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馬

關燈
這是中等年成的稅率。

     要有集市,沒有集市則民用缺乏。

    六裡見方的地域,稱之為&ldquo社”有居民的邑,名之為&ldquo央&rdquo。

    也要征收關稅和市場稅。

    按黃金百镒為一筐來算,貨物一谷籠算作十筐;集市的商人如果達到三十人,從正月到十二月年收黃金一镒,這就叫作征稅了。

    每年的春分公布稅率;立夏則按月核實,秋天則統計總的征稅情況;還要統計商民人數的增減。

     三年修整一次田埂,五年修整一次田界,十年進行一次重新劃定。

    這些都應成為常例。

    一般一切深見水的土地,不會發生大潦;五尺深見水的土地,不會發生大旱。

    一仍見水的土地,要減輕租稅十分之一,二仞則減收十分之二,三仍減十分之三,四仍減十分之四,五仍則減半,相當于山地。

    至于五尺見水的土地,也減稅十分之一;四尺的減十分之二,三尺的減十分之三,二尺的減十分之四;而一尺見水的土地,就相當于沼澤了。

     從都城城門以外,到全國所有地區,成年男子按兩犁的定數,未成年男子按一犁定數,都要為君主服役三天。

    正月就命令農民開始耕作,到公田服役;從雪化春耕時起,直到夏鋤為止。

    對于見識廣、學問博、斷事精明的&ldquo士&rdquo,凡是沒有成為君主臣吏的,也要服役而不分配收益。

    對于熟悉物價貴賤,并在集市上一交一易的商人,凡不是官商的,也要服勞役而不分配收益。

    對于講求器物樣式功能,參加集市一交一易的手工業者,凡不是官家工匠的,也要服勞役而不分配收益。

    至于不能使其直接出工的人們,就看他們所差的實際數字,一交一納補償力役的糧食。

     隻有智者明白而愚人不明白的事,不可以要求一般人民。

    隻有巧者能做到而笨人做不到的事,也不可要求一般人民。

    若不是命令一下,人人都能實行,就不能達到大治;若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就不能建立大功。

    因此,非真正的商人,不得經商;非真正的工匠,不得為工;非真正的農夫,不得務農;不是名符其實的士人,不許在朝中做官。

    這樣,即使官位有缺,也無人敢于冒請;即使君主有珍車、珍甲的待遇,也無人敢于妄求享有;國家舉辦大事,臣下也就不敢謊報他們所做不到的事情。

    君主了解臣下,臣下也知道君主了解自己。

    所以,臣下就不敢不盡心竭力、老老實實地為君主服務了。

     事理告訴我們:把土地折算分租,實行分戶經營,可以使人民自身抓緊農時。

    他們會關注季節的早晚、光一陰一的緊迫和饑寒的威脅。

    這洋,他們就能夠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關心勞動,不知疲倦并且不辭辛苦地經營。

    而不把土地分配下去的害處,就是地利不能充分利用,人力不能充分發揮。

    不告知農時,人民就是不抓緊;不教以農事,人民就是不幹活。

    實行了與民分貨的制度,,人民就切實看到有得有征了;再明确征收的标準,人民就會盡力了。

    于是,不必督促,父子兄弟都會來關心生産的。

     聖人 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善于分利于民。

    聖人不擅長分利于民,就同普通百姓一樣了。

    自己總是貪而不足,怎麼能算是聖人呢?所以,國家有事就取用于民,無事就藏富于民,隻有聖人才善于把産業寄托于人民。

    人的本性,越是開導就越是通情達理,越是堵塞就越是悖逆。

    上面提一供一個,下面就會回敬兩個。

     失時 農時對于農事來說是非常寶貴的,不能把它收藏起來使之停止不前。

    所以說,今天不進行生産,明天就沒有财物。

    過去的時光,一經消逝就不再回來了。

     地裡 八十裡見方的上等土地,可以負擔一座上萬戶人口的城市和四座上千戶人口的城鎮。

    百裡見方的中等土地,可以負擔一座上萬戶人口的城市和四座上千戶人口的城鎮。

    一百二十裡見方的下等土地,可以負擔一座上萬戶人口的城市和四座上千戶人口的城鎮。

    因此,八十裡見方的上等土地與一百二十裡見方的下等土地,都相當于一百裡見方的中等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