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章下

關燈
體在我旁邊,對我又有什麼污染呢?’所以,聽到過柳下惠風範的人,心胸狹窄的會變得寬闊起來,刻薄的會變得厚道起來。

     “孔子離開齊國的時候,不等把米淘完就走;離開魯國時卻說:‘我們慢慢走吧,這是離開父母一之邦的路啊/應該快就快,應該慢就慢;應該隐居就隐居,應該做官就做官。

    這就是孔子。

    ” 孟子說:‘伯夷是聖人裡面最清高的;伊尹是聖人裡面最負責任的;柳下惠是聖人裡面最随和的;孔子是聖人裡面最識時務的.孔子可以稱為集大成者。

    集大成的意思,就好比樂隊演奏,以钋鐘聲開始起音,以玉磐聲結束收尾。

    钋鐘聲起音是為了有條有理地開始,玉磐聲收尾是為了有條有理地結束。

    有條有理地開始是智方面的事,有條育理地結束是聖方面的事。

    智好比是技巧,聖好比是力量。

    猶如在百步以外射箭,箭能射攏靶子,是靠你的力量;射中了,卻是靠技巧而不是靠力量。

    ” 【讀解】 孟子在這裡羅列的,是四種聖人的典型:伯夷清高,伊尹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柳下惠随遇而安,孔子識時務。

    比較而言,孟子認為前三者都還隻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特點,而孔子則是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具有“智”與“聖”相結合的包容性。

     顯然,孟子給了孔子以最高贊譽。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伯夷過于清高,清高得來有點不食人間煙火,所以他最後要與叔齊一道“不食周粟”,餓死于首一陽一山.但是,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念也就由此生成,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或許也正是由此觀念出發,伯夷才被推崇為“聖人”之一。

    伊尹“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們曾經說過,“把曆史扛在肩頭”的人。

    其實。

    他的這種精神,正是曾子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平?”(《論語·泰伯》)所以,伊尹是非常符合儒教精神的“聖人之一,曆來也的确成為儒家所津津樂道的古代聖賢人物。

    但他的這種精神,在進入所謂“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時期後,已被視為過于沉重,過于執着的“古典意識”,與“輕輕松松過一生”的現代生活觀念有格格不入,或者說,已不那麼合時宜了。

    柳下惠一方面是随遇而安,另一方面卻是堅持原則,我行我素。

    随遇而安體現在他不至于侍奉壞的君主,不羞于做低賤的小官,不被重用不抱怨,窮困不憂愁。

    這幾句話說來容易,做起來可就太困難了,尤其是後面兩句,的确人有聖賢級的水平。

    所以,傳說柳下惠能夠做到“坐懷不亂”,具有超人的克制力,聖人的風範。

    最後說到孔聖人。

    事實上,到後世,尤其是到我們今天仍然家喻戶曉為聖人的,四人之中,也就是孔聖人了。

    孟子在這裡并沒有展開對孔子的全面論述,而隻是抓住他應該怎樣就怎樣的這一特點,來說明他是“聖之時者”,聖人中識時務的人。

    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

    孟子所強調的,是孔子通權這變,具有包容性的特點,所以才有“孔子之謂集大成”的說法。

    而且,由“集大成”的分折,又過渡到對于“智”與“聖”相結合的論述,而孔子正是這樣一個“智”“聖”合一的典型。

    說穿了,也就是“德才兼備”的最高典範。

    這樣一說,聖人也就與我們有接近的地方了,我們今天不也仍然強調“德才兼備”嗎?當然,我們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為聖人,但是,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作為精神方面的追求總還是可以的吧。