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充滿魅力的人
關燈
小
中
大
我每一次看《論語》,都會覺得,我比較喜歡論語裡的那個孔子:比起朱熹的孔子,要可愛多了,真實多了。
他喜歡穿得體面,喜歡安安靜靜的發呆,喜歡有事沒事發發牢騷,做一些每個老頭都會做的事情。
不了解儒家的人,不了解孔子的人,往往會覺得,一個擁有萬世師表盛名的人肯定已經超過了人的範圍了,他被神話了,變成了一個符号。
仿佛隻要說出他的名字,任何不值一提的事情都會鑲上一圈金邊,他像是一枚刻着&ldquo通過&rdquo的印章,所有被他輕輕敲打的人事物,都一下子變得趾高氣昂起來,頭也不回的走到&ldquo形而上&rdquo的王國去了。
天可憐見,這個到處碰壁的理論家,恐怕自己都沒有想過會在千百年後得到這樣的尊榮吧! 我喜歡的孔子,真摯,誠實,善良,熱情,有着不可救藥的真。
他沒有道家的虛無,他願意從自己做起,一步步,一個人一個人,一件事一件事,改變這個世界,他是四分之一的現實主義者。
他沒有墨家那麼清教徒,他喜歡體面的生活,喜歡聽聽音樂看看書,偶爾出遊,即使拮據也不願意失去身份,他是四分之一享樂主義者。
他沒有縱橫家的投機倒把,到頭來隻好回去寫書,七十多歲了沒有什麼大成就,他想着按照自己的方案改變這個世界,就不願意妥協了,他是四分之一的理想主義者。
他沒有-陰-陽家的虛無缥缈,他總是記着人,心心念念要&ldquo愛人&rdquo,仁也好,義也好,都是人,他是四分之一的人文主義者。
他的人生,沒有什麼輝煌的記錄,可以稱得上&ldquo業績&rdquo的,除了寫了幾本書,就是收了三千個學生,出現了七十二個賢人,雖然按照今天的升學率,那簡直不值一提。
這樣的性*格,這樣的業績,放在今天,恐怕沒有一個學校願意聘用他。
可是,這個人,即使剝除掉那層人為的神話外衣,還是稱得上,萬世師表。
作為老師的孔子,是霸道的。
他所教授的,都是自己人為正确的東西。
他是自我存在感那麼強烈的人,時時刻刻都記得自己的理想與方案,為了這個理想他奮鬥了一輩子,沒有道理在當老師的時候放棄,所以,他理所當然的用自己的理論建造出自己的理想世界,把他的學生們統統變成了那個世界的捍衛者。
孔子那麼自信于自己的理論,以至于,千百年以後,所有的人都相信了。
他的這種自信,與其說來源于理性*的分析,不如說,純粹是一種異想天開。
可是,他就是這樣異想天開了一輩子,沒有放棄,沒有悲傷,仿佛笃定一般,過着自己的人生,偶爾發發牢騷,偶爾發發感歎。
他是真正的夢想家,他明白夢想與現實的關系并不是兩條平行線的關系,而是,此消彼長,相互作用的關系。
現實規範着夢想,同時,也被夢想改變着,一點一點。
他深谙此道,因此,安享天年。
我總覺得,他這樣心心念念于改變
他喜歡穿得體面,喜歡安安靜靜的發呆,喜歡有事沒事發發牢騷,做一些每個老頭都會做的事情。
不了解儒家的人,不了解孔子的人,往往會覺得,一個擁有萬世師表盛名的人肯定已經超過了人的範圍了,他被神話了,變成了一個符号。
仿佛隻要說出他的名字,任何不值一提的事情都會鑲上一圈金邊,他像是一枚刻着&ldquo通過&rdquo的印章,所有被他輕輕敲打的人事物,都一下子變得趾高氣昂起來,頭也不回的走到&ldquo形而上&rdquo的王國去了。
天可憐見,這個到處碰壁的理論家,恐怕自己都沒有想過會在千百年後得到這樣的尊榮吧! 我喜歡的孔子,真摯,誠實,善良,熱情,有着不可救藥的真。
他沒有道家的虛無,他願意從自己做起,一步步,一個人一個人,一件事一件事,改變這個世界,他是四分之一的現實主義者。
他沒有墨家那麼清教徒,他喜歡體面的生活,喜歡聽聽音樂看看書,偶爾出遊,即使拮據也不願意失去身份,他是四分之一享樂主義者。
他沒有縱橫家的投機倒把,到頭來隻好回去寫書,七十多歲了沒有什麼大成就,他想着按照自己的方案改變這個世界,就不願意妥協了,他是四分之一的理想主義者。
他沒有-陰-陽家的虛無缥缈,他總是記着人,心心念念要&ldquo愛人&rdquo,仁也好,義也好,都是人,他是四分之一的人文主義者。
他的人生,沒有什麼輝煌的記錄,可以稱得上&ldquo業績&rdquo的,除了寫了幾本書,就是收了三千個學生,出現了七十二個賢人,雖然按照今天的升學率,那簡直不值一提。
這樣的性*格,這樣的業績,放在今天,恐怕沒有一個學校願意聘用他。
可是,這個人,即使剝除掉那層人為的神話外衣,還是稱得上,萬世師表。
作為老師的孔子,是霸道的。
他所教授的,都是自己人為正确的東西。
他是自我存在感那麼強烈的人,時時刻刻都記得自己的理想與方案,為了這個理想他奮鬥了一輩子,沒有道理在當老師的時候放棄,所以,他理所當然的用自己的理論建造出自己的理想世界,把他的學生們統統變成了那個世界的捍衛者。
孔子那麼自信于自己的理論,以至于,千百年以後,所有的人都相信了。
他的這種自信,與其說來源于理性*的分析,不如說,純粹是一種異想天開。
可是,他就是這樣異想天開了一輩子,沒有放棄,沒有悲傷,仿佛笃定一般,過着自己的人生,偶爾發發牢騷,偶爾發發感歎。
他是真正的夢想家,他明白夢想與現實的關系并不是兩條平行線的關系,而是,此消彼長,相互作用的關系。
現實規範着夢想,同時,也被夢想改變着,一點一點。
他深谙此道,因此,安享天年。
我總覺得,他這樣心心念念于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