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
關燈
小
中
大
夫以諸佛興慈多諸方便。
唯往生一路易契機緣。
詳往古之志誠。
并感通于瑞典。
則有沙門文谂釋子少康。
于往生論中高僧傳内。
标揚真實。
序錄希奇。
證丹誠感化之緣。
顯佛力難思之用。
緻使古今不墜道俗歸心。
再續玄風。
重興盛事。
使以發心之士堅固無疑。
未起信之人依捉有路。
聊申序耳。
慧遠法師第一 東晉朝僧慧遠法師雁門人也。
蔔居廬山。
三十餘載。
影不出山。
迹不入俗。
送客以虎溪為界。
雖博群典。
偏弘西方。
岩下建淨土堂。
晨夕禮忏。
有朝士謝靈運高人劉遺民等。
并棄世榮。
同修淨土。
信士都有一百二十三人。
于無量壽像前。
建齋立誓。
遺民著文贊頌。
感一仙人乘雲聽說。
或奏清呗聲禦長風。
法師以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
聖衆遙迎。
臨終付屬。
右脅而化。
年八十三矣。
昙鸾法師第二 齊朝昙鸾法師家近五台。
洞明諸教。
因得此土仙經十卷。
欲訪陶隐居學仙術。
後逢三藏菩薩問曰。
佛法中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否。
三藏唾地驚曰。
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
縱得延壽。
年盡須堕。
即将無量壽觀經授與鸾曰。
此大仙方。
依而行之。
長得解脫。
永離生死。
鸾便須火遂焚仙經。
忽于半夜見一梵僧入房。
語鸾曰。
我是龍樹菩薩。
便說偈。
已落葉不可更附枝。
未來粟不可倉中求。
白駒過隙不可暫駐。
已去者叵反未來未可追。
在今何在白駒難可回。
法師乃知壽終。
集弟子三百餘人。
自執香爐面西。
教誡門徒勸崇西方。
以日初出時。
齊聲念佛。
即便壽終。
寺西五裡有一尼寺。
聞空中音樂西來東去。
須臾又聞東來西去。
道珍禅師第三 梁朝道珍禅師于廬山念佛。
因作水觀。
夢見水。
百人乘船欲往西方。
乃求附載。
船上人不聽。
珍曰。
貧道一生修西方業。
何故不聽。
船上人曰。
師業未圓。
未誦彌陀經。
并營浴室。
于是船人一時俱發。
珍既不得去。
啼泣睡覺。
乃誦經浴僧。
多時又夢。
一人乘白銀樓台。
舉手言曰。
珍禅師。
汝業已圓。
好用其心。
故來相報。
定生西方。
臨終夜。
山頂如列數千炬火。
異香滿寺。
已後于經函中收得存生遺記。
未終前并不說于人。
僧崖第四 後周朝僧崖住益州多寶寺。
性少語言。
不雜嬉戲。
每遊山林。
以終日。
人問何故。
答曰。
人是可惡。
我思之耳。
于城西燒左手五指。
道俗千萬擁之而哭。
師曰。
但守菩薩心。
我無哭也。
人問痛否。
答曰。
心既無痛。
指何痛也。
火燒手掌。
骨髓沸湧。
人問其故。
答曰。
緣諸衆生不能行忍。
觀不忍者忍不燒者燒。
又告衆曰。
末劫輕慢嚚薄。
見佛像故木頭。
聞經如風過馬耳。
燒手滅身。
欲令信重佛法。
謂弟子曰。
我滅度後。
好供養病人及醜陋者并畜生。
凡斯之徒多是諸佛菩薩權化。
自非大心平等。
何能一切恭敬。
或見天花及僧崖。
披班衲錫杖。
與六百僧。
乘空西沒。
慧命禅師第五 後周朝慧命禅師太原人。
與南嶽思禅師為道友。
行方等忏。
松下相看哭曰。
即此兩處便可終焉。
不經旬日逼疾。
跏趺面西。
唱佛來也。
合掌而終。
俱年八十三。
時人夢見。
天人幢幡。
唱言善哉。
來迎二師去。
靜霭禅師第六 後周朝靜霭禅師在俗時。
入寺見地獄變相。
謂同輩曰。
審業如之。
誰免斯苦。
遂白母出家。
常居林野。
僧衆問曰。
師應處世接化。
乃喪德林泉。
霭曰。
道貴行用。
不即在人餘。
觀時進退。
且隐居耳。
屬周武帝滅佛法。
霭恨無力護法。
告弟子曰。
吾無益于世。
當舍自身。
跏趺盤石。
駐納衣。
乃自割衣。
手足段布于石上。
引腸胃挂于樹枝。
仍以刀割心。
捧之而卒。
遺書曰。
諸有緣者。
于佛法中。
莫生退轉。
必扶善利。
以三緣舍此身命。
一者自見多過。
二者不能護法。
三者欲速見佛。
乃述偈曰。
願諸衆生。
聞我舍身。
天耳成就。
菩提究竟。
此身不淨底。
下屎囊。
九孔堤塘。
舍身穢形。
願生淨土。
一念花開。
彌陀佛所。
顗禅師第七 隋朝天台顗禅師穎川人。
陳代講淨名經次。
忽見三道寶階從空而下。
數十梵僧執爐。
入堂繞顗三币。
顗遂告曰。
吾從生已來。
坐向西方。
念阿彌陀佛摩诃般若觀音勢至。
威神之力不過此也。
吾多請觀音忏悔。
從染疾來。
西方之念彌切。
吾應随去。
有送藥者。
答曰。
病不與身合。
年不與心合。
藥豈能遣病乎。
吾生勞毒器。
死脫休歸。
觀音勢至今來迎我。
令唱法花經題。
贊曰。
法門父母。
慧解由生。
微妙難測。
絕于今日。
又唱無量壽經。
贊曰。
四十八願。
莊嚴淨土。
花池寶樹。
易往無人。
又命維那曰。
臨終聞鐘。
增其正念。
且各默然。
吾将去矣。
言訖而終。
年六十。
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
唯往生一路易契機緣。
詳往古之志誠。
并感通于瑞典。
則有沙門文谂釋子少康。
于往生論中高僧傳内。
标揚真實。
序錄希奇。
證丹誠感化之緣。
顯佛力難思之用。
緻使古今不墜道俗歸心。
再續玄風。
重興盛事。
使以發心之士堅固無疑。
未起信之人依捉有路。
聊申序耳。
慧遠法師第一 東晉朝僧慧遠法師雁門人也。
蔔居廬山。
三十餘載。
影不出山。
迹不入俗。
送客以虎溪為界。
雖博群典。
偏弘西方。
岩下建淨土堂。
晨夕禮忏。
有朝士謝靈運高人劉遺民等。
并棄世榮。
同修淨土。
信士都有一百二十三人。
于無量壽像前。
建齋立誓。
遺民著文贊頌。
感一仙人乘雲聽說。
或奏清呗聲禦長風。
法師以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
聖衆遙迎。
臨終付屬。
右脅而化。
年八十三矣。
昙鸾法師第二 齊朝昙鸾法師家近五台。
洞明諸教。
因得此土仙經十卷。
欲訪陶隐居學仙術。
後逢三藏菩薩問曰。
佛法中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否。
三藏唾地驚曰。
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
縱得延壽。
年盡須堕。
即将無量壽觀經授與鸾曰。
此大仙方。
依而行之。
長得解脫。
永離生死。
鸾便須火遂焚仙經。
忽于半夜見一梵僧入房。
語鸾曰。
我是龍樹菩薩。
便說偈。
已落葉不可更附枝。
未來粟不可倉中求。
白駒過隙不可暫駐。
已去者叵反未來未可追。
在今何在白駒難可回。
法師乃知壽終。
集弟子三百餘人。
自執香爐面西。
教誡門徒勸崇西方。
以日初出時。
齊聲念佛。
即便壽終。
寺西五裡有一尼寺。
聞空中音樂西來東去。
須臾又聞東來西去。
道珍禅師第三 梁朝道珍禅師于廬山念佛。
因作水觀。
夢見水。
百人乘船欲往西方。
乃求附載。
船上人不聽。
珍曰。
貧道一生修西方業。
何故不聽。
船上人曰。
師業未圓。
未誦彌陀經。
并營浴室。
于是船人一時俱發。
珍既不得去。
啼泣睡覺。
乃誦經浴僧。
多時又夢。
一人乘白銀樓台。
舉手言曰。
珍禅師。
汝業已圓。
好用其心。
故來相報。
定生西方。
臨終夜。
山頂如列數千炬火。
異香滿寺。
已後于經函中收得存生遺記。
未終前并不說于人。
僧崖第四 後周朝僧崖住益州多寶寺。
性少語言。
不雜嬉戲。
每遊山林。
以終日。
人問何故。
答曰。
人是可惡。
我思之耳。
于城西燒左手五指。
道俗千萬擁之而哭。
師曰。
但守菩薩心。
我無哭也。
人問痛否。
答曰。
心既無痛。
指何痛也。
火燒手掌。
骨髓沸湧。
人問其故。
答曰。
緣諸衆生不能行忍。
觀不忍者忍不燒者燒。
又告衆曰。
末劫輕慢嚚薄。
見佛像故木頭。
聞經如風過馬耳。
燒手滅身。
欲令信重佛法。
謂弟子曰。
我滅度後。
好供養病人及醜陋者并畜生。
凡斯之徒多是諸佛菩薩權化。
自非大心平等。
何能一切恭敬。
或見天花及僧崖。
披班衲錫杖。
與六百僧。
乘空西沒。
慧命禅師第五 後周朝慧命禅師太原人。
與南嶽思禅師為道友。
行方等忏。
松下相看哭曰。
即此兩處便可終焉。
不經旬日逼疾。
跏趺面西。
唱佛來也。
合掌而終。
俱年八十三。
時人夢見。
天人幢幡。
唱言善哉。
來迎二師去。
靜霭禅師第六 後周朝靜霭禅師在俗時。
入寺見地獄變相。
謂同輩曰。
審業如之。
誰免斯苦。
遂白母出家。
常居林野。
僧衆問曰。
師應處世接化。
乃喪德林泉。
霭曰。
道貴行用。
不即在人餘。
觀時進退。
且隐居耳。
屬周武帝滅佛法。
霭恨無力護法。
告弟子曰。
吾無益于世。
當舍自身。
跏趺盤石。
駐納衣。
乃自割衣。
手足段布于石上。
引腸胃挂于樹枝。
仍以刀割心。
捧之而卒。
遺書曰。
諸有緣者。
于佛法中。
莫生退轉。
必扶善利。
以三緣舍此身命。
一者自見多過。
二者不能護法。
三者欲速見佛。
乃述偈曰。
願諸衆生。
聞我舍身。
天耳成就。
菩提究竟。
此身不淨底。
下屎囊。
九孔堤塘。
舍身穢形。
願生淨土。
一念花開。
彌陀佛所。
顗禅師第七 隋朝天台顗禅師穎川人。
陳代講淨名經次。
忽見三道寶階從空而下。
數十梵僧執爐。
入堂繞顗三币。
顗遂告曰。
吾從生已來。
坐向西方。
念阿彌陀佛摩诃般若觀音勢至。
威神之力不過此也。
吾多請觀音忏悔。
從染疾來。
西方之念彌切。
吾應随去。
有送藥者。
答曰。
病不與身合。
年不與心合。
藥豈能遣病乎。
吾生勞毒器。
死脫休歸。
觀音勢至今來迎我。
令唱法花經題。
贊曰。
法門父母。
慧解由生。
微妙難測。
絕于今日。
又唱無量壽經。
贊曰。
四十八願。
莊嚴淨土。
花池寶樹。
易往無人。
又命維那曰。
臨終聞鐘。
增其正念。
且各默然。
吾将去矣。
言訖而終。
年六十。
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