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七)《人生之道》三
關燈
小
中
大
知命,知禮,知言,這三個境界在人生中的順序是倒着的:我們都是最先知言,在與人交談和讀書中了解這個社會,了解他人;但是知言還不夠,還不足以在社會上立足。
還需要你懂得禮儀,能夠充分尊重他人。
多一分尊重,就會少一分抱怨。
更高的一個層次是知命。
知命就達到了孔子所說的君子的境界,他已經建立了一個自循環的系統,他内心會有一種淡定的力量去應對外界。
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說到這個時候已經有了一種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為外物所動了。
莊子的《逍遙遊》中也有類似的一個表述,它說&ldquo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rdquo。
就是說,當全世界的人都在誇贊你的時候,你不會因為這種鼓舞而多往前走一步;而當全世界都在指責你,都在非難你,都在說你做錯的時候,你的内心并不一洩氣,依舊會堅持你認定的想法。
這樣才叫做認清了&ldquo内&rdquo與&ldquo外&rdquo,明白了&ldquo榮&rdquo與&ldquo辱&rdquo。
所以,所謂成長是内心在曆練中的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内心的能量。
我們談論&ldquo知天命&rdquo這個境界的時候,很自然會聯想起金庸武俠小說中寫到的獨孤求敗的境界。
在中國的武俠小說中,一個少年劍俠初出道之時,往往用的是一口天下無雙、鋒利無比的寶劍,那蕭蕭劍氣、舞動的風采真是絢爛之極;等到他武藝精進,真正安身立命,成為一個門派的掌門人,或者在江湖上成為一個有名的劍客的時候,這個人用的武器反而可能是一口不開刃的鈍劍。
因為鋒利現在對他來講已經不重要了,他的内功開始變得沉渾雄厚;等到這個人已經成為名動江湖的大俠,他的武功已經超越了一個一個的流派劃分而出于其上的時候,這個人可能隻用一根木棍。
就是說,金屬那樣的一種鋒利和那種質地對他來講也不重要了,他的手裡隻要随便拿個東西就夠了;而等他真正走到至高的境界,也就是獨孤求敗的境界,求一敗而不可得,這個時候他的手中是沒有兵器的,他雙手一出,就能揮出劍氣,所有的武藝都融會貫通在他的内心裡。
此時敵人已經不能和他對招,因他已經到了&ldquo無招&rdquo的境界,因為他的無招,故而對手不能破解。
融會貫通的境界,一直是中國文化所崇尚的最高的境界。
孔子所謂的&ldquo知天命&rdquo,其實就是把學習的各種道理,最後達到了一種融會和提升。
到了這個境界以後,就該進入孔子所說的&ldquo耳順&rdquo的境界了。
耳順,就是不論什麼樣的話都能聽得進去,都能站在發言者的立場去想問題。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不順心的事,聽到不好聽的話。
我們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耳順呢? 在對天命有了透徹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後,孔子說,&ldquo六十而耳順&rdquo。
此時,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個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虛心傾聽各種聲音,并站在别人的出發點上去了解他為什麼這樣說。
這種境界,用中國文化的一個詞來表述,就是&ldquo悲天憫人&rdquo,在真正了解所有人的利益與出發點的前提下,實現理解和包容。
也就是說,當以自己的價值體系去看待其他許多人的生活方式時,我們是有理由驚訝的;但是,如果你知道他帶着什麼樣的生活曆程走到今天,也就是你的這個體系能夠進入到他的體系,也許就會多了一些諒解。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兩朵雲隻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
其實耳順之人是什麼呢?就是不管這個雲在五千米還是五百米,他總能感知到這個高度。
這就是孔夫子面對那麼多不同的學生都能夠因材施教的道理。
一個人要想做到耳順,就要使自己無比遼闊,可以遇合不同的高度;而不是刻舟求劍,守株待兔,以自己恒定的标準堅守在某一個高度。
用這樣的觀點來解釋&ldquo
還需要你懂得禮儀,能夠充分尊重他人。
多一分尊重,就會少一分抱怨。
更高的一個層次是知命。
知命就達到了孔子所說的君子的境界,他已經建立了一個自循環的系統,他内心會有一種淡定的力量去應對外界。
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說到這個時候已經有了一種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為外物所動了。
定乎内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rdquo。
就是說,當全世界的人都在誇贊你的時候,你不會因為這種鼓舞而多往前走一步;而當全世界都在指責你,都在非難你,都在說你做錯的時候,你的内心并不一洩氣,依舊會堅持你認定的想法。
這樣才叫做認清了&ldquo内&rdquo與&ldquo外&rdquo,明白了&ldquo榮&rdquo與&ldquo辱&rdquo。
所以,所謂成長是内心在曆練中的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内心的能量。
我們談論&ldquo知天命&rdquo這個境界的時候,很自然會聯想起金庸武俠小說中寫到的獨孤求敗的境界。
在中國的武俠小說中,一個少年劍俠初出道之時,往往用的是一口天下無雙、鋒利無比的寶劍,那蕭蕭劍氣、舞動的風采真是絢爛之極;等到他武藝精進,真正安身立命,成為一個門派的掌門人,或者在江湖上成為一個有名的劍客的時候,這個人用的武器反而可能是一口不開刃的鈍劍。
因為鋒利現在對他來講已經不重要了,他的内功開始變得沉渾雄厚;等到這個人已經成為名動江湖的大俠,他的武功已經超越了一個一個的流派劃分而出于其上的時候,這個人可能隻用一根木棍。
就是說,金屬那樣的一種鋒利和那種質地對他來講也不重要了,他的手裡隻要随便拿個東西就夠了;而等他真正走到至高的境界,也就是獨孤求敗的境界,求一敗而不可得,這個時候他的手中是沒有兵器的,他雙手一出,就能揮出劍氣,所有的武藝都融會貫通在他的内心裡。
此時敵人已經不能和他對招,因他已經到了&ldquo無招&rdquo的境界,因為他的無招,故而對手不能破解。
融會貫通的境界,一直是中國文化所崇尚的最高的境界。
孔子所謂的&ldquo知天命&rdquo,其實就是把學習的各種道理,最後達到了一種融會和提升。
到了這個境界以後,就該進入孔子所說的&ldquo耳順&rdquo的境界了。
耳順,就是不論什麼樣的話都能聽得進去,都能站在發言者的立場去想問題。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不順心的事,聽到不好聽的話。
我們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耳順呢? 在對天命有了透徹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後,孔子說,&ldquo六十而耳順&rdquo。
此時,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個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虛心傾聽各種聲音,并站在别人的出發點上去了解他為什麼這樣說。
這種境界,用中國文化的一個詞來表述,就是&ldquo悲天憫人&rdquo,在真正了解所有人的利益與出發點的前提下,實現理解和包容。
也就是說,當以自己的價值體系去看待其他許多人的生活方式時,我們是有理由驚訝的;但是,如果你知道他帶着什麼樣的生活曆程走到今天,也就是你的這個體系能夠進入到他的體系,也許就會多了一些諒解。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兩朵雲隻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
其實耳順之人是什麼呢?就是不管這個雲在五千米還是五百米,他總能感知到這個高度。
這就是孔夫子面對那麼多不同的學生都能夠因材施教的道理。
一個人要想做到耳順,就要使自己無比遼闊,可以遇合不同的高度;而不是刻舟求劍,守株待兔,以自己恒定的标準堅守在某一個高度。
用這樣的觀點來解釋&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