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旁通(五)
關燈
小
中
大
立自強以外,絕無其他妥協的良策。
況且愈妥協,将愈增加困難。
因此孟子便指出,甯可亡國,也不可喪失國格或人格的原則,作為答複。
滕文公問曰:&ldquo齊人将築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rdquo孟子對四:&ldquo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歧山之下居焉。
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
苟為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
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
若夫成功,則天也。
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
&rdquo 有一次,滕文公再進一步向孟子請教說,薛和我一樣是個小國,可是出現強鄰的齊國,要在薛國建築城池,也就是在薛國的領土上,建築堅強的軍事基地。
薛國也是我的鄰近小國,有同病相憐,唇亡齒寒的威脅。
看這種國際趨勢,下一步很可能要輪到我頭上了。
這種威脅實在讓人憂慮。
你看,該怎麼辦好呢? 這個薛國也早已歸入了齊國的版圖,被齊宣王封為孟嘗君田文的地盤。
那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孟嘗君門下客,彈挾而歌的馮谖,強作主張,代表孟嘗君到薛國收取租債,一把火燒了所有債務人契據,以收買民心的名城。
孟子又是拿出他最崇拜的,也是周代曆史上最能謙讓、最光榮的一代&mdash&mdash太一王的史實。
他說,從前太一王住在邠地,狄人侵犯他,難以自處,因此搬到歧山下面去住。
并不是因為歧山比邠更好,土地更肥沃,而是在邠被好勇鬥狠的一胡一人欺淩,沒有辦法,不得已才避到岐山去了的。
當時太一王雖被迫遷移,但卻忍辱負重地生聚教訓,所以後代子孫&mdash&mdash文王、武王起來,才建立了周朝幾百年的政權。
你可以效法他這種為善的精神,後代的子孫就一定能稱王天下。
大丈夫要創業就要樹立一個美好的典範給後人,為了使子孫能夠繼承下去,在個人方面,無論讀書、經商,或任何行業,都應如此。
一定要有這個志向,能不能成功,那是天命。
如今你地方小,四面又有強鄰,隻有用太一王這種精神去做,勉強站起來,但不是站起來去跟人争強鬥勝,而是自己勉勵為善,鞏固内部,自立自強,然後才能慢慢強大,受到别人尊重。
孟子這理論非常對,兩大強國的鬥争之下,處在中間的弱小國家,若想自立自強,的确是很難的。
我們看宋初的局面,吳越王錢鏐的孫子錢俶,本來和趙匡胤、李後主一樣,也是獨立為王,他一看到天下大勢,自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号令天下的章法,他便表示投誠擁護,推趙匡胤當中國的老闆。
到宋太宗時,自己取消了國号。
他認為這樣做,則自己後代的子孫,不失為諸侯,永遠是方面大員。
否則的話,自己估計一切的能力,未必可勝得過宋朝。
戰敗了,不隻是自己難保,就是子孫也難保。
其實他這樣做,還是在等候時機,要想辦法再起來,希望自己留有最後一點小本錢,必要時才能有所作為。
至于同時代的南唐李後主就不同了,雖然也看到了這一點,曾經向趙匡胤上表稱臣,奈何他一天到晚感歎在詩詞之中,詩詞做得太好了,下不了決心,如果下得了決心,真正能夠有所作為,早就起來有所作為了,即使打敗了,也是光榮的。
等到曹彬的大兵一團一攻到南京的時候,用一根繩子上吊也行,又怕死,要投降又覺得沒面子,最後當了俘虜,被曹彬解送到京,隻有在船上作詩感慨,那又有什麼用?趙匡胤批評他說,李煜肯把作詩填詞的精神來治國,就不會是今天的下場了。
所以要嘛,就強為善;不能強為善,就保子孫,留元氣,以待後來。
國家大勢如此,個人事業也如此。
站得起來就站起來,站不起來就得見機振作。
但是社會上,有許多人,他在站不起來時不肯爬,爬不動時又不肯躺下,還老是覺得自己是站在那裡,其實并沒有站着,這樣就很可憐了。
總之,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的道理一樣的。
滕文公問曰:&ldquo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
如之何則可?&rdquo 孟子對曰:&ldquo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
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者老而告之曰:&lsquo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
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
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将去之。
&rsquo去邪,逾梁山,邑于歧山之下居焉。
邪人曰:&lsquo仁人也,不可失也。
&rsquo從之者如歸市。
或曰:&lsquo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
&rsquo君請擇于斯二者。
&rdquo 人貴自立 在《孟子》書中,這一段和上一段,怎樣看,都是同一個問題的重複記述。
隻是一個詳細,一個簡化而已。
可能是孟子門人編輯時的疏忽,但無法考證清楚。
滕文公又問,我就算盡心竭力地奉承這兩個國家,最後還是免不了他們的侵略,該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還是告訴他說,從前周太一王住在邠地,狄人侵犯他。
大王拿皮貨和币帛去賄賂,可是沒有用。
又送狄人喜愛的狗和馬去讨好他,仍舊沒有收到效果。
最後拿珍珠和寶玉去,仍免不了狄人的侵犯。
(這等于後來宋朝對遼金元的情形一樣,非常痛苦,也非常可憐。
)在這種情形之下,太一王實在沒有辦法,隻好遷都另作他圖,離開邠這個地方。
行前召集邠地的父老們,告訴他們說,我曾經聽說過,一個君子仁人,是不會拿用來保養大家的事物,來作害人之用。
現在外族人來侵略我們,我曾經為了大家的安居樂業,送給他們好多财物,可是他們的侵略,始終沒有停止。
因為他們的主要目的是要我們這塊土地,得不到這塊土地,将永不罷休。
本來我是希望以我們現居的土地,使大家過安定生活的,而現在竟因為我有了這土地,使狄人不斷來攻擊我們,那等于我用土地來害大家遭受戰争之苦,這是不應該的。
像我這樣的人,多的是,你們不必顧慮找不到更好的領一導一人。
為了不牽累你們,我将離開這裡,你們多加保重了。
我們從孟子這段叙述,可知在古代宗法社會裡,一個好的領導君主,也是那麼可憐的。
孟子隻講周太一王這個例子。
其實,上古史中,如周太一王的情形也不少。
後世和元朝的創業之主成吉思汗,在少年時代,和他的寡母生活在沙漠地帶,經常被人欺負,也是非常的可憐。
境也是和周太一王當時的情形差不多,隻是元朝民族沒有文化根基,所以不如周代綿延久遠。
接着孟子又說,大王對他的子民耆老們談話後,就帶了家人,翻過梁山,跋涉到歧山下面定居。
但是居住在原地邠的老百姓們都說,太一王是一個好領袖,我們不可以失去這樣的領袖,于是大家也放棄了在邠的土地,跟着太一王到歧山下面一起居住,重新開辟新的天地。
這樣跟來的人很多,一股新興的力量,像市集一樣湧進歧山之下,鞏固了大王的基地。
孟子又說,還有人持另一個論點,認為凡是世代相傳下來的土地,所謂的&ldquo世居之地&rdquo,應該好好地守着,不可以在你這一代手裡,放棄祖宗的基業。
那麼你就甯可戰死,甯願亡國,也不要輕言放棄,隻有死守了。
這是從守土有責的論點出發,也是千古不易的至理。
所在北宋時代,遼、金互相消長的時期,遼國末代的宰相左企弓在朝中力争,不可放棄河北,而有:&ldquo君王莫聽捐燕議,一寸山河一寸金&rdquo的主張,也同樣是這個道理。
孟子這樣畫龍點睛一說之後,跟着又告訴滕文公說,你在這兩者之間,不可矛盾,也不可因循,隻有選擇其中一條路去走。
曆史上凡是動亂時期,像滕國這種環境的遭遇也很多。
我們由此可了解,一個小國處于大國之間的艱苦。
近如現代正在紛争的中東問題,那些小國之間,就有許多困難存在。
現在世界上,不論歐洲、非洲,全球各地的小國,所遭遇到的困難,許多和戰國時代的滕國一樣,所處的環境,都非常矛盾。
不是身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了解的。
其次,個人的人生也是一樣,自己不能矛盾,當受到艱難或迫害的時候,就要改變自己的環境。
當環境不能改變時,就要自己站起來,堅強起來,甯死而不向困難環境屈服。
魯平公将出,嬖人臧金者,請曰:&ldquo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今來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
敢請。
&rdquo 公曰:&ldquo将見孟子。
&rdquo 曰:&ldquo何哉?君所為輕身以先于匹夫者,以為賢乎?禮義由賢者出,而孟子之後喪逾前喪;君無見焉。
&rdquo 公曰:&ldquo諾。
&rdquo 樂正子入見,曰:&ldquo君奚為不見孟轲也?&rdquo 曰:&ldquo或告寡人口:&lsquo孟子之後喪逾前喪。
&rsquo是以不往見也。
&rdquo 曰:&ldquo何哉?君所謂逾者,前以士,後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後以王鼎與?&rdquo 曰:&ldquo否,謂棺椁衣衾之美也。
&rdquo 曰:&ldquo非所謂通也,貧富不同也。
&rdquo 樂正子見孟子曰:&ldquo克告于君,君為來見也。
嬖人有臧倉去沮君,君是以不果來也。
&rdquo 曰:&ldquo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吾之不遇魯侯,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rdquo 孟子論立身出處的原則 這是孟子晚年,回到鄒魯,退居以明志的一段記錄。
魯平公身邊有一個得一寵一的近臣(弄臣),當然不是什麼大臣,但随時跟在他的身邊,在某些事情上,會成為重要的關鍵人物&mdash&mdash後世得一寵一的宦官,就是這一型的人物&mdash&mdash這個人叫臧倉。
有一天,他看見魯平公外出的車輛、衛隊等等都準備好了,馬上就要出宮了。
這時,他問魯平公說,你以前出去,事先都會通知随從的人們,目的地是到什麼地方。
可是現在,車輛人員都準備好了,下面的人還不知道你要去哪裡,他們又不敢來問,所以我來請示一下,你要去什麼地方? 魯平公說,我要去看看孟子。
臧倉一聽,馬上抓住機會攻擊孟子。
他對魯平公說,你為什麼要去看他?你尊為一國之君,為什麼輕易地親自去看一個平民呢?你以為他是一個賢人嗎?為人處世,能夠合乎禮義的才是賢人。
換言之,一個賢人所做出來的事情,就一定合乎禮義的。
像孟子,父親早死。
後來母親去世,他辦理母親的喪禮,遠比以前辦父親喪禮隆重得多。
對于自己的父母,辦喪禮時,前後都有厚薄的差别,這就是不合禮制的事。
這種人,你還去看他嗎?魯平公說,那我就不去了。
這裡我們看到小人的厲害處,往往是在小的地方,找到一點點小事,輕輕地一撥,情勢就轉變了,這就叫做&ldquo讒言&rdquo。
每個人的心理,具有先天性的缺點,最喜歡聽信讒言和小話。
尤其作一個高居上位的人,大道理、大話聽多了,厭煩了。
讒言小語乘虛而入,往往非中不可,此所以曆史上都贊歎明智之君的難得。
其實,何止為君,凡作領一導一人的都要注意。
乃至當一個平民的家長,處理任何一件小事,也都要注意。
古人所謂&ldquo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rdquo這是不易的名言。
樂正子,複姓樂正,名克,是孟子的學生,那時他已是魯國的大夫。
魯平公有一次與齊王會面修好,在商談國際問題時,樂正子趁機極力推崇孟子。
當時随行的其他大臣,也都說孟子如何如何好,所以孟子這次回到魯國,魯平公想要去看看孟子。
現在樂正子得到消息,魯平公取消了看孟子的主意,就去問魯平公,你為什麼不去看孟子。
魯平公因一寵一信臧倉,當然就多少對他有所回護,答複樂正子時,就隻說,有人告訴我,孟子辦他自己父母的喪事,都有厚薄之不同,像這樣的人,道德修養不夠,所以我不去看他了。
樂正子說,這話從哪裡說起呢?大概聽人說,他對母親的喪禮超過以前他對父親的喪禮吧!這是因為他前一次是以士禮喪祭,行的是魚、豚、雞的三鼎祭禮。
而後來他母親死了,當時他有了大夫的身份,行的是羊、豚、雞、魚、膚的五鼎祭禮。
(在抗戰以前,大一陸上行祭禮,還有三牲祭和五牲祭的分别。
三牲是家禽(雞)、鮮鱗(魚)、豚肥(豬肉)。
五牲是上面的三牲加上家雁(鴨)和膚(兔)為五牲祭。
)這并不是他對父母的祭禮有厚薄輕重的不同,而是他的環境、身份、地位不一樣了,他還是在依禮行事啊! 魯平公這時候才明白,但是已經轉不過彎來,于是說,不是的,我并不是指這一方面,我是說他所買的棺木、壽衣的質料不一樣。
給他父親的是便宜料子,而用在他母親身上的,都是價錢高的好棺木、好衣料、好被服。
樂正子說,至于這一點,也不能說是在禮制上有所違越呀!喪祭用品的價格高低,是因為孟子的經濟環境不同。
他以前作士的時候,收入少,買不起價錢高的。
後來當了大夫,薪水高,就可以花高價錢,買更美的棺停衣衾了。
這是孟子前後貧富情況不同,關于禮制方面,則沒有不對的地方。
這一段文章,看起來好像平淡無奇,可是幾千年來,社會上人情世态,都是這個樣子,就是現代歐美各國也一樣。
中國的古諺,所謂&ldquo愛聽小語&rdquo,以及&ldquo遠重衣冠近重人&rdquo,一般人們,都是用這些小事來評論、衡量一個人的高低、善惡、是非的,甚至成為了道德人格的法碼。
樂正子聽到魯平公這種推倭之詞,也許心想,你身為一國的國君,又不是棺材店、殡儀館的老闆,注意别人買棺材、壽衣的事幹嘛?分明沒有人君之度,不似人君,所以無法說下去,也就不必再說下去了。
反正知道他隻是個愛聽小話的人,就不再說了。
于是樂正子回過頭來看他的老師孟子。
當然,帶有幾分牢一騷一地說,我曾經向我們的老闆魯平公提出報告,關于老師的學問道德。
魯平公聽了,原本要來看你,不料老闆身邊有一個親信的小人&mdash&mdash&mdash奸臣臧倉,在魯平公面前說你的小話,放了一包爛藥,阻止了我們老闆不來看你了。
孟子對樂正子說,他來看我,自有促使他來的因素;他如果不來看我,也自有阻止他不來的因素。
他的來不來看我,其實不是人力所能決定的,那是天命。
臧倉雖然是一個小人,說了我的壞話,但是他怎麼有這麼大的力量,左右我和魯平公見面或不見面呢?你不必發他的牢一騷一了。
照文字來看,我們這一段,可用上面解釋。
但是其中&ldquo行或使之,止或尼之&rdquo這句話,我們如果作一番仔細的推敲,則發現它還有另一層的含義。
這兩句話的文字很美,可作兩面解釋。
一種是魯平公如果去看孟子,那是因為樂正子的促成,他為孟子澄清了誤會。
他之所以不去看孟子,是另一個因素阻止了他,那是受了臧倉這個嬖人的讒言。
而一個作領袖的人,不應該受到别人左右。
現在他會受人左右,那麼這個領一導一人也就可想而知,沒什麼可談的了。
所以不必要怪臧倉,臧倉隻不過投其所好而已。
在基本原則上,他根本就沒有誠心想來看我。
另一種深一層的解釋,孟子這句&ldquo行或使之,止或尼之。
&rdquo是說,我的道如果能夠行得通,能夠實現,那麼天下自然就會有人,有力量,使我受到重用,去推行我的理想。
如果我的道行不通,那麼不需要别人來阻止,我自己也會見勢而止的。
老實說,我的道行或不行,&ldquo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rdquo得機會,救天下,救國家、救社會;不得機會,個人把自己管好。
這個&ldquo行&rdquo或&ldquo止&rdquo,不是人事可以安排的,在冥冥之中,自有一個不可知的氣數。
天下該得太平。
我的道自然實行;天下該動亂,也是沒有法子的事。
所以我與魯平公不能見面,實在不是人事所可以左右的。
你不必去責怪臧倉的挑撥。
上面那句話,可作兩層意思來了解,也可以說是孟子立身處世的大原則。
曆史上,現實的社會中,一個人的立身出處,随時随地都可能遭遇這種類似事件的攻擊。
隻要多讀些曆史,多經曆人生,反而覺得是很平常的事,一切都會處之泰然,看得無所謂了,就如孟子對樂正子最後的結論。
我曾經寫過四句隻像偈語不像詩的話,也正好在這裡提一供大家作一參考。
&ldquo身入名場事可憐,是非争競奈保天。
看來都是因人我,無我何妨人盡賢。
&rdquo其實,在大道理上,都是因為分别人我而有此煩惱。
縮小在現實範圍來講,都是利害的沖突。
人就是這樣渺小可憐,但是這隻是對個人自處的修養來講。
倘使要作一番事業,作一個領一導一人,就不能馬虎,任憑情緒的沖動而聽信讒言了。
不然,因此而錯失得力的人才,甚至牽一發而動全局,那就太不明智了。
到這裡,《梁惠王》的上下兩章,大概都研究完了,這也是研究《孟子》最重要的一部分。
因為《梁惠王》上下兩章的内容,是孟子一生中,一心一意想拯救當時極其動亂的戰國時代的理想和抱負。
他有救世的思想,所以他遊曆魏齊之間,希望能受重于一個政權,透過這個政權,推行他的思想,對天下,對人類社會有所貢獻。
而他的思想當中,最高的政治原則,哲學基礎,就包含在這兩章書中。
同時也可以說是他學問成就以後,從中年到晚年,出來遊曆國際間的傳記縮影。
況且愈妥協,将愈增加困難。
因此孟子便指出,甯可亡國,也不可喪失國格或人格的原則,作為答複。
滕文公問曰:&ldquo齊人将築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rdquo孟子對四:&ldquo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歧山之下居焉。
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
苟為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
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
若夫成功,則天也。
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
&rdquo 有一次,滕文公再進一步向孟子請教說,薛和我一樣是個小國,可是出現強鄰的齊國,要在薛國建築城池,也就是在薛國的領土上,建築堅強的軍事基地。
薛國也是我的鄰近小國,有同病相憐,唇亡齒寒的威脅。
看這種國際趨勢,下一步很可能要輪到我頭上了。
這種威脅實在讓人憂慮。
你看,該怎麼辦好呢? 這個薛國也早已歸入了齊國的版圖,被齊宣王封為孟嘗君田文的地盤。
那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孟嘗君門下客,彈挾而歌的馮谖,強作主張,代表孟嘗君到薛國收取租債,一把火燒了所有債務人契據,以收買民心的名城。
孟子又是拿出他最崇拜的,也是周代曆史上最能謙讓、最光榮的一代&mdash&mdash太一王的史實。
他說,從前太一王住在邠地,狄人侵犯他,難以自處,因此搬到歧山下面去住。
并不是因為歧山比邠更好,土地更肥沃,而是在邠被好勇鬥狠的一胡一人欺淩,沒有辦法,不得已才避到岐山去了的。
當時太一王雖被迫遷移,但卻忍辱負重地生聚教訓,所以後代子孫&mdash&mdash文王、武王起來,才建立了周朝幾百年的政權。
你可以效法他這種為善的精神,後代的子孫就一定能稱王天下。
大丈夫要創業就要樹立一個美好的典範給後人,為了使子孫能夠繼承下去,在個人方面,無論讀書、經商,或任何行業,都應如此。
一定要有這個志向,能不能成功,那是天命。
如今你地方小,四面又有強鄰,隻有用太一王這種精神去做,勉強站起來,但不是站起來去跟人争強鬥勝,而是自己勉勵為善,鞏固内部,自立自強,然後才能慢慢強大,受到别人尊重。
孟子這理論非常對,兩大強國的鬥争之下,處在中間的弱小國家,若想自立自強,的确是很難的。
我們看宋初的局面,吳越王錢鏐的孫子錢俶,本來和趙匡胤、李後主一樣,也是獨立為王,他一看到天下大勢,自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号令天下的章法,他便表示投誠擁護,推趙匡胤當中國的老闆。
到宋太宗時,自己取消了國号。
他認為這樣做,則自己後代的子孫,不失為諸侯,永遠是方面大員。
否則的話,自己估計一切的能力,未必可勝得過宋朝。
戰敗了,不隻是自己難保,就是子孫也難保。
其實他這樣做,還是在等候時機,要想辦法再起來,希望自己留有最後一點小本錢,必要時才能有所作為。
至于同時代的南唐李後主就不同了,雖然也看到了這一點,曾經向趙匡胤上表稱臣,奈何他一天到晚感歎在詩詞之中,詩詞做得太好了,下不了決心,如果下得了決心,真正能夠有所作為,早就起來有所作為了,即使打敗了,也是光榮的。
等到曹彬的大兵一團一攻到南京的時候,用一根繩子上吊也行,又怕死,要投降又覺得沒面子,最後當了俘虜,被曹彬解送到京,隻有在船上作詩感慨,那又有什麼用?趙匡胤批評他說,李煜肯把作詩填詞的精神來治國,就不會是今天的下場了。
所以要嘛,就強為善;不能強為善,就保子孫,留元氣,以待後來。
國家大勢如此,個人事業也如此。
站得起來就站起來,站不起來就得見機振作。
但是社會上,有許多人,他在站不起來時不肯爬,爬不動時又不肯躺下,還老是覺得自己是站在那裡,其實并沒有站着,這樣就很可憐了。
總之,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的道理一樣的。
滕文公問曰:&ldquo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
如之何則可?&rdquo 孟子對曰:&ldquo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
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者老而告之曰:&lsquo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
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
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将去之。
&rsquo去邪,逾梁山,邑于歧山之下居焉。
邪人曰:&lsquo仁人也,不可失也。
&rsquo從之者如歸市。
或曰:&lsquo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
&rsquo君請擇于斯二者。
&rdquo 人貴自立 在《孟子》書中,這一段和上一段,怎樣看,都是同一個問題的重複記述。
隻是一個詳細,一個簡化而已。
可能是孟子門人編輯時的疏忽,但無法考證清楚。
滕文公又問,我就算盡心竭力地奉承這兩個國家,最後還是免不了他們的侵略,該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還是告訴他說,從前周太一王住在邠地,狄人侵犯他。
大王拿皮貨和币帛去賄賂,可是沒有用。
又送狄人喜愛的狗和馬去讨好他,仍舊沒有收到效果。
最後拿珍珠和寶玉去,仍免不了狄人的侵犯。
(這等于後來宋朝對遼金元的情形一樣,非常痛苦,也非常可憐。
)在這種情形之下,太一王實在沒有辦法,隻好遷都另作他圖,離開邠這個地方。
行前召集邠地的父老們,告訴他們說,我曾經聽說過,一個君子仁人,是不會拿用來保養大家的事物,來作害人之用。
現在外族人來侵略我們,我曾經為了大家的安居樂業,送給他們好多财物,可是他們的侵略,始終沒有停止。
因為他們的主要目的是要我們這塊土地,得不到這塊土地,将永不罷休。
本來我是希望以我們現居的土地,使大家過安定生活的,而現在竟因為我有了這土地,使狄人不斷來攻擊我們,那等于我用土地來害大家遭受戰争之苦,這是不應該的。
像我這樣的人,多的是,你們不必顧慮找不到更好的領一導一人。
為了不牽累你們,我将離開這裡,你們多加保重了。
我們從孟子這段叙述,可知在古代宗法社會裡,一個好的領導君主,也是那麼可憐的。
孟子隻講周太一王這個例子。
其實,上古史中,如周太一王的情形也不少。
後世和元朝的創業之主成吉思汗,在少年時代,和他的寡母生活在沙漠地帶,經常被人欺負,也是非常的可憐。
境也是和周太一王當時的情形差不多,隻是元朝民族沒有文化根基,所以不如周代綿延久遠。
接着孟子又說,大王對他的子民耆老們談話後,就帶了家人,翻過梁山,跋涉到歧山下面定居。
但是居住在原地邠的老百姓們都說,太一王是一個好領袖,我們不可以失去這樣的領袖,于是大家也放棄了在邠的土地,跟着太一王到歧山下面一起居住,重新開辟新的天地。
這樣跟來的人很多,一股新興的力量,像市集一樣湧進歧山之下,鞏固了大王的基地。
孟子又說,還有人持另一個論點,認為凡是世代相傳下來的土地,所謂的&ldquo世居之地&rdquo,應該好好地守着,不可以在你這一代手裡,放棄祖宗的基業。
那麼你就甯可戰死,甯願亡國,也不要輕言放棄,隻有死守了。
這是從守土有責的論點出發,也是千古不易的至理。
所在北宋時代,遼、金互相消長的時期,遼國末代的宰相左企弓在朝中力争,不可放棄河北,而有:&ldquo君王莫聽捐燕議,一寸山河一寸金&rdquo的主張,也同樣是這個道理。
孟子這樣畫龍點睛一說之後,跟着又告訴滕文公說,你在這兩者之間,不可矛盾,也不可因循,隻有選擇其中一條路去走。
曆史上凡是動亂時期,像滕國這種環境的遭遇也很多。
我們由此可了解,一個小國處于大國之間的艱苦。
近如現代正在紛争的中東問題,那些小國之間,就有許多困難存在。
現在世界上,不論歐洲、非洲,全球各地的小國,所遭遇到的困難,許多和戰國時代的滕國一樣,所處的環境,都非常矛盾。
不是身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了解的。
其次,個人的人生也是一樣,自己不能矛盾,當受到艱難或迫害的時候,就要改變自己的環境。
當環境不能改變時,就要自己站起來,堅強起來,甯死而不向困難環境屈服。
魯平公将出,嬖人臧金者,請曰:&ldquo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今來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
敢請。
&rdquo 公曰:&ldquo将見孟子。
&rdquo 曰:&ldquo何哉?君所為輕身以先于匹夫者,以為賢乎?禮義由賢者出,而孟子之後喪逾前喪;君無見焉。
&rdquo 公曰:&ldquo諾。
&rdquo 樂正子入見,曰:&ldquo君奚為不見孟轲也?&rdquo 曰:&ldquo或告寡人口:&lsquo孟子之後喪逾前喪。
&rsquo是以不往見也。
&rdquo 曰:&ldquo何哉?君所謂逾者,前以士,後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後以王鼎與?&rdquo 曰:&ldquo否,謂棺椁衣衾之美也。
&rdquo 曰:&ldquo非所謂通也,貧富不同也。
&rdquo 樂正子見孟子曰:&ldquo克告于君,君為來見也。
嬖人有臧倉去沮君,君是以不果來也。
&rdquo 曰:&ldquo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吾之不遇魯侯,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rdquo 孟子論立身出處的原則 這是孟子晚年,回到鄒魯,退居以明志的一段記錄。
魯平公身邊有一個得一寵一的近臣(弄臣),當然不是什麼大臣,但随時跟在他的身邊,在某些事情上,會成為重要的關鍵人物&mdash&mdash後世得一寵一的宦官,就是這一型的人物&mdash&mdash這個人叫臧倉。
有一天,他看見魯平公外出的車輛、衛隊等等都準備好了,馬上就要出宮了。
這時,他問魯平公說,你以前出去,事先都會通知随從的人們,目的地是到什麼地方。
可是現在,車輛人員都準備好了,下面的人還不知道你要去哪裡,他們又不敢來問,所以我來請示一下,你要去什麼地方? 魯平公說,我要去看看孟子。
臧倉一聽,馬上抓住機會攻擊孟子。
他對魯平公說,你為什麼要去看他?你尊為一國之君,為什麼輕易地親自去看一個平民呢?你以為他是一個賢人嗎?為人處世,能夠合乎禮義的才是賢人。
換言之,一個賢人所做出來的事情,就一定合乎禮義的。
像孟子,父親早死。
後來母親去世,他辦理母親的喪禮,遠比以前辦父親喪禮隆重得多。
對于自己的父母,辦喪禮時,前後都有厚薄的差别,這就是不合禮制的事。
這種人,你還去看他嗎?魯平公說,那我就不去了。
這裡我們看到小人的厲害處,往往是在小的地方,找到一點點小事,輕輕地一撥,情勢就轉變了,這就叫做&ldquo讒言&rdquo。
每個人的心理,具有先天性的缺點,最喜歡聽信讒言和小話。
尤其作一個高居上位的人,大道理、大話聽多了,厭煩了。
讒言小語乘虛而入,往往非中不可,此所以曆史上都贊歎明智之君的難得。
其實,何止為君,凡作領一導一人的都要注意。
乃至當一個平民的家長,處理任何一件小事,也都要注意。
古人所謂&ldquo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rdquo這是不易的名言。
樂正子,複姓樂正,名克,是孟子的學生,那時他已是魯國的大夫。
魯平公有一次與齊王會面修好,在商談國際問題時,樂正子趁機極力推崇孟子。
當時随行的其他大臣,也都說孟子如何如何好,所以孟子這次回到魯國,魯平公想要去看看孟子。
現在樂正子得到消息,魯平公取消了看孟子的主意,就去問魯平公,你為什麼不去看孟子。
魯平公因一寵一信臧倉,當然就多少對他有所回護,答複樂正子時,就隻說,有人告訴我,孟子辦他自己父母的喪事,都有厚薄之不同,像這樣的人,道德修養不夠,所以我不去看他了。
樂正子說,這話從哪裡說起呢?大概聽人說,他對母親的喪禮超過以前他對父親的喪禮吧!這是因為他前一次是以士禮喪祭,行的是魚、豚、雞的三鼎祭禮。
而後來他母親死了,當時他有了大夫的身份,行的是羊、豚、雞、魚、膚的五鼎祭禮。
(在抗戰以前,大一陸上行祭禮,還有三牲祭和五牲祭的分别。
三牲是家禽(雞)、鮮鱗(魚)、豚肥(豬肉)。
五牲是上面的三牲加上家雁(鴨)和膚(兔)為五牲祭。
)這并不是他對父母的祭禮有厚薄輕重的不同,而是他的環境、身份、地位不一樣了,他還是在依禮行事啊! 魯平公這時候才明白,但是已經轉不過彎來,于是說,不是的,我并不是指這一方面,我是說他所買的棺木、壽衣的質料不一樣。
給他父親的是便宜料子,而用在他母親身上的,都是價錢高的好棺木、好衣料、好被服。
樂正子說,至于這一點,也不能說是在禮制上有所違越呀!喪祭用品的價格高低,是因為孟子的經濟環境不同。
他以前作士的時候,收入少,買不起價錢高的。
後來當了大夫,薪水高,就可以花高價錢,買更美的棺停衣衾了。
這是孟子前後貧富情況不同,關于禮制方面,則沒有不對的地方。
這一段文章,看起來好像平淡無奇,可是幾千年來,社會上人情世态,都是這個樣子,就是現代歐美各國也一樣。
中國的古諺,所謂&ldquo愛聽小語&rdquo,以及&ldquo遠重衣冠近重人&rdquo,一般人們,都是用這些小事來評論、衡量一個人的高低、善惡、是非的,甚至成為了道德人格的法碼。
樂正子聽到魯平公這種推倭之詞,也許心想,你身為一國的國君,又不是棺材店、殡儀館的老闆,注意别人買棺材、壽衣的事幹嘛?分明沒有人君之度,不似人君,所以無法說下去,也就不必再說下去了。
反正知道他隻是個愛聽小話的人,就不再說了。
于是樂正子回過頭來看他的老師孟子。
當然,帶有幾分牢一騷一地說,我曾經向我們的老闆魯平公提出報告,關于老師的學問道德。
魯平公聽了,原本要來看你,不料老闆身邊有一個親信的小人&mdash&mdash&mdash奸臣臧倉,在魯平公面前說你的小話,放了一包爛藥,阻止了我們老闆不來看你了。
孟子對樂正子說,他來看我,自有促使他來的因素;他如果不來看我,也自有阻止他不來的因素。
他的來不來看我,其實不是人力所能決定的,那是天命。
臧倉雖然是一個小人,說了我的壞話,但是他怎麼有這麼大的力量,左右我和魯平公見面或不見面呢?你不必發他的牢一騷一了。
照文字來看,我們這一段,可用上面解釋。
但是其中&ldquo行或使之,止或尼之&rdquo這句話,我們如果作一番仔細的推敲,則發現它還有另一層的含義。
這兩句話的文字很美,可作兩面解釋。
一種是魯平公如果去看孟子,那是因為樂正子的促成,他為孟子澄清了誤會。
他之所以不去看孟子,是另一個因素阻止了他,那是受了臧倉這個嬖人的讒言。
而一個作領袖的人,不應該受到别人左右。
現在他會受人左右,那麼這個領一導一人也就可想而知,沒什麼可談的了。
所以不必要怪臧倉,臧倉隻不過投其所好而已。
在基本原則上,他根本就沒有誠心想來看我。
另一種深一層的解釋,孟子這句&ldquo行或使之,止或尼之。
&rdquo是說,我的道如果能夠行得通,能夠實現,那麼天下自然就會有人,有力量,使我受到重用,去推行我的理想。
如果我的道行不通,那麼不需要别人來阻止,我自己也會見勢而止的。
老實說,我的道行或不行,&ldquo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rdquo得機會,救天下,救國家、救社會;不得機會,個人把自己管好。
這個&ldquo行&rdquo或&ldquo止&rdquo,不是人事可以安排的,在冥冥之中,自有一個不可知的氣數。
天下該得太平。
我的道自然實行;天下該動亂,也是沒有法子的事。
所以我與魯平公不能見面,實在不是人事所可以左右的。
你不必去責怪臧倉的挑撥。
上面那句話,可作兩層意思來了解,也可以說是孟子立身處世的大原則。
曆史上,現實的社會中,一個人的立身出處,随時随地都可能遭遇這種類似事件的攻擊。
隻要多讀些曆史,多經曆人生,反而覺得是很平常的事,一切都會處之泰然,看得無所謂了,就如孟子對樂正子最後的結論。
我曾經寫過四句隻像偈語不像詩的話,也正好在這裡提一供大家作一參考。
&ldquo身入名場事可憐,是非争競奈保天。
看來都是因人我,無我何妨人盡賢。
&rdquo其實,在大道理上,都是因為分别人我而有此煩惱。
縮小在現實範圍來講,都是利害的沖突。
人就是這樣渺小可憐,但是這隻是對個人自處的修養來講。
倘使要作一番事業,作一個領一導一人,就不能馬虎,任憑情緒的沖動而聽信讒言了。
不然,因此而錯失得力的人才,甚至牽一發而動全局,那就太不明智了。
到這裡,《梁惠王》的上下兩章,大概都研究完了,這也是研究《孟子》最重要的一部分。
因為《梁惠王》上下兩章的内容,是孟子一生中,一心一意想拯救當時極其動亂的戰國時代的理想和抱負。
他有救世的思想,所以他遊曆魏齊之間,希望能受重于一個政權,透過這個政權,推行他的思想,對天下,對人類社會有所貢獻。
而他的思想當中,最高的政治原則,哲學基礎,就包含在這兩章書中。
同時也可以說是他學問成就以後,從中年到晚年,出來遊曆國際間的傳記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