
多内則富。
時出則當。
而聖人之道,貴富以當。
奚謂當,本乎無妄之治,運乎無方之事,應變不失之謂當。
變無不至,無有應當本錯不敢忿。
故言而名之曰宙合。
【譯文】 &ldquo左操五音,右執五味&rdquo,講的是君臣各自的本份。
人君在上邊發令,總是安逸的,故居于左;人臣在下邊出力,總是勞頓的,故居于右。
五音雖不同聲而可以協調,這是比喻人君出令沒有離開法則,從而無所不順,&ldquo順&rdquo則法令通行無阻,政事赢得成就。
五味雖不同物而可以調和,這是比喻人臣出力辦事沒有離開法則,從而無所不得。
&ldquo得&rdquo則勞力有所專務,财物有所增長。
所以人君出令,專為正國而不為滿足私欲,與民同愛而并非獨行其是,如此施德而無私,則四海歸服。
人臣出力任事,同盡忠心而不争奪私利,不失本職而不獵取虛名,如此勤敬而無所忌妒,則天下男女都将和諧共勉。
人君行事失去協調,則國家教化的成果必然流失,流失則國家混亂失敗;人臣行事失去協調,則百姓的生活不能供養,不能供養則離散逃亡。
君臣各自勝任其本職,國家就安甯了。
所以,把這稱之為&ldquo大德。
&rdquo 關于&ldquo懷繩與準鈎,多備規軸,減溜大成,是唯時德之節。
&rdquo繩,可以扶偏為正;準可以破險為平;鈎,可以進入彎曲而取出直線。
這是比喻聖君賢相關于法度的運用。
法度詳盡而無所遺失,因而其功能也将完備無缺。
國家還是那個國家,人民還是那些人民,桀纣因亂而敗亡,湯武卻因治而興盛。
彰明治國之道來教育人民,申明治國之法來對待人民,使人民從善成風,這就是湯武的功績,所謂&ldquo多備規軸&rdquo,指的是&ldquo成軸&rdquo。
成軸的品種繁多,放在大的地方不松動。
放在小的地方不堵塞,就像按照各種足迹做成鞋楦子,怎麼能夠不合适呢?非常合适,在于非常完備,因為挑選着使用,所以不會缺乏。
由此,主持教化的人就可以得到了借鑒。
上天養育萬物,多得無法計量;大地造化萬物,多得沒有邊際。
所謂是就不是非,非就不是是,但是非又一定是共同存在的。
如果确認某一事物為正确,是因為早有一個錯誤事物先在那裡被定下來了,而且必有一個錯誤事物已在那裡被人識别考慮了。
然而這些過程,都将是倉淬到來,令人無法準備的。
所以,聖人總是要博聞多見,積累規律性的理論、原則等待新事物的到來。
新事物一經出現,就與這些理論模式相參對,錯誤與正确的分别就在其中解決了。
&ldquo減&rdquo的意思是完全,&ldquo溜&rdquo的意思是發展,說的是局部與全局全面完善,無不處理得宜。
所以說:完全發展而達到完備無缺。
成功的方法,一定有規可循。
必須極力修德,詳審時機,時機與德望結合,便是成事的機會,就象符契的相合一樣。
所以說:最重要的是時與德的結合要恰到好處。
&ldquo春采生,秋采苽;夏處一陰一,冬處一陽一。
&rdquo這是說聖人的動靜、開合、屈伸、取予,一定要因時制宜。
合于時宜則動、不合時宜則靜。
所以,古代賢士有圖謀而不宣揚。
他總是收斂其治世的言論,暗中收斂而注意隐藏自己。
賢人處于亂世,知道治世之道行不通,就以沉抑的态度躲避刑罰,靜默的方式求得免禍。
他的躲避,有如夏天之就清涼,冬天之就一溫一暖,才可以沾不上寒熱之害。
他這并不是怕死而不忠。
硬要強進谏言而帶來殺身之禍,往上說,傷害了君主尊嚴的義理;往下說,傷害了人臣個人的生命,其不利是太嚴重了。
因此,他退身下野卻不肯扔掉笏版,解職退休也不停止版書,以等待政治清明的形勢。
所以,微子并沒有替纣王死難,而是受封于宋國,充當殷遺民的首領。
這樣,祖先不被湮滅,後世也不斷絕。
所以說:大賢人的德澤是長遠的。
&ldquo明乃哲,哲乃明,奮乃苓,明哲乃大行。
&rdquo這是說獨擅其美,自恃其盛,自奮其能,而且以驕傲放蕩的态勢去欺淩他人,人之失敗常從這裡開始。
為此,聖人寫在書裡,傳給
散之至于無閑。
不可名而山。
是大之無外,小之無内,故曰有橐天地,其義不傳。
一典品之不極一薄,然而典品無治也。
多内則富。
時出則當。
而聖人之道,貴富以當。
奚謂當,本乎無妄之治,運乎無方之事,應變不失之謂當。
變無不至,無有應當本錯不敢忿。
故言而名之曰宙合。
【譯文】 &ldquo左操五音,右執五味&rdquo,講的是君臣各自的本份。
人君在上邊發令,總是安逸的,故居于左;人臣在下邊出力,總是勞頓的,故居于右。
五音雖不同聲而可以協調,這是比喻人君出令沒有離開法則,從而無所不順,&ldquo順&rdquo則法令通行無阻,政事赢得成就。
五味雖不同物而可以調和,這是比喻人臣出力辦事沒有離開法則,從而無所不得。
&ldquo得&rdquo則勞力有所專務,财物有所增長。
所以人君出令,專為正國而不為滿足私欲,與民同愛而并非獨行其是,如此施德而無私,則四海歸服。
人臣出力任事,同盡忠心而不争奪私利,不失本職而不獵取虛名,如此勤敬而無所忌妒,則天下男女都将和諧共勉。
人君行事失去協調,則國家教化的成果必然流失,流失則國家混亂失敗;人臣行事失去協調,則百姓的生活不能供養,不能供養則離散逃亡。
君臣各自勝任其本職,國家就安甯了。
所以,把這稱之為&ldquo大德。
&rdquo 關于&ldquo懷繩與準鈎,多備規軸,減溜大成,是唯時德之節。
&rdquo繩,可以扶偏為正;準可以破險為平;鈎,可以進入彎曲而取出直線。
這是比喻聖君賢相關于法度的運用。
法度詳盡而無所遺失,因而其功能也将完備無缺。
國家還是那個國家,人民還是那些人民,桀纣因亂而敗亡,湯武卻因治而興盛。
彰明治國之道來教育人民,申明治國之法來對待人民,使人民從善成風,這就是湯武的功績,所謂&ldquo多備規軸&rdquo,指的是&ldquo成軸&rdquo。
成軸的品種繁多,放在大的地方不松動。
放在小的地方不堵塞,就像按照各種足迹做成鞋楦子,怎麼能夠不合适呢?非常合适,在于非常完備,因為挑選着使用,所以不會缺乏。
由此,主持教化的人就可以得到了借鑒。
上天養育萬物,多得無法計量;大地造化萬物,多得沒有邊際。
所謂是就不是非,非就不是是,但是非又一定是共同存在的。
如果确認某一事物為正确,是因為早有一個錯誤事物先在那裡被定下來了,而且必有一個錯誤事物已在那裡被人識别考慮了。
然而這些過程,都将是倉淬到來,令人無法準備的。
所以,聖人總是要博聞多見,積累規律性的理論、原則等待新事物的到來。
新事物一經出現,就與這些理論模式相參對,錯誤與正确的分别就在其中解決了。
&ldquo減&rdquo的意思是完全,&ldquo溜&rdquo的意思是發展,說的是局部與全局全面完善,無不處理得宜。
所以說:完全發展而達到完備無缺。
成功的方法,一定有規可循。
必須極力修德,詳審時機,時機與德望結合,便是成事的機會,就象符契的相合一樣。
所以說:最重要的是時與德的結合要恰到好處。
&ldquo春采生,秋采苽;夏處一陰一,冬處一陽一。
&rdquo這是說聖人的動靜、開合、屈伸、取予,一定要因時制宜。
合于時宜則動、不合時宜則靜。
所以,古代賢士有圖謀而不宣揚。
他總是收斂其治世的言論,暗中收斂而注意隐藏自己。
賢人處于亂世,知道治世之道行不通,就以沉抑的态度躲避刑罰,靜默的方式求得免禍。
他的躲避,有如夏天之就清涼,冬天之就一溫一暖,才可以沾不上寒熱之害。
他這并不是怕死而不忠。
硬要強進谏言而帶來殺身之禍,往上說,傷害了君主尊嚴的義理;往下說,傷害了人臣個人的生命,其不利是太嚴重了。
因此,他退身下野卻不肯扔掉笏版,解職退休也不停止版書,以等待政治清明的形勢。
所以,微子并沒有替纣王死難,而是受封于宋國,充當殷遺民的首領。
這樣,祖先不被湮滅,後世也不斷絕。
所以說:大賢人的德澤是長遠的。
&ldquo明乃哲,哲乃明,奮乃苓,明哲乃大行。
&rdquo這是說獨擅其美,自恃其盛,自奮其能,而且以驕傲放蕩的态勢去欺淩他人,人之失敗常從這裡開始。
為此,聖人寫在書裡,傳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