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

關燈
四日遷化。

    造寺四十五所。

    度僧四千人。

    寫經十五藏。

    造金銀旃檀像十萬餘體。

    即智者法空大師也。

     僧道喻第八 隋朝僧道喻于開覺寺念阿彌陀佛。

    造栴檀像長三寸。

    後道喻忽死。

    經七日卻稣曰。

    初見一賢者往生至寶池邊。

    賢者繞花三币。

    花便開敷。

    遂入而坐。

    喻繞花三币。

    花不為開。

    以手撥花。

    花随萎落。

    阿彌陀佛告言。

    汝且還彼國。

    忏悔衆罪。

    香湯沐浴。

    明星出時。

    我來迎汝。

    汝造我像。

    因何太小。

    喻白言。

    心大即大。

    心小即小。

    言訖像遍于虛空。

    即依香湯沐浴。

    一心忏悔。

    白衆人曰。

    為喻念佛。

    明星出時。

    化佛來迎。

    光明衆皆聞見。

    即便命終。

    時開皇八年矣。

     登法師第九 隋朝登法師于并州興國寺講涅槃經。

    道俗來聽。

    若長若幼。

    口授阿彌陀佛名。

    勸共往生。

    至開皇十二年。

    異香迎接。

    殡送之日。

    香雲遍一切聚落。

     洪法師第十 隋朝洪法師并州人。

    一生精進不執錢寶。

    常念西方。

    期彌陀佛。

    臨終時。

    見兜率天童男童女來迎。

    法師曰。

    我期西方。

    不生天上。

    令徒衆念佛。

    口曰西方佛來迎也。

    言訖命終。

    當仁壽四年矣。

     道綽禅師第十一 唐朝綽禅師并州人。

    玄忠寺講觀經二百遍。

    三昧七歲并解念佛。

    自穿樓珠。

    勸人念佛。

    語常含笑。

    不曾面背西語善導曰。

    道綽恐不往生。

    願師入定為佛得否。

    善導入定。

    見佛百餘尺曰。

    道綽現修念佛三昧。

    不知舍此報身得往生否。

    又問。

    何年月得生。

    答曰。

    伐樹連下斧。

    無緣莫共語。

    還家莫辭苦。

    又令綽忏悔。

    一者安居經像于淺處。

    自居安穩房中。

    二者作功德使出家人。

    對十方僧忏悔。

    三者因修建損含生。

    對衆生忏悔。

    又問。

    終時有何瑞相令人見聞。

    答曰。

    亡日我放白毫。

    遠照東方。

    此光現時。

    來生我國。

    果至亡日。

    三道光白毫照于房内。

    又見昙鸾法師光。

    七寶池中語曰。

    淨土已成。

    餘報未盡。

    紫雲境上三度現。

     善導禅師第十二 唐朝善導禅師姓朱。

    泗州人也。

    少出家。

    時見西方變相歎曰。

    何當托質蓮台栖神淨土。

    及受具戒。

    妙開律師共看觀經。

    喜交歎乃曰。

    修餘行業币僻難成。

    唯此觀門定超生死。

    遂至綽禅師所問曰。

    念佛實得往生否。

    師曰。

    各辯一蓮花。

    行道七日。

    不萎者即得往生。

    又東都英法師講華嚴經四十遍。

    入綽禅師道場。

    遊三昧而歎曰。

    自恨多年空尋文疏勞身心耳。

    何期念佛不可思議。

    禅師曰。

    經有誠言。

    佛豈妄語。

    禅師平生常樂乞食。

    每自責曰。

    釋迦尚乃分衛。

    善導何人端居索供。

    乃至沙彌并不受禮。

    寫彌陀經十萬卷。

    畫淨土變相二百鋪。

    所見塔廟無不修葺。

    佛法東行。

    未有禅師之盛矣。

     炫法師第十三 唐朝炫法師并州人。

    逢綽禅師講觀經。

    方始回心。

    五年專念佛。

    一日一夜禮千拜。

    念佛七萬遍。

    恐壽終倍加精進。

    夢見釋迦佛文殊贊法華經。

    又夢見三道向西去。

    第一道總是俗人。

    第二道上道俗相兼。

    第三道上唯有僧。

    口曰總是往生人。

     岸禅師第十四 唐朝岸禅師并州人。

    修往生業。

    每行方等忏。

    臨終時。

    觀音勢至二菩薩于空中現。

    召内畫工人。

    無能畫者。

    忽感二人曰。

    西京來。

    欲往台山。

    便與圖寫訖。

    一去無蹤。

    師謂弟子曰。

    誰能逐我往西去。

    最少童子曰。

    願随去。

    便入道場端坐而終。

    春秋八十矣。

    垂拱元年正月七日遷化。

     大行禅師第十五 大行禅師齊州人也。

    入太山草衣木食。

    求法華三昧。

    感普賢菩薩現身。

    教師念阿彌陀佛。

    經三七日。

    夜将半時。

    忽見琉璃地。

    心眼洞明十方佛。

    後疾右脅而終。

    葬後棺椁異香數日不散。

    儀貌如生都不異也。

     藏禅師第十六 藏禅師汾州人也。

    出門遍禮塔廟。

    不受俗道拜先起制心止于六賊。

    一念覺而無失。

    每為僧事。

    代于奴仆。

    見垢衣潛收洗補。

    盛夏脫衣入草喂之蚊蝄。

    命終之日。

    諸天次第來請不去。

    及至淨土化佛來迎。

    方始而往。

     感法師第十七 感法師居長安千福寺。

    博通經典。

    不信念佛。

    問善導和尚曰。

    念佛之事如何門。

    答曰。

    君能專念佛。

    當自有證。

    又問。

    頗見佛否。

    師曰。

    佛語何可疑哉。

    遂三七日入道場未有其應。

    自恨罪深故絕食畢命。

    師止而不許。

    三年專志。

    遂得見佛金色玉毫。

    證得三昧。

    乃自造往生決疑論七卷。

    臨終佛迎。

    合掌西來或向西卒。

     懷玉禅師第十八 懷玉禅師姓高。

    台州湧泉寺居。

    一食不啖家種。

    不衣絲蠶。

    常自業忏悔萬萬餘反。

    誦彌陀觀經三十萬遍。

    日課佛名五萬口。

    蚤虱放生。

    長坐不卧。

    天寶六年六月九日。

    見西方聖衆數若恒沙。

    見一人擎白銀台當窗而入。

    禅師曰。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